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7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举行第23期“影视大讲堂”活动,活动围绕“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及未来图景”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当下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及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趋势和美学特征。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与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谈,并现场回答了诸多影视专业硕博研究生及媒体的提问。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承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晓龙等参加了研讨活动。
郭帆从制作《流浪地球》的拍摄经历谈起,讲到了中国科幻电影中存在的工业链条缺失问题,“在好莱坞拍这样的电影,可能会有很多辅助的技术手段去帮助演员完成表演,但是我们没有。片中演员的宇航服穿戴过程耗时三四个小时,为了减少穿戴次数,即使是休息时间,演员也不能脱下服装。吴京、李光洁等演员在拍摄一些戏份的时候每天要吊威亚长达七八个小时。这种情况在好莱坞可发生的几率就比较小,因为他们的物理特效更为完善,足够解决这种问题”。郭帆说。
现场,郭帆提出“我们的电影工业落后,但我们的工业并不落后”这一观点。他解释,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准,但是电影工业的起步较晚,“电影中涉及的许多工业制造、工业设计环节很难找到对应的人才去完成”,郭帆举例说:“就像一个汽车设计师可以花两年设计一款汽车,但是当我在《流浪地球》中需要设计一款未来汽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找到一个专业的汽车设计工程师去进行设计的,这是行业之间的差异,也说明当前的中国电影很多涉及工业制造的环节缺乏专业人才,或者说我们的电影工业对这样的专业人才还没有产生足够多的行业吸引力。”
中国电影确实面临着建立完整电影工业体系的课题,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建立的工业体系就是一套好莱坞式的体系呢?郭帆的回答非常干脆,“好莱坞的工业流程、管理理念等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在中国实现落地,我们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确实太大了”。虽然并不建议重复好莱坞的工业构建之路,但郭帆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向往溢于言表。
郭帆这样总结自己对电影工业的理解,“电影工业就像画家用来画画的笔和纸,它只是一种创作工具。对美国导演来说,他们拥有完整的工业支撑,拍摄时可以全心全意地关注创意;而对我们来说,导演在拍摄中的很多创意可能因为工业原因、技术原因而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这个创作工具,这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情。”
与会专家学者对郭帆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并围绕《流浪地球》呈现出的家国情怀、美学追求进行了分析。韩子勇认为,“中国科幻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年轻度”,他用“年轻人总是出手不凡”来形容郭帆的《流浪地球》。韩子勇更从文学层面肯定了刘慈欣的创作,他不吝赞美地称赞小说《流浪地球》和《三体》“以辽阔的世界观、宇宙观和非凡的想象力,平衡了整个新时期文学史”。(郑中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