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电影的业绩不能只关注票房,还要看到其中锐利的成功。这份锐利的成功属于那些不忘人文初心并且坚持人文初心的创作。什么是当代电影的人文初心?人性,没有比人性的刻画和讴歌更能使我们相信,不管人生面临怎样的劫难,关于善良、真诚、忠诚、爱与承诺,都是不可以背叛的,也是不能够伤害的,这就是基本人性。在今天,也许还会是必然要经历说不清的坎坷与磨难,而必须存留的根本人性。
这样的人性刻画通常需要创作者非常深入的人间调查,非常艰苦的人生体验,非常敏锐的人性感悟。这样的探索对于很多急功近利的电影创作是不容易做到的,电影的成功因此往往要借助文学成就的基础。好的电影作品常常是文学的首先成功。谢晋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莫不如是,当我们看到谢晋荣获改革开放百位先锋人物荣誉的时候,但愿人们不要忘记功劳簿上也有文学的一半。
然后如吴天明的《人生》、孙羽的《人到中年》、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姜文的《让子弹飞》诸多青史留名的影片,文学的功勋赫赫,而电影总站在文学的肩膀之上。河北作家胡学文和导演鲁坚共同成就的一部《麦子的盖头》同样也是文学与电影的结晶,并且正是这份姻缘成就了这部坚持人性的优秀电影。中年导演鲁坚厚积薄发,而在多年之前便发现了胡学文的中篇小说《麦子的盖头》,恰恰也证明了电影的创作往往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
今天中国电影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回归文学,就是要回归创作的沉静与生活,回归人性的复杂与曲折,回归故事的真实与生动。《麦子的盖头》是2018年岁末在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市场板块展映中最大的收获,赢得了出席看片会者深深的赞誉。注意到它与文学的人不多,这也说明当下文学在人们的视野里常常是被忽视的。但是只要知道影片改编自胡学文的获奖小说,就一定不会惊讶,胡学文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贡献已经令他成为了深度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可以肯定,因为电影《麦子的盖头》登上银幕,更多的中国观众会像文学读者一样知道胡学文。
鲁坚怎样发现这部小说当然是重要的,而鲁坚怎样发现小说与电影的联系更重要。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作为北方文学的硕果,鲁坚将它改编到银幕上时作了很多南方的渲染。对于人物命运与性格归宿的咏叹,离开电影镜头的铺展,是很难仅仅靠文字可以打动那么多人的。那座大山中浑浑噩噩的矿场,那条通往县城去的时而漆黑时而迷蒙的公路,那一个豆根与麦子相依为命的黑暗的住家,和蓝姐开在上下坡拐角处非常普通的饭馆。这些完全用不着搭景的画面,和实实在在用心去搭建的人物性格,包括形象、语言、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以及镜头角度、场面调度等等,两相交织就把我们带进了非文学而纯电影的实景与场景当中。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第一自然是麦子,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子,另一个是与她纠葛的矿场老板老于,第三个是老于的情妇蓝姐,第四个是出场最少但是最关键的麦子丈夫马豆根。并不轻松的人物关系就在这四个人身上展开,情节居然还非常曲折迂回坎坷,而人性便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马豆根娶了麦子并相互发誓同生共死,那一幕发生在一个清冷的湖面上,而影片最后的高潮也出现在这段湖面上。马豆根是揭开麦子的盖头的男人,之后他在采石场上失了踪。矿主老于把麦子骗到矿上实际上软禁了她并在连番缠斗中和麦子发生了情感纠葛。麦子千辛万苦发现了丈夫的“死情”,其中还被骗委身给老于。孤独的老于过去的性饥渴都发泄在蓝姐身上,但是他移情麦子了,因为麦子身上散发着朴素的魅力,同时老于居然想以占有麦子的身子令麦子放弃活死人马豆根。
