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影史料》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活动主办方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影集团总经理、北影厂保护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乐可锡,特邀嘉宾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博物馆原筹建组组长刘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尹力,著名影视演员、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郭凯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等行业协会学会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家,与《中影史料》编委会委员们齐聚一堂,围绕《中影史料》的主题思想、史料价值、时代意义等开展研讨。研讨会由中影集团总经理乐可锡主持。
出席研讨会嘉宾合影
著名艺术家田华等代表们踊跃发言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致辞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向出席会议艺术家、嘉宾表示欢迎。张宏指出,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影厂成立70周年,同时又是中影集团成立2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中影集团举办《中影史料》研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习总书记要求“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本次研讨会以《中影史料》为载体,回顾光荣岁月、峥嵘岁月、美好岁月,不忘初心,致敬前辈,希望通过《中影史料》研讨会总结过去多年经验,为建党100周年、党的20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电影的创作、创新、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向,让我们电影工作者们撸起袖子,砥砺前行。
中影集团总经理、北影厂保护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乐可锡:
守正创新,强化“四力”,承传电影精神、凝聚鼓舞影人、激励精品创作,为加快建设电影强国做出贡献
中影集团总经理、北影厂保护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乐可锡简要介绍了中影集团文化传承系列重大工程开展情况。2017年6月,北京电影制片厂保护建设方案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圈阅同意,中影集团的电影文化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2019年2月20日,北影厂保护建设工程在国家电影局、国家文物局、著名文物专家、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及中影集团干部职工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开工。按照“保护优秀建筑、传承电影文化、合理使用建筑功能”的理念,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修缮后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南区)将成为以电影创作交流功能为核心的,集优秀近现代建筑群(办公区)、电影文化创作区、电影文化交流区、电影历史陈列区(电影博物馆)、电影文化雕塑区、电影文化长廊等六大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电影文化新地标。
中影集团总经理、北影保护建设工委会主任乐可锡介绍中影优秀传统文化承传工作情况
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保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影集团深入落实中办、国办新近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紧紧团结依靠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和干部员工,启动了“口述历史”、“资助大师出版计划”“北影厂历史底片数字化扫描保护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承传讲座”等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挖掘电影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中国电影精神的文化承传项目。
2018年4月26日,中影集团文化承传重点项目——《中影史料》隆重创刊,“影史风云”、“创作回眸”、“缅怀影人”、“幕后故事”、“忆海钩沉”、“人生偶感”、“工艺技术”、“人物访谈”、“名片点评”等版块倾情展示中影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老艺术家、老同志们,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描绘了新中国电影不凡的发展历程。刊物旨在通过“存史、资政、育人”打造展示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窗口,老艺术家、电影专家们展示才华、传播光热的舞台,电影研究文献史料积累的渠道,引领教育青年电影人的航标。《中影史料》自创刊至今一周年已出刊四期,共刊载稿件100余篇,约56万字。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目前已有几十家单位和近百位相关领导、艺术家、影史专家订阅。
乐可锡指出,2019年2月14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长王晓晖,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孟祥林专门到北影厂保护建设工程、北洗厂危旧房改造工程现场进行了视察,作出了要把北影厂打造成为国家电影创作交流中心,赋予北影厂历史品牌新的文化内涵和活力的重要指示,中影集团上下倍受鼓舞。在中宣部的有力领导下,以纪念中影集团成立20周年,北影厂成立70周年为新的历史起点,在广大艺术家们的拥护下,在电影口各单位的支持下,守正创新,强化“四力”,聚焦主业,紧扣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线,通过包括《中影史料》在内的重大文化工程,大力承传电影精神、总结历史经验、凝聚鼓舞电影人、激励电影精品创作,为中国电影人创作更多更好“三精统一”的优秀电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2035年实现电影强国梦再创新辉煌。
