本报讯 1月9日,“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学术论坛开幕式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在开幕式上致辞。侯光明梳理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自2017年10月31日成立以来的成果,希望能够在此次会议推动下,为“中国电影学派”营造一个更为开放的学术格局,并对未来“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工作进行了确切规划和美好展望。他希望经过此次会议,能够加深对“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拓展,从而建构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政文强调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必须解决设计中心议题、抢占电影话语领域和建立学派的标示性概念三个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认为研究中国电影要明确学派研究的对象,揭示代表学派的主要作品,弄清楚中国电影对人类电影做出理论上的独特贡献,同时还要有跨学科的视野关照。
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贾磊磊认为树立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是建构学派的重要立足点。他比较了世界上的三大电影价值平台体系(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和拉美“第三电影”),认为中国电影能在工业体系、美学体系和价值体系上,建构出中国电影学派的总体命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从文化的三个宏观层面对文化思想和美学概念进行讨论,强调梳理百年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形成的主调,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景观、文化脉络和文化的特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认为中国性不是简单的通过排他性寻找确认,而是在中外相互交流中才能凸显:在交流中获得承认、在交流中获得一种自我意识。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要从基础做起,要梳理关键概念、理论和影片,将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和宏大的理论结合起来,才会有更好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从1979年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谈起,提醒创作界似乎未必有强烈的中国电影学派的期求,目前还存在针对性不明确、呼吁还落于泛论等问题,未来显然还有更深入的可能,同时,他还强调学派理论的建构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来进行。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重点阐述了“意与道”、“儒与道”,还有“主流”与“非主流”,“知识分子”与“民间”,“写意、意境、乐舞”等关键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的发言同样从几个关键词入手,总结出了中国电影所具有的现实性、人文主义、影戏美学和诗意传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阳围绕着电影与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新与旧”的问题展开论述,他将当前文化做了“偏感觉感官”和“偏精神心灵”的划分,强调人性、人行、人格美是中国电影急需的。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