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需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因为正在成为社会文明新人的十多亿中国人民在看着我们,国家政府面对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无数问题在等着我们,五千年民族的血脉和全世界人民能否接受一个新民族诞生的挑战在考验我们。一个从农业文明脱颖而出的现代城市文明中国,眼下最需要的是什么?
回答一个文明结构转变过程需要注意那几十条军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社会经历了那么漫长的熟人社会,人们淡薄于树立独立人格、坚守诚信底线。几千年中,中国人从来将生存资源的攫取放在首位,对于生存环境的认识早已有了久经证明的共识,它就是民间及社会上早已习惯于用熟人社会的规则、血缘关系的规则,传统伦理的规则打造自己的生存资源环境,这样一种使用资源的方式在一个熟人社会被视为天然合理。
当着这一切瞬间失去的时候,当着人意识到有一天自己的生存资源会被剥夺殆尽的时候,更有甚者当生存资源必须借用新的信用条件得到,而这些条件的确立尚没有法律依凭的时候,当人们因为不受充分的法制条件约束而有着自己比较充分的行为自主权利的时候,一句话,在熟人社会文明消失而生人社会文明远来不及完善的时候,人们是会在不同的层次上放弃人性、放弃信仰、放弃信用,放弃深埋在这些当中的敬畏而想方设法巧取豪夺的。
所有的造假、破坏环境、贪腐、寻租、黑社会行为、恶意违约、黄赌毒、暴力强拆、欺行霸市、坑蒙拐骗,乃至贩卖儿童、犯罪杀人等等,都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负面清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揭露的流氓无产阶级形态指的正是这样一种既赢得自由但又没有确切生存资源的人们的状况。这个过渡时期在从农业文明急速转变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中国当下,在相当大的人群当中,则表现为无底线、无信用、无人性“三无”状态。
基本人性的提出仅仅是着眼在基本两个字上,也许这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是很低级的要求,只是在当下这个阶段,在生存资源的获取正在完善其正义程序的历史阶段,我们痛感基本人性在社会某些角落坠落当中,社会生活的压抑和心灵的痛苦也发生在无法感受得到基本人性的黑暗当中。
在社会转型的漫长时期中,如何逐步过渡到以信用文明和生存资源全社会保障的阶段,其中保持并弘扬基本人性,让基本人性成为新社会成长的基石,譬如仁者爱人、尊重人格、珍惜他人生命、关爱弱者、注重亲情、保持职业操守等等,就必然地要作为社交信用而进入整个过渡时期的全社会共识。
现在需要的就是全社会的基本人性共识和基本人性气场,这个根本有了,就和政治上的根本巩固了一样,很多专项工作的进行就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基本人性是一个社会得到全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它就可以成为城市文明的基本信用基础。在生人社会的一切有关生存资源的信条逐步建立起来的漫长时期里,再没有比基本人性的存在与传递对于我们更能感觉到满足的了。
最适合于培育基本人性、宣扬基本人性、传递基本人性的载体是文化,是电影。文化领域不会没有意识形态宣传,不会没有传统历史教育,但是在基本人性的传播上确实有着很多的空间。一个民族有这样的气魄开辟一个伟大文明转型的历程,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史诗性的创举,而伟大文明的转型只能是让这个民族成为更杰出的优秀种群,而非没有人性的动物。人类社会应该就是人性社会,而且应该是人性最高标准的社会。
在四十年前开始这个文明的伟大转型开始之时,我们以为生活中缺少的是生存资源,四十年后生存资源问题我们以为解决了,但是它又从资源分配差距和利益基本保障的角度向社会提出新的挑战。四十年前生存资源问题发生在农业文明状态下,而今天生存资源问题却发生在当代城市文明创造的初始。这个问题年轻人、产业团体、小家庭、城乡二元家庭、下岗工人群体等等存在,官场、商场、职场同样不落。它是上述各种问题的概括,是全部转型期中对利益目标的期望值破灭必然引起的个体和小团体的压力,包括压力造成的精神变态。
中国电影自觉完成传递基本人性如此需要认真思考,同时作为电影工作者也是很基本的任务,反而是社会比较容易切入的一个大众传播的端口。电影既可以从歌颂人性美的角度也可以从揭露人性罪恶的角度,既可以从大人物、大场景的题材也可以从小人物、小角度的场景,既可以从类型片中设计也可以在另类型片中挖掘。新城市文明下的社会形态产生着以往没有的大众传播媒体及全媒体,社交生活令电影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交属性,社会话题已经成为电影成功的不二法门,这些都可以让电影成为传播基本人性的最佳途径。
基本人性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恰恰是基本文明和基本信用价值。传递基本人性于电影创作当中,需要电影人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社会改造的精神劳作。在诸多的社会转型问题中,价值观管理起着力挽狂澜的作用。不论写的是伟大壮举,还是身边小事,我们就问这个主人公如此这般究竟为何?为何他舍身就义?为何他跌落深渊?为何他一如既往?为何他畏畏缩缩?等等。
人物的行为总是由动机支撑的,也许真实生活中人物并不执着于人性的沉重,但是作品可以从基本人性立意,以此作为编导的立场和觉悟。我们自然不期望于一部电影就能够改造当代社会的文明状况,但我们期望于无数部电影一起来赋予社会生活更多的人性温度。如何更加艺术的灌入人性温度自然是另一篇文章的立意和取材,面对中国社会巨大的转型压力和现实已经发生的社会生活基本人性的缺失,我们谨在此提倡在当代电影的所有创作中,注入基本人性,注入社会诚信,注入独立人格。
电影要和时代一同进步,电影更要为不经意的历史发展存留精神丰碑。传奇、神奇、悲剧、喜感、悬疑、动作、场面和追逐等都能创作成功的市场电影,但是唯有传播基本人性的电影才真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需要的。
中国很快就会走完新城市文明外在的路程,城市人口很快就会超过80%、90%。这时社会问题会更多,因为当代城市文明的价值观再造会远远没有实现,当代城市文明需要的陌生人社会秩序也会因为社会信用不足而迟到。这些就是内在的路程。城市生活必需的人性温度何在?社会伦理的现实基础何在?电影在造就精神残疾的观众人群吗?就算橱窗里琳琅满目,社会还是会生出更多冰冷的角落。
正如在这个当代城市文明社会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忙着这样那样的个人认证,现在我们应该承认,保留下更多,或者挖掘出更多涉及基本人性的故事、人物、情节和细节,触及人们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从而创作出真正的时代史诗,能够这样追求电影深度的编导,就是在给自身做着一位伟大电影艺术家的如此认证。
电影人、文化人需要一同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文明及文化变革。看一个国家的变化有十年的角度,有五十年的角度,更有一百年甚至五千年的角度。这就是中国的角度。电影不是能够承担跨越国家的历史性载体,但是基本人性的探索和重建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意义于电影而言正好是两个角度,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梦不能缺少基本人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不能没有了基本人性,这个话题不仅属于电影,只是很应该属于当下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