《中影史料》研讨会现场
北影厂厂长、《中影史料》名誉主编宋振山介绍了办刊宗旨及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业内专家和艺术家热情发言,并对做好文化传承、办好刊物积极建言献策(按发言顺序)。
田华(著名表演艺术家):
《中影史料》给了我一次重温电影历史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
我觉得中影集团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令人敬佩的工作,学习你们这种敬业精神,对前辈的怀念和颂扬,目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过电影前辈的接力棒,向电影高峰奋力攀登,为我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贡献力量,祝《中影史料》越办越好。
刘建中(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博物馆原筹建组组长):
中影集团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工作系统、完整
中影集团电影文化传承项目包含《口述历史》、艺术家系列丛书、《中影史料》和中影影博馆,这是一套完整、立体、系统的体系。《中影史料》不仅不忘初心、致敬前辈,更是继承历史、治学严谨,虽然内容简朴但极具史料价值,这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扎扎实实为了后人,扎扎实实传承后人。让《中影史料》变为中国电影史的一本“工具书”。
窦春起(中影集团原党委书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收集和编辑《中影史料》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中影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历史与新中国的历史是同步的,其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同行的,一刻也没有离开。收集中影史料可以再现中影集团在中国电影道路上发展历史轨迹,彰显其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希望《中影史料》编辑部继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做好《中影史料》编辑工作。
尹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影集团艺创中心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
做中影集团的影人是幸福的
在当今很多老牌电影厂被忽视历史的背景下,中影集团迎难而上,花大力气出版《中影史料》、拍摄《口述历史》等,体现了中影集团有历史担当,对历史负责。随着时间推移,《中影史料》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它提供了很多中国电影人的经验和精神,对于今后中国电影人继续拍摄更好的电影作品提供了借鉴和极大的精神动力。做中影人是幸福的。
高汉(北影厂原副厂长):
《中影史料》成绩可观,展现了电影国企的担当和魄力
《中影史料》每一期都大约15万字,成绩很可观。《中影史料》的目的是存史、资政、育人。中国电影许多前辈为电影事业奉献了一生从未离开,中影集团有担当、魄力来将中国电影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留存。推荐三本书,供以后编撰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一是参考《史记》,将重要历史人物单独列传;二是参考《资治通鉴》,总结提炼新中国电影70年的精神内涵,上升为理论;三是参考《文心雕龙》,总结和继承中国电影传统文化和中国电影人的智慧。
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盛世修史,《中影史料》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影史料》连续出版了四期,已经初具规模。中影集团不仅是中国电影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出版《中影史料》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电影代表了中国时尚,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热点和话题都会聚焦在中国电影上。史料留下来的不仅是电影人、电影的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社会学意义。中国电影、中影集团走过的路,留下的宝贵传统,通过《中影史料》记载下来,让年轻一代从中获得经验、获得传承、获得继续推进和提升,让中国电影的血脉一直流淌。北京师范大学愿意认真参与、积极推动这个工作,为《中影史料》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章柏青(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中影史料》是历史的投影,是“不忘初心”的历史佐证
创办《中影史料》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它是中国电影历史的投影,是中国电影人“不忘初心”的历史佐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了让《中影史料》在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议《中影史料》更加全面,既要有荣誉史,也要有经验教训;既要反映重大电影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要体现广大普通电影人的历史;既要体现史料的官方严肃性,也要展现历史的生动活泼。
王佩芳(北洗厂原厂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影集团发展史与中国电影发展史交织在一起,从不曾分开
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电影发展的历史也是电影技术的发展历史,新中国电影发展史和集团是不可分割的。以人物的故事生动展现中国电影各个领域、各个历史时段的发展历程,这个出发点是很有意义的,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做好史料的编辑工作。很多电影老前辈年事已高,这一部分人物更要重点采访,完整、真实、真诚地呈现他们和中国电影发展的故事。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不为名利,造福影人
