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4 版)
◎ 拓宽类型化范畴 探索商业艺术平衡
从2018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现象来看,整个电影市场开始趋于年轻化,不论是《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2》、《西虹市首富》等这样的商业电影,还是《无名之辈》、《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老师·好》等这样的文艺片或现实题材影片,均出自青年导演之手,这些新生血液同艺术创作所引发的激情碰撞给电影带来无限可能,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拓宽类型化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2018年,文牧野和他的处女作《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惊喜。文牧野是宁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签约导演,因为之前拍摄的短片被宁浩和徐峥相中,得二位导演相助,也有了《我不是药神》的出现。票房31亿,豆瓣评分9.0。无论是之于中国电影工业,还是现实社会,这注定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一般而言,人们往往将拥有大众市场的商业电影,和小众领域崇尚的艺术电影对立开来,仿佛一类天然是市场宠儿,一类则注定曲高和寡。文牧野从一开始就不排斥商业和艺术的关系,他对这种所谓的界限并不在乎,“电影的娱乐性、社会性、灵魂性,这些是可以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但是它需要花时间,大家一块努力找平衡。你只要找到了,它就一定会爆发特别强大的能量。”在他看来,电影诞生至今,类型化的叙事已经普及开来,类型电影也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加上自我表达语境,“艺术与商业并行不悖”。很明显,《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也证明了文牧野将“艺术与商业”融为一炉的能力。
可以说,作为青年导演,文牧野是幸运的,同时,电影行业也有幸——这部电影出自一位青年导演之手。原华谊兄弟发行分公司总经理洪军认为,《我不是药神》、《老师·好》等影片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有情怀,能够打动观众。这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年好莱坞电影在叙事上也有变化,此前超级英雄很流行,今年《绿皮书》等作品也在回归现实题材。
与文牧野类似,作者型青年导演在市场上开始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比如,韩寒、李芳芳、毕赣、忻钰坤、饶晓志等。
2014年,由作家跨界而来的导演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面世,取得了6.28亿的票房,随后,分别于2017年上映的《乘风破浪》和2019年上映的《飞驰人生》赢得票房10.46亿和17.16亿。
与韩寒一样,李芳芳也是少年成名,15岁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8岁出版个人代表作《十七岁不哭》,30岁出头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院线长片《80后》。随后,她成功的驾驭了第二部电影作品《无问西东》——一部战争题材的史诗级叙事电影,斩获7.54亿票房,豆瓣评分7.6。
毕赣则成名于电影节,首部电影作品《路边野餐》获得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以及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等,2018年底(12月31日)毕赣再度推出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取得2.82亿票房的同时,也因为宣发的原因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不管怎样,毕赣的出现,也为内地青年导演群体中点燃了“艺术之光”。
忻钰坤则发迹于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处女作《心迷宫》在FIRST影展获奖之后,忻钰坤也受到行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及广泛关注,2018年4月,他的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在院线上映,并取得了5425万的票房。
从话剧导演转型大银幕的饶晓志,带着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你好,疯子》初登2016年贺岁档,虽然获得一致好评,票房却只有1514万。两年之后,“蝼蚁流下眼泪,憨匪为爱而生;烂泥开出花蕾,鼠辈也有名姓。”豆瓣上,来自饶晓志的第二部电影《无名之辈》的这句热评,获得了近2000赞。口碑之外,《无名之辈》的票房也是“逆风飞翔”。从首日910万,到逆袭《毒液》,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斩获票房7.94亿。
商业电影始终是电影市场上的强者,在内地商业电影领域,青年导演也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陈思诚、宁浩、黄渤、闫非、彭大魔、吴昱翰、韦正等,可以说各领风骚。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的票房黑马《超时空同居》背后是一位青年女导演苏伦,暑期档青年导演韩延也凭借新作《动物世界》更是尝试了新的电影类型,并对电影工业化进行了有效探索。
到了今年春节档,一大拨青年导演作品发力,《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齐驱并驾,掀起观影热潮。最瞩目的当属《流浪地球》,它的“横空出世”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更是具有“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意义。导演郭帆无疑成为众人眼中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幻电影的开拓者。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表示,《流浪地球》不仅是科幻电影题材的创新之作,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作,也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守正创新代表之作,还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兴盛的必然之作。
北京ACE影城负责人刘晖认为,这两年大家对现实题材很看重,应该从这方面多下一点功夫。以前大家都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不行、中国科幻电影不行,但《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作品证明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不错。青年导演应该让大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告诉大家这个年龄段创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不要前任火了就都拍前任,不能“炒冷饭”。
◎ 自我表达与观众需求,并不矛盾
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来说,如何获得认同、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并完成导演处女作,是个艰难的过程。
很多青年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会选择参加电影节展,对于新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更多崭露头角的方式。洪军表示,想直接进入电影行业有一定困难,因为投资比较大。这种途径,偏向于文艺片,偏向于自我表达,这种电影对新人来说更接近他的生活状态,接近他的价值观,但此类作品和主流电影脱节。电影市场关注更多的是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导演,获得观众认可才可以。想要获得观众的认同,价值观和题材的共鸣是非常必要的。
好在,目前中国电影已初步形成影视高校培养、扶持平台助力、投资主体接棒,多方协作、多元融合的青年电影人成长生态环境,为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蓄积着蓬勃力量。
青年导演扶持政策和各种青年导演扶持平台无疑是青年导演快速成长的因素。从当初的“青年导演资助计划”到当下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相关政府部门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植力度和影响作用不断加大。在2018年上海电影节论坛上,面对时下的市场环境,导演苏伦就曾直言:“市场特别好!”但好的市场对于青年电影创作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因为市场很好,也有很多不同的人,自己要有一个判断,对于市场包括资金应该怎么判断,对于我们创作者还是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苏伦表示,自己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值得去做,很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与自己的初心是否契合:“如果仅仅为了票房,不管这个内容是怎么样,或者是之前有同类的作品卖得好就盲目跟风,这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还是希望能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给大家。”
洪军建议,青年电影人既要关注自己内心的表达,也要关注观众的需求,这两者并不矛盾。“一方面,导演首先要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历练、深挖,同时也要关注市场,能够通过自己的好作品和观众的交流互动,形成创作的良性循环。和观众的有效互动,是对自己作品提升的很好途径。”旁观者清,一部作品是否实现了准确的表达,手法是否过于主观?因此,这个时候,听取观众的反馈是很重要的。
在刘晖看来,青年导演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能力还不错,有新鲜感,对社会话题比较关注。但力度还需要加强一些。在题材选择上,还是有些保守、求稳,市场证明过的题材还是会反复出现。电影是造梦的过程,应该多题材、多样化。
青年电影人要想在艺术创作中有所作为,饶曙光认为需要提升专业素质,苦炼内功,在方方面面“有几把刷子”,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境界,还要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挺立时代的潮头,为中国电影强国建设提供更多的贡献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