麦子委身老于开始是以为豆根欠下老于天大的赌资,待到后来看见豆根是成了矿难导致的植物人,最终眼看着豆根死去,麦子义无反顾把豆根送回当年他们发过誓的湖上,骗开所有人之后竟然凿船自沉......老于的故事没有到此结束,他赶到湖上,看见麦子如此决绝,然后......这部影片还有那个同样敢爱敢恨的蓝姐,尽管人前风情万种,人后对老于却是小鸟依人,然而当她发现老于已然不属于她时,她对于命运的反抗同样决绝。
影片中就这样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为你闪过了四个人的命运,没有一个是阳光灿烂的,没有一个不是活的那么不易的,没有一个留给我们截然正确的答案。没有。但是,当代中国人的性格成长——从青春到中年——却正是这样被刻画得如泣如诉,让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人性是什么?人性便是麦子与豆根的誓言,并且是相存相依的天誓,要用生命赎回的一旦承诺的情。人性也是老于那样复杂的,在利益面前,在选择面前,在生存面前总得变着法子算计,直到生死关头才大彻大悟换来的那一点真。
麦子与老于的区别在于老于是作衡量后选择的判断,麦子是认定就百犊莫回,没有选择、没有判断的余地。这样一个我们已经很难分得清楚的时代和很难说得明白的世界,老于很真,麦子更真,中国人活在当中很难寻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也每一回都很真。谁更幸福一些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或者你是不能判断的。留下给我们只有人性的感叹,这种感叹不知道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有多少百年。
《麦子的盖头》所以深刻端在这里:中国人在当下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性,如何寻得着自己还想保留的人性,直白了说什么是当下中国人的人性!电影就像一曲挽歌,为麦子那样坚贞的甚至已经超出了爱情的人性而唱出的挽歌。观众也同情于当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蓝姐,他们都是生活的牺牲品。但是生活每一天还在继续,蓝姐、老于甚至那位广东的赖老板,他们灰色调的生活还在继续。
尤其是鲁坚说蓝姐这个人物是他加上去的,就格外浓烈地增加上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这种女人的生存方式在更多的意义上比麦子更能“真实地反映”这个时代,只是麦子的性格更坚强地表达了我们“古老而不舍”的世界观。当代文学更多地关注着这个领域,因此电影人是需要热爱文学的。文学思想沉淀最不受技术的拘囿,也就不受时空的藩篱。但文学依赖于人的认识,它是前读图时代的。电影除了依赖人的认识,还引发着更多的人的辨识,辨识是更接近于生命的原始属性,譬如神经网络的反应,它是后读图时代的。文学的认识沉淀与电影的辨识、想象加在一起会升华出很多衍生于边际的思想,它们带着形象的深邃去展开且腾挪于观察与幻想的世界,构建对于时代与人性以及两者矛盾着、真实着、悲喜剧的创作,而在我们的识别当中浮现出思想与情感的王国。电影也就可以包容和丰富于文学。
这就是电影《麦子的盖头》得以描写社会一天天在变,或者没有在变的深度的原因。影片在五个方面取开放性结局: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与命运归宿是开放性的,乡镇的社会形态和那里人们生活的未来是开放性的,影片塑造的时代价值观的对与错是开放性的,影片对文学原著的保留与改编也是开放性的,最后,电影的主题和现实主义态度(不是批判不是赞扬)也是开放性的......鲁坚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冷静而隐晦,热烈而灰色,侃侃而谈又奇峰连绵,完全选择了当下国产电影没有的角度并且当下中国电影没有的叙事方式,更贴近小说又非常电影。
影片的导演、演员、摄影、剪辑都得到了小说的精髓,整体表现完美。我们相信《麦子的盖头》如此呈现在银幕上会更加促使电影界关注中国文学的贡献与价值,更多的学会阅读作品而不断修补电影人艺术修养上的欠缺,从而在洞察人性人心人文的角度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另一方面,《麦子的盖头》的成功也会支持文学界更好地促进与电影合作,因为电影如上述所言,必然更强烈地征服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