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很受教育和洗礼,作为一名电影史研究工作者,深知历史资料的重要性。历史资料如果现在不关注、不收集,很可能就会丢失,而一旦丢失就可能永远消逝了。建议在编辑《中影史料》的同时,要展开对原始史料的收集;要加强延伸收集,让史料更加全面;统筹做好工作,让《中影史料》影响更广、传播力更大。
闫少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中影史料》兼具代表性、独特性、丰富性、多面性
中国电影的发展成就来源于深厚坚实的历史。中国电影强国梦必须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汲取更多不竭的力量。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追求梦想的精神,要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影史料》作为中国电影历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多面性,祝愿《中影史料》越办越好,让它成为更加立体、可信、鲜活的电影史料。
屠居华(著名北影厂美术设计师):
《中影史料》是电影历史的词典与教科书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中影史料》从多个角度,记录了电影发展历史,无论作者曾经是领导、专家还是普通工人,他们都从自己角度真实讲述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影史料》既是记录史实,同时也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一本中国电影历史的辞典;《中影史料》既是一个历史的记载,又是一本内容生动活泼的刊物。非常赞成中影集团所做的工作,《中影史料》功在千秋,希望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
郭凯敏(著名影视演员、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行业都在关注票房的时候,中影集团做《中影史料》很难得
《中影史料》有很多其实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电影人学习的东西。如果《中影史料》采取一种更加大众化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影史料》中,与《中影史料》进行互动,我相信有朝一日,《中影史料》会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史。让更多年轻人,尤其导演、创作人员以及观众能够进入到《中影史料》中来,让《中影史料》成为一片土壤,年轻的电影人、观众可能就是一粒种子,在《中影史料》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诞生出更多的惊喜。
霍廷霄(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
《中影史料》让我回忆起电影启蒙的峥嵘岁月
我在北影厂工作生活了18年,电影启蒙老师都是北影厂的著名艺术家。阅读《中影史料》,让我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为了扩大《中影史料》宣传力度,建议借鉴美术学会做网站、公众号的经验,将《中影史料》的文章推广到网站或者公众号,增加刊物受众面和阅读人数。
王凤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影史料》是主帅用心、将兵用功所做的一件大事
中影集团在中国电影的地位和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领军作用和主要推动作用。创办《中影史料》是一件了不起、有分量、很可敬的事,不仅能让历史告诉今天怎么办,也能够让历史警示未来、启迪未来。建议《中影史料》按照电影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等各个专业门类设置栏目,让刊物内容更加清晰;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发刊数量。
赵秀阁(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秘书长):
中影集团高度重视历史传承,令人敬佩
感谢中影集团做出决策,整理和编辑《中影史料》;感谢《中影史料》编辑人员,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努力;感谢近100位为《中影史料》供稿的撰稿人,他们拿起笔书写了这些伟大的电影历史。为使《中影史料》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影集团的历史,建议从八个成员单位重点年份的纪念册、大事记等材料中,梳理提炼素材,丰富《中影史料》的内容。
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
想与每一位电影史学研究者分享《中影史料》
当我看到《中影史料》这本书如获至宝,觉得真的很有收藏价值,里面很多内容是我闻所未闻的,真的太珍贵了。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资料是很缺乏的,《中影史料》为新中国电影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建议将书中的图片放大,因为这些都是原始图片、直接史料,极具历史价值;除了主观史料外,还应增加客观史料,包括原始档案、图片、资料等,为中国电影史研究人员提供更多原始的历史资料。
朱承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副研究员):
聆听和感受到电影前辈的历史和情怀
认真阅读了《中影史料》,今天现场又聆听了各位电影前辈、电影专家的发言,很受感动,感受到了电影前辈的历史和情怀。《中影史料》是记录中影集团历史的刊物,定位是中国电影史的补充,定位很明确。作为电影史料,为使《中影史料》更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专业性,编辑部要在这三方面强化做好工作。
朱天纬(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目研究部原副主任):
《中影史料》承传民族电影红色血脉、红色基因
中影集团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是全盘的考虑,体现出的是对国企历史的尊重,是对于民族电影文化的自信。中影集团和各成员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份历史中蕴含着民族电影文化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保护和传承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使《中影史料》作为一本综合性史料刊物,建议《中影史料》开设电影各行当、重要人物、成员单位等设置专题,让《中影史料》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影集团和各成员单位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