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劲军
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是全国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管理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工作会,各省市区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
胡劲军副部长谈到,晓晖部长充分肯定了2018年中国电影工作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的产业形势,对做好今年及今后电影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如何推进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电影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给予了重要意见。讲话站位高远、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上海第一时间把部长的讲话精神传达到了全市从业人员,大家正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他提出,上海电影发展要立足新时代,找准新坐标。要在全国电影大发展的背景下,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发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好两个“打造”,一方面要牢牢抓住电影创作这个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打造上海电影创作的高地;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工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两项重点工作,打造上海电影的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聚焦现实题材创作,
打造上海电影创作新高地
《中国电影报》:王晓晖部长在这次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中谈到繁荣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首要就是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努力实现突破,2018年,上海出品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您能谈谈上海是如何推动现实题材创作的吗?
胡劲军: 去年,上海紧紧抓住了两个创作重点,一个是以《春天的马拉松》为代表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创作。这些影片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尚世影业制作的《春天的马拉松》取材于浙江宁海县推行《村级权力清单》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上映后也深受观众好评。另一个是以《我不是药神》为标志的现实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成为全年现象级作品,实现了上海出品影片单部票房超过3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这两部典型作品也得到了晓晖部长的点名表扬。
《中国电影报》:座谈会中还特别提到了以中国攀登珠峰为主题的《攀登者》。
胡劲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上海今年的首要创作任务就是要围绕重大节庆抓好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上影集团的《攀登者》是重中之重。目前拍摄已经完成。同样列入国家电影精品工程的电影《天之眼》,4月已经定稿开拍了。我们密切关注并推动这两部作品的创制,一定把国家交办给上海的任务完成好。上海要持续推动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今年 “上海出品”取得了开门红,电影《地久天长》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这个奖的含金量量很高,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青年导演王丽娜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张杨的《火山》获萨格勒布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些都说明上海出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升。我们下一步还是要积极推动重点项目的拍摄和完片,推动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电影节。上海还要加大对新人新作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扶助他们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聚焦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打造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中国电影报》:这次会上,王晓晖部长提出要健全完善电影工业体系,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电影工业发展现状?
胡劲军: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制作流程非常复杂,本身就有许多发展链条,每个链条上还有许多细分工种,可以说是多种行业发展实力的集中体现。正因为电影具有上述这些特征,抓住振兴电影产业这个龙头,能够取得一业强、多业兴的显著效果。尽管这两年中国出了像《战狼2》、《红海行动》这样的大片,今年《流浪地球》让大家眼睛一亮,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最新实力,但总的来讲,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对标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国,我们还存在差距,主要的表现是我们的工业体系还不完备,电影的相关工种发展没能同步跟上来,我们缺乏国际一流的拍摄基地,科创实力还有待提高,专业化配套服务尚不完备,缺乏专业人才。 这些都是上海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电影报》:上海目前的现状是如何的?
胡劲军:上海目前的现状基本和全行业的问题处在同一阶段。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我们有较好的影视产业规模和基础。比如上海松江区有全国知名的电影拍摄基地车墩影视基地,松江还集聚了6700余家影视企业。此外,我们有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众多电影人才培养的专业高校,2014年还成立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这所学校是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的,引进了北美的一流师资,和北美工业紧密对接,专门培养后期制作所需的技术人才。
《中国电影报》:您提出的这个 “双闭环”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在完善工业体系有什么举措?
胡劲军:目前,上海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从打造工业体系闭环来说,上海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短板,重点推动在松江区建设高科技影都,目标是将高科技影都建设成为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视基地,带动全球优质影视企业集聚上海。目前,包括上海昊浦影视基地、上海影视乐园二期、中视儒意影视基地在内的高科技影视摄影棚的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要推动车墩、胜强、盐仓等原有的拍摄基地进一步升级完善。
《中国电影报》:确实,王晓晖部长也提到“电影的竞争中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创作力的竞争”,但目前全国高素质电影人才还比较缺乏,您认为主要原因何在?
胡劲军: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影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还不高,比如电影高校主要培养演员、导演,或者是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电影工业体系中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极度缺乏。另一个就是实操的机会太少,缺乏足够的项目让师生试手练兵。
《中国电影报》:上海是如何培养青年人才的?
胡劲军:上海在培养影视青年人才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一方面,我们鼓励本市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比如这两年做的比较好的有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的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上科大与美国南加大共同推出的影视短期培训项目等。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现在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不少落户上海,比如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这些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培育计划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上海希望通过这么一个人才培养的“闭环”,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优的环境,提升服务全国、服务行业的本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