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20年中国电影产业绝地重生、蓬勃发展,《战狼2》、《流浪地球》等佳作频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但同时也面临发展“拐点”、低谷与“寒冬说”等近忧远虑,产业化改革的来路与规律亟待总结。
为此,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电影艺术》杂志社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办《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新书座谈会,张宏、尹鸿、饶曙光、丁亚平、陆绍阳、李道新等电影业界学界代表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中国电影报》、《中国文艺评论》等传媒界代表共同深入研讨。
专家们认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的新书《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及学界一批产业研究成果,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20年的重要见证和推动力量,亦可资音乐、网络文艺、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文化艺术行业借鉴。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电影自2003年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有很多规律、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通变之途》一书具有鲜明的实证性、逻辑性和理论性,是对中国电影最近20年宏观系统权威的总结,揭示产业发展规律,理性前瞻行业趋势,开篇提出了中国电影发展战略的八大路径,结语指出了从电影大国走向强国的三个距离与新的目标,为中国电影产业贡献了一本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经典著作。
尹鸿表示,该书不完全属于个人学术著作,而是带研究团队与时代和产业共同书写,伴随中国电影改革一起走来,边观察边参与边思考,在报刊督促下逐年写成,同步为17年中国电影巨大成就做出学术备忘。他认为一代学者的研究促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有四点突出体会:一是看重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话语权和艺术电影多样性等;二是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三是行业产业智慧与社会治理智慧相结合;四是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又学习借鉴世界经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凤凰涅槃、强劲发展,来之不易。电影产业年度报告建立了理论批评界、管理层、观众、市场的理性对话空间,对电影产业、创作、传播规律认识准确,传播力和影响力大。经济领域已有智库,电影由大到强也需要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等智库,提出更多有针对性、建设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意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认为,中国电影学术界为产业做传,此书有首创之功,体现了电影理论批评、电影史研究和产业实践、报刊传媒的同时同步、互文互动,有学术史学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陆绍阳认为,该书提供了反思式批评而非一味回望描述的历史书写新方式,抓住内在规律,提供前瞻思考,凸显历史厚度、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道新认为,该书有非常准确的问题意识,提出很多鲜明和有启发性的观点,构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成为了历史范本。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电影艺术》执行主编谭政等结合传媒实践,认为尹鸿此书敏锐把握产业和时代格局通变,在政治、经济、文化、世界、历史、未来格局中,从政策、法规、市场、创作和传播等维度,进行理性研究而非道德化批判,充分肯定高速发展的电影产业并前瞻思考其后坐力。
研讨会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影的巨大成就,呼吁用更深入的改革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认为产业研究需要宏观视野、历史眼光、批评理性和人文思想,该书辩证体现了尊重电影艺术、市场规律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通变之道”,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参照系,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大力传播运用。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艺与传播中心主任郭晓鸿介绍,该书拉开了“清华新闻传播文丛”的出版序幕,已在京东和当当网等上线。(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