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电影基本都属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包括1949年解放前后的喜剧电影,例如《三毛流浪记》。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双双》、《咱们村里年轻人》到80年代的《小字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月亮湾的笑声》都是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
80年代中后期,中国观众看到的喜剧电影一半是香港台湾的,因为整个电影界与各界同步,汲取艺术、哲学的养分,并没有重视市场,也没有真正的电影市场,陈佩斯“二子系列”,毛永明“阿满系列”算是当时喜剧电影的市场化的先行者。
《顽主》算是个另类,虽然没有形成风格引起多大效应,也算是王朔小说改编电影的开端鼻祖。从这里真正嗅到独特艺术味道的是冯小刚导演。
90年代,大陆的喜剧电影以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最为有代表性,这种喜剧电影的基础是一种杂糅产物,结构上没有多少电影的特质,但是凭着故事中的黑色幽默、小品式的桥段语言,生活随意性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喜爱。
同时期的另一部电影也不得不说,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试图追求一种电影主观创作意识与喜剧误会法则的结合,依靠着优秀演员的表现勉强达到了一定的喜剧效果,一句“安红我想你”从导演陕西口音中得到了喜剧化的传播,看来严谨的喜剧剧作结构不如一句逗笑的台词更有喜剧效果!就一部标准喜剧电影来说,它的娱乐性和实验性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张导的《三枪拍案惊奇》感觉有些失控,剧作不支持喜剧表达,小品演员的加盟感觉像临时搭起来的戏班子,看不到导演对这部电影的有感觉的主观艺术追求,融入了许多不和谐的元素,显得不伦不类,成了张艺谋导演生涯中最大的遗憾之作。
紧接着冯导演的《不见不散》、《大腕》等等一部部接踵而来,褒贬不一,基本成了贺岁档观众的期待。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不能不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这两部电影应该是比较颠覆传统艺术观的电影。笨贼受苦的设计令观众笑口大开,并且在电影整体上大胆组织不同时空关系的套层结构,让本来不够逗笑的部分加强了故事神秘感,牢牢抓住观众的兴趣所在。
一部《人在囧途》虽然没有做到完整的喜剧,却让主演徐峥看到了公路喜剧片的创作方向。在《泰囧》中保留了精英与“屌丝”两阶层人设,加入了渣男的设计,还意外的请来了黄渤出演极大的提高了观赏性。遗憾的是该片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香港市场票房平平,口碑平平。因为《泰囧》这样的追逐喜剧在香港喜剧的族谱上司空见惯,内地的生活和梗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接下来的《港囧》的市场效果依然是两地差异化的观众反应。
然而喜剧电影的真正到来是得到了网络电影的催化《屌丝男士》、《我是王大锤》等等大小不完整作品潮水般袭来,观众已经不满足只有冯氏喜剧的独霸银幕。
大鹏《煎饼侠》、《缝纫机乐队》、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都属于重表演轻结构的创作,但是《唐人街探案2》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故事的转折递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虽然他们干劲十足,却依然有东拼西凑之感、没有让自己喜剧电影走出一条故事独特,风格清晰的创作之路。
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如何“泡妞疗伤”,找到真爱的故事依然难以持续的吸引观众,锁定票房,黑色喜剧的道路愈发创作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肖央导演的短片《老男孩》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怀旧的情调、炫酷的画风、搞笑的情节一度让人期待。但是肖央导演的后来作品创作乏力,表现平平。
此时,一匹匹黑马杀入市场。
开心麻花团队的闫非、彭大魔加沈腾等人带来了《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故事结构戏剧化、表演风格戏剧化的喜剧电影,再一次让中国喜剧电影增加的新的画风。
王宝强自导自演了《大话天竺》票房很好,依然没有脱掉演员导演的痕迹,表演在引领的剧情结构,随意性带来了自由化的艺术处理,不得不说,第一次做导演的成绩单还是超出预估。
周星驰在内地导演的电影不能不算作中国喜剧电影的一部分。《功夫》、《西游·降魔篇》、《美人鱼》口碑票房都是双丰收。作为导演的周星驰一改做演员的局限,在整个的故事空间做了极致化的演绎,无厘头加天马行空的故事剧情,成就了周星驰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周的表演风格与他独特的电影思维、电影语境是相匹配的,完美的打上了个人印记,甚至可以在观众中长久回看。但是今年春节档《新喜剧之王》却惨遭差评,市场遇冷,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剧本缺少打磨,很多情节接转生硬,词不达意。第二、主演不具无厘头表演风格的潜质,没能把周星驰无厘头喜剧属性做到极致!第三、导演总试图在悲情上做喜剧的意图太过执拗,却变成了两头不靠的夹生饭。因为喜剧是要靠特殊演员的,悲喜剧对特殊演员要求又要达到一种特殊的境地!
