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大年初一公映之前,宣发已经自然地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片”的名片推至公众面前,而后档期放映的口碑高涨更是推动了票房的攀升。今年春节档院线上映的影片几乎是一场血拼,能在这样的境遇下取得好成绩不仅在于其科幻类型题材的突出,更在于完美精良的制作。
中国的第一部“硬核科技”电影由此起航
《流浪地球》没有辜负“硬核科技”的称号,电影在技术层面完成度极高,特技特效也极具震撼力,这种扑面而来的具有强烈科幻气息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类型片特征。就科技感和画面感而言,《流浪地球》带来的视听冲击完全不输于好莱坞的大片。
众所周知,科幻的大工业制作不仅考验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也考验着电影的资本和理念,任何一个元素的缺失,都不能够完成这样的制作。事实上,近年来由电脑数字技术介入的特技特效带来的视觉奇观的电影并不少见。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对电影的呈现方式不断进行全方位探索,大场面、大制作、高特效影片不断出炉。被称为电影魔术的特效在数字技术不断进步的带动下,电影特效营造的或唯美、或震撼的观影体验,已经成为电影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评价电影重要标志之一。然而最能产生视听震撼的、充满想象力的“硬科幻”电影,在中国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也有科幻题材影片的出现,如《大气层消失》、《霹雳贝贝》、《长江7号》、《机器侠》等,但这些影片在特效制作上与好莱坞科幻影片的大工业制作根本无法抗衡。想要打造一部“硬科幻”电影,不仅取决于电影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也取决于电影本身的经济投入能力。《流浪地球》投资3亿人民币,工作团队高达7000人,特效镜头超过2000个,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全片的75%。为了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影片也未全部采用电脑特效,而是很辛苦、很费时的搭建各种场景。构筑出了灾难来临后的末世生活图景,由充满生活气息的地下城,到冰封的北京上海等地表状况,再到浩瀚宇宙的空间站、太空舱,生动地完成了恢弘大气立体空间影像表达。不同层次的各种道具也极为逼真细致,耗资巨大,影片道具总数超过10000件,而李光洁穿的外骨骼防护服成本就超过45万。强烈音效的烘托,贯穿始终苏联重工业气质下厚重、凝滞、粗粝的科幻风格,使得“硬核科技”成为整部影片的重要特征,技术的支撑为电影带来的超级震撼的视听享受,展示了华语电影顶尖的特效水平。
面对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不仅让人感慨中国国产电影工业发展的如此迅猛,更让人们惊呼“中国科幻元年”已经开启,而《纽约时报》在2月4日的更是直接发文刊出,“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流浪地球》不仅仅给观众带来一部优秀的史诗级科幻大片,在制作的过程中还为中国电影的制作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制作经验,更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树立了自己的标杆。
科幻语境下
中国式的审美趣味与人本关怀
近年来,有着优秀特效的电影并不在少数,但超豪华的炫技之下亦有遭遇滑铁卢惨境的,而《流浪星球》的逆袭则来源于电影故事镜头叙述的流畅。影片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20年前完成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为了将小说文字变成立体的影像,影片的表达重心发生了变换。影片《流浪地球》的故事不再展示小说中深远思考和庞杂的宇宙架构,而是采用简化原小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无法继续维持,而智慧的人类选择了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
电影《流浪地球》首先定位是灾难片,影片以极寒天气下的中国的城市北京、上海等地作为地标,拉近观众和科幻世界的现实距离,萧条悲凉、不断土崩瓦解的地震带来的末世感瞬间将观众带入电影情境之中。在地球受到木星磁场影响,不断的爆炸逐步走向崩溃的时候,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面临消亡。在这样的影片结构中,需要面对的很重要的一个哲学思考就是选择。人生的道路上就是在不停地作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没有再回头的路。影片每个高潮的聚焦点都是一次选择的考验。在最后高潮阶段,即地球生死存亡之际,是保存人类的火种还是选择与家人家园共进退,这在根本上是个并没有对或者是错的答案,只是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担其所可能面临的后果。影片由中国式价值观作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是中国式的审美导向所致,那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舍弃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家人,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命题。没有家,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存在都没有意义。由此带来中国的审美文化,重视家庭的伦理、上升到对国家的爱直至对地球——这个家园的守护。这样的宏大命题是深刻在中国人的骨髓中的,无论宇宙有多少颗星星,但只有人类生存的地球才是不能割舍故土。所以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与好莱坞模式或脱离地球、或超级英雄救援、或淡然赴死都不同,刘启和爷爷的车辆被征用的时候也依然随之前进运送火石,运送火石的队伍岁不断有成员死亡但最终仍然坚定地走在守护地球的道路上,刘培强在面对自己的家园被毁、亲人面临死亡之际,毅然选择以死来换得地球的生存希望。
《流浪地球》还具有公路片的特质,随着刘启从地下城带着妹妹出逃,到地面后由木星磁场引发的突发状况,再到最后拯救地球,都是按照公路片的路径发展。刘启在旅途的过程中从一个反叛的青年成长起来,而这种成长的推动力就是感情,是亲情和友情。作为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并没有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末世灾难片模式那样,打造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或者是英雄团队。影片中的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刘启聪慧略带反叛气质,姥爷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对外孙外孙女无比慈爱,刘培强坚韧为工作无法回家,王磊特战队长坚持理想……所有的人物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却并不具备超能力的特征,就是这样的一群普通人最后在亲情友情的激励下,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地球当下面临的危机。所以,导演是以科幻题材表达自己的人本主义审美理想,以中国原创的审美趣味,传达着人类普世共通的情感——友情与亲情、责任和担当,剧中将情绪推到高潮的是刘培强慷慨赴死之时,与儿子的互动。让人泪奔,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影片票房一路逆袭攀升,正是契合了观影人群的审美趣味,才使得这样一个悲壮的史诗巨制在春节档的合家欢氛围中脱颖而出,成为开启重工业时代科幻大片的启航者。
并非说《流浪地球》就可以睥睨世界科幻电影,但是影片宏大、极具震撼力、精致、具有重工业色彩的科幻视听觉效果,的确显示出中国电影业的制作资本、特技特效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在原创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就如学者饶曙光所言,影片呈现的是一种“共同体美学”,是由文明转型、科幻想象力、电影工业体系、技术水平及综合国力合力而成。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缺,在某些方面打磨也有不足,如台词生硬、故事转折节点突兀等,但是瑕不掩瑜,中国的科幻大片时代已经来临,在《流浪地球》的引领下,我们可以满怀欣喜的期待未来更具震撼力的科幻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