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观赏、独特制作的艺术形式已经被打破。打破它的是科技,数字化、模块化、网络化,只要有屏幕的地方就是撕碎电影完整性的地方。
电影仿佛又回到了初创时期的实验状态,不同的是它不是在实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而是在内容中探讨艺术可以被技术变成什么样。美国电影一直走在了世界前列,就是因为科技在改变着人们有限的想象空间,观众不再总是看身边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形象,更想看到异域、外空间甚至是臆造臆想的故事人物。从两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一个是故事的角度,一个是技术的角度。
人们常说莎士比亚之后故事就没有真正的新故事。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以及表达方式。文字内容虽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影像的功能被极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会议需要、教课需要,各个领域都需要,这一变化影响着善于观察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视觉思维作为叙事思维进入了电影创作,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视觉表意段落到《摄影机不能停》观众的眼睛,无一不在拓展着影像叙事的功能和无可替代性。但是内容的本质仍然需要理性文字的支撑和感性表演的发挥助力。专业人员可以服从内容至上法则,而对于掌握技术的普通人来说仍不满足,也无法参与其中。于是微电影、网大、抖音、直播等影像形式应运而生。专业与非专业的创作界限在打破, 其中展现出不少有电影才华的年轻人。
电影独特的视听享受一时还无法取代,甚至永远不会被取代,但是电影伴随商业存活的模式依然成为主流。但随着影视文化普及许多人都会自己拿起摄像机、手机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手机拍摄的微电影已经出现,而且有着不俗的艺术表现。
好像每一代都要请一位著名电影大师再总结一下电影是什么的问题,却都没有给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和结果。电影似乎有一种魔力在不停驱动,总有人被它吸引,流向广阔无边的神秘境地;它不是枯燥无味的记录者,它的记录功能早已被电视新闻和监控探头所取代。它强烈的需要进入表意、表演、表情创作,这一切只靠大银幕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大银幕的拍摄方法局限了摄影机本来灵巧的特性,它不能在夹缝中穿来穿去,它不能瞬间改变角度又恢复平常,也就意味着它达不到现在人们的创作需求。所以电影艺术的分解形式就落在了更为自由、自我、灵活的小屏幕上。这一切也许只是电影艺术革命的信号、先导,也许是碎片化创作实验,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够敏感地收到这些信号,吸收在电影制作中,就会跟上时代步伐存活下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网络电影数量巨大,质量却不高,类型多是盗墓、惊悚、穿越、玄幻,缺少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气氛轻松、气质高雅之作。似乎被大电影挡住了阳光,总在阴影里蹒跚前行,误区在于把本来碎片化的题材内容做大了,还起了个颇有野心的名字,网大!
但是点播随着网络发展变得越来越方便,当人们愿意付费在家点播电影的时候,也有更愿意点播短片拥趸。电影早已被若干内容瓜分,包括纪录、科学、教育、军事、地理等等。但是叙事功能从未被忽略,即便是几秒钟的广告也要说明一件产品、一家企业或者一个理念!
击碎电影的那个关键的器物是什么呢?也许它就是电影蒙太奇本身!
因为只有蒙太奇不受语言文字的束缚,可以在时空的长河中任意组接流动,短到数秒即可逆转剧情。
这些现象不单产生于电影本身,更是来自于市场结构和观众需求的改变,风格多样化,内容个性化选择是以时效性为前提的,例如:某上班族路途半小时,他(她)一定只消费时常在20分钟之内的视频内容。或某位只有等电梯的两分钟时间,只需重复消费短视频内容就可以了。精准定位打造的超短内容,犹如碎片化的电影千奇百怪、包罗万象,不限于某个风格局限,更为洒脱自由,更像长出翅膀的艺术精灵,没有被进步的技术扼杀消亡,反而在淬炼中浴火重生。
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要忽略市场对内容与营销模式的影响。德勤德国对2030年电视和视频行业未来前景展开的四种设想,帮助市场参与者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电影已经被电视冲击了一次,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和视频市场高动态性也许会被二次冲击。如果电影只有那个神秘的黑屋子(放映厅)还需要爆米花和情侣来维系票房吗?
想生存需要快速转型,甚至影院更早的插播短视频的合集活跃气氛,改变人们对电影的刻板印象。
随着视频点播的成功,消费者越来越希望相关内容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最适合他们需求的形式出现。
电影院连接视频实时点播完全可以实现观影人数的最大化,将有限的空间无限化,从而催生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当然驱动因素众多,包括数字化、新的市场供应以及数字视频平台的干扰等。
电影从形式到内容不得不变革的原因是,我们已经来到了视频点播和移动媒体消费时代,消费者的期望和使用习惯也在迅速改变。
“点播服务将颠覆电视和视频行业”,“Netflix或亚马逊等新的市场参与者将很快取代传统广播公司”,“消费者对电视和视频消费的需求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戏剧性的预言会成真吗?电视和视频行业确实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而且该行业的变化程度难以预测。流媒体服务不再仅仅是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平台,它们还在投资制作和授权自己的内容。这使他们与传统的电视和视频产业直接展开竞争。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公司也开始推出自己的点播服务。此外,大型内容制作商也在建立自己的流媒体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按需服务已经迅速改变了消费者对电视和视频消费的需求。
电视和视频已经成为了电影第二播放平台,它们的变化势必带来电影的变化。
“谁能接触到客户?”是决定视频未来的第二个不确定因素。电视媒体、数字平台或内容制作商是否能够利用直接的消费者关系,通过创新的广告或付费内容模式变现,对盈利途径产生巨大影响。
我想,电影应该是能够直接接触消费者(客户)的独立艺术。
有消息说,世界一些全球数字平台公司已经从国家电视媒体手中接过了聚合和发行的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电视和视频市场,从内容的创作、发行到直接与客户的对接。就像大型超市一样,每一家数字平台公司都提供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内容,只是有一些独家制作和体育版权不同。电影想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自己打造成各种内容风格版本的独家制作,与观众对接,消费者只对内容感兴趣,因此往往不忠于任何一个平台。
电影要用好那个充满神秘感的黑屋子向外界散发出诱人的艺术味道。千万不可走戏剧绑定在舞台的愚蠢之路,将一切装在框里,难以再现辉煌!
《啥是佩奇》本是一部电影的宣传短片,却在一夜之间刷屏爆火,谁也能保证这部电影本身能像它的宣传片一样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的确它已经引起了关注!除去内容本身带来的虹吸效应,最关键的还是短视频概念已经悄然植入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之中,借助手机和互联网营销方式却早不是新鲜事了。
内容为王已经成为视频市场的主要竞争因素,而像发行、搜索和推荐等技术未来会被认为是一种商品。
谁是内容终结者,谁就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电影从来就是内容之王,自然是内容终结者之一,但不是唯一。现代观众已经从三餐制改成了多餐制。
电影在这场利益和内容争夺战中首先要掌握了数字平台公司, 垂直整合整个价值链,通过其向频道\网络\流媒体提供内容,就会成为大型内容所有者市场转型的赢家。在内容分量和制作规模\明星效应上仍然是其他内容制造者所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电影的创作与营销要适应这影像碎片化时代分食现象。没有观众就没有商业化的电影,如果心中的电影永远是一种规格,也许你可以成为大师,也许会成为电影埋葬者!
(文中一部分摘录于德勤报告:“十年后,电视媒体能逆风翻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