虽然小人物励志人设,悲情主调没错,有些地方也令人感动,但春节档大家毕竟是来看笑,不是来看哭的。另外小演员演小人物主角的噱头也引不起观众的兴趣了,观众对星爷最大的期待还是他自己又导又演周氏喜剧电影!
姜文导演是一位最会吊观众胃口的导演,《让子弹飞》虽然不算一部真正的喜剧,但是其中的黑色和幽默的确传达出另一种作品气质,西方式加中国式的混合味道,这种不疼不痒的喜感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倾向和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许多导演作品总是在这种不纯粹的追求中试图追求纯粹的艺术,轻装卸甲也许更加自由准确。
纵观繁荣的喜剧电影市场,却很难看到形成统一风格的电影喜剧演员和导演,也许这就是喜剧电影的魅力所在。应该说在这二十年里喜剧电影最具风格的导演当属周星驰和宁浩。
喜剧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然而中国电影从开始就缺少杂耍式的完整发展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会使哑剧、动作喜剧、没有全面的实践体验。才使中国喜剧电影的繁荣发展推后了几十年。中国电影喜剧一部分受到欧美、港台地区的影响,一部分从本土的传统艺术中汲取了营养,相声、小品、段子、网络喜剧、这里的都来自当下的充满趣味的生活演绎。
喜剧的特点是非常依赖喜剧演员现场发挥的,有喜感的演员自然就掌握了。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文化还是融不到电影中去?电影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声台词、喜剧表演的分镜记录,既不生活也不生动,甚至不如在剧场、舞台、电视中看的可乐有趣。除了缺少了电影意象化、影像化、隐喻、比照等等电影语言及手段运用之外,我认为还缺少一个与观众互动的氛围。在故事片中这个观众就是表演者的对手,也是搭档。靠语言包袱支撑一部电影,第一它不是电影、第二它是对电影的亵渎,许多相声名家、小品名家领衔创作主演的电影都证明了这一点。
黄渤的《一出好戏》抓住了人的本质特性,在绝境中社会各阶层可以发生逆转反应,生命与爱情的价值都高于金钱。叙事虽然不很流畅,但却是一部有内涵的喜剧电影。
中国传统喜剧多以讽刺幽默见长,但是新中国喜剧电影也创造了一种别样的温情喜剧,《今天我休息》、《花好月圆》、《大李老李和小李》就是这种内容主题的代表。好人做好事耽误了休息,让女友误会。做好事的老头儿找到了爱情。讽刺少幽默多,很适合当时的社会氛围,观众期待,在一切美好善意中放松心情。可能“轻喜剧”这个中国自造的名词,就是从这种温情喜剧得来的。
显然,那个时候的主题任务搞笑并非第一要素,而是让人在和谐温暖的故事中去积累笑意,这样的喜剧一旦遇到强动作、变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如何提炼主题价值,增加内容营养却是新一代创作者需要向老一辈电影人学习的地方。虽然我们的国家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观众主体也换成了80、90、00后,但是一个大国的艺术之道不讲正能量、主流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是没有未来,也难以走想世界艺术殿堂的。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00多亿元人民币,喜剧电影贡献颇多,2019年开年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又与其他类型电影进行一番博弈!我认为,在贺岁档观众更期待本土喜剧,喜欢贴近民族、贴近传统、贴近生活的电影,即为喜剧电影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对喜剧电影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市场的票房代表了观众的口味,却并不代表艺术的高度。很显然每一位创作者他们都在勇敢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梦想。尽管这梦想还是一种梦一般的诡谲,现实却令他们大受鼓舞。什么是喜剧、什么是电影、什么是中国的喜剧电影?谁知道,都在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