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7日,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这一天,昆曲导演李宝华、沪剧名角儿茅善玉、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等一众戏剧名家以电影的名义齐聚一堂。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参加了本次论坛。
“戏曲和电影都需要与时俱进。”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认为,如果戏曲和电影能都追求唯美的方式,它们的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从事戏曲电影工作多年的北京乡音乡愁院线董事长梁汉森同样认为,中国电影不能没有戏曲电影的一席之地。戏曲电影也应该是中国珍视保护的底蕴和财富。
实际上,从电影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戏曲就与电影如影随形,如“孪生姊妹”。
1905年,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是京剧电影《定军山》,至今仍受到很多人怀念。茅善玉说,戏曲电影最早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如京剧电影《白蛇传》、越剧电影《红楼梦》、豫剧电影《花木兰》等,这些电影把戏曲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电影中也运用了很多当时最新技法,提升了戏曲舞台的表现力。
如今戏曲电影在市场中早已成为小众类型。“中国戏曲电影每年大约生产10部到15部。两年多来总共生产了也就大约30部。”这是作为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的梁汉森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情况。“这个数量与我们每年生产的几百部故事片产量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与会专家认为,戏曲电影要打好基础,首先要提高量。量上去了,才有更多地可能性制作出更多的精品,以此提高质量。
其次,要想戏曲与电影更好地结合,首先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兴趣,这是目前戏曲电影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可如今,对戏曲特有的表现规律熟知的导演并不多。有专家提出,戏曲电影要考虑培养和储备人才,不断持续培养、建立一种支持机制,因为戏曲要进校园、进乡村,都里离不开专业戏曲电影人才。
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也传递出利好信号。据介绍,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戏曲数字影视导演培训班将成立。此外,本次论坛还展映了多部戏曲电影作品,如湘剧电影《李贞回乡》、庐剧电影《啊,妈妈》、巴陵戏电影《远在江湖》等均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的较为生活化,有的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舞台表演的方法、技巧,有的文学性很强。(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