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9版)
今天当银幕数量持续增加,单位银幕产出持续下降的现象更加严重时,影院市场应该是到了一个新的风口。
受大盘拖累,单体影院在12月收入走低。与院线市场分散相比,影院票房产出相对集中,从每月统计的全国排名前1000家影院数据观察,影院占比在10%左右徘徊,但是1000家影院,月度票房最低占有份额31.1%,最高达到42.1%,年度平均值在39.2%。这些数据把经济学上“二八定律”演绎得十分夸张。细分12月处于票房各区间的影院产出,排名越靠前的影院下降幅度越大,市场规模增大,影院产能增量没有上去,反而是不断稀释已有产能,这就是为什么2018年市场会集中爆发影院经营危机的内在原因。
所以,放映市场上,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加不仅代表了规模和容量,同时也要考量产能和产值,后者更能体现市场价值。六万张银幕的时代,给中国影院经营者带来的是更为严峻的考验,影院市场的春天要影院经营者们创造,在这个新的风口面前,提高业绩就要回归渠道自主创新价值,创造更多观影群体。
新片市场:
贺岁档空降《海王》变身市场“擎天柱”
12月全国院线共发行放映中外新片61部,其中国产片51部,进口片10部,加上跨月放映的影片,当月上映的中外新片在80部左右。
美国华纳兄弟的《海王》空降中国市场,早于北美两周开画,撬动市场消费热点,引领12月销售主流以17.12亿位列月榜冠军,对月度市场贡献率达42%。
新片市场特点:
贺岁档首次成为进口片热卖档。
首先,档期空降好莱坞超级大片《海王》。先于北美两周在月初上映的《海王》,是好莱坞华纳尝试在中国首发超级大片。《海王》在北美的档期是圣诞节档,这个档期竞争激烈程度可与相中国春节档媲美,华纳对《海王》在北美票房原没有十足胜算,中国的全球首发,市场成功引爆,与此同时,《海王》在中国市场大卖,扩大了华纳兄弟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对《海王》在北美的上映起到了助燃效果。
在《海王》领衔下,《蜘蛛侠:平行宇宙》等一众进口片相继进场,成为12月市场的消费主流担当,分别占据月榜冠亚军。
《龙猫》距日本本土上映已经33年了,此次引进中国,“情怀”牌相当成功,吸引了500多万观众为其买单,收入票房1.45亿元,月榜排名第六。本月进口片的超常发挥为月度票房贡献率为68%。
国产片方面,由于无效率新片拖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11月逆袭“黑马”《无名之辈》继续引领销售风头,在一众国产片中排名第一,以近3亿票房位列月榜季军,累计票房超过7亿,年度国产片排名第12位。
月度几部冲击贺岁档的主要国产片表现不一。
票房飘红的《来电狂响》在年末最后三天进场,其市场表现还算不错,三天票房2.5亿,月榜排名第四,跨年后继续热卖,如今累计票房已达6.4亿。
大手笔打出“末日营销”的剧情片《地球最后的夜》在年末最后一天进场,倒是不同凡响,单日票房2.42亿元,月榜排名第五。可是影片宣传与电影受众的严重错位,让首批进场观众极为不爽,一时间,影片口碑崩塌,直线跳水,仅得一天风光,次周票房收入67万,终极票房2.8亿元左右。这是2018年岁末市场给电影人上的年度最后一堂营销课,宣传不可忽悠,发行试错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天气预爆》、《云南虫谷》、《叶问外传:张天志》等片虽以“亿元+”的成绩进入前十,但不温不火的销售曲线似乎让人觉得影片体量与产出不相匹配。其余,如《武林怪兽》、《狗十三》、《断片之险途夺宝》等之前有所期待的影片,表现中规中矩,没有亮眼表现,这也是为什么12月市场大盘萎靡,可以说,国产新片的品质与人气指数配不上这个黄金档期。
12月发行放映51部国产片为2018年月上映国产片数量之最。其中票房“亿元+”的有6部,除了《无名之辈》是跨月热映,5部是奔着贺岁档加新年元旦档而来,千万票房以上的影片4部,500万至999万3部,票房在60万以下的无效率放映的月度新片30部,占月内国产新片数量的58.8%。由于国产片在“主场”乏力,空降进口片《海王》领衔冲击贺岁档,为进口片销售赢得大比分。以投入与产出相比,12月国产片单片平均产出票房2557.2万元,进口片单片平均产出票房27587.2万元。双方在12月份单片平均产出差了10倍。
2018年最后一个月的新片市场给我们带来一个严峻的话题,在年度600亿票房背后,本土电影与好莱坞、宝莱坞等海外优秀电影有较大差距,缩短差距,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