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杜思梦) 上世纪30年代,三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妻送郎、母送子的故事在赣南中央苏区的每一个家庭上演着。
杨显荣家有八个儿子,按规定,他家送两个儿子去战场就算“达标”,可杨家愣是把八个儿子都送了去。临行前,她叮嘱大儿子,抗战胜利后,把弟弟们带回来。
高希希还记得,第一次读到“八子参军”的史料时,自己的内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八子参军”的故事搬上银幕的任务交到了高希希手上,他有点儿忐忑,“如果没有拍好,那就是我们的罪过。”
跟着高希希拍《八子》是个苦差事,有人控诉高希希简直是“无情”的导演。
在两个的月的拍摄期中,赣南连续下了46天的冬雨,接近零度的气温下,演员们穿着单衣单裤滚在炮火纷飞的泥水里,很多时候爆破点就“贴着”演员。爆破师准备了两倍于普通战争片的炸点,结果还是不够用。
主演邵兵回忆,“每天都是一身泥,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
很多演员两三个月没穿过一件干净衣服,在冬天的雨水里一躺就是一天,电影还没关机,临时演员已经“跑”了一半。
“我们要求的是真实,演员就像是一个个战士,从他们拿起枪的那一刻起,他就是战士。”高希希说。
拍《八子》的时候,高希希刻意删掉了所有“口号”式的台词,他希望,最终在大银幕上还原一场真实的战争,让观众切身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战争中每一个人的温度,感受那个时代的每一丝气息,以此告慰躺在红土地上的10.82万赣南烈士。
“我想对我的家乡父老、赣南百姓说一声,我尽力了。”高希希说。
(详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