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 视频平台不再“壕气” 展映也是收入来源
由于配额指标难拿、需要通过审查、院线上映需要投入不菲的宣发费用,很多批片公司把目光投向了新媒体市场。不买院线权利,只买新媒体版权,通过回来卖给国内各大视频平台赚取差价获利。
一位在视频平台负责版权收购工作的人士向记者科普了视频网站收购批片版权的相关事宜。据她介绍,自2004年中国出现第一家专业视频网站(乐视网)以来,视频网站经历了多轮整合,现在成为了批片版权收购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的前期,视频网站其实是盗版播映的“重灾区”。
“2008年之前,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当被告知侵权时,只要删除相关内容,就不会被视为侵权,所以用户上传或假借用户名义上传的盗版影片很难被追责,再加上当时视频网站的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基本没有用户付费观看,所以批片的新媒体版权根本卖不上价钱,也没人想买。”
2009年对视频网站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政策层面,版权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当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内容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与盗版影视作品互联网播映的打击力度。
在行业方面,各大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开始从依靠广告收入向利用版权内容吸引用户付费观看转变,内容版权开始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2009年搜狐视频牵头发起“反盗版联盟”,希望通过尊重知识产权规则,打击盗版,建立正版运营模式,各家视频网站也主动下架没有版权的影视作品,进入以资金换流量的版权争夺阶段。
转变直接体现在价格上,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一部热门电影首播权报价仅为10多万元,而到了2009年底,就涨到180万到200万。
一位从事发行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观众的用户黏性并不高,不会因为看了多年爱奇艺就不看优酷或腾讯视频,他感兴趣的内容在哪,他就在哪,当时各大视频网站都在跑马圈地,尽可能丰富的版权库是大家一致追求的目标。”
上述人士还表示:“当时视频网站买批片版权(一般为VOD或者各类数字版权)是‘一锅端’式地买,很多片商就在国外买了版权回来再卖给各大平台,赚一笔差价。”
情况的再一次转变开始于2014年。在那年3月和9月,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其中要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需要实行“先审后播”的管理制度为内容把关,所有网站的境外影视作品必须全片通过审核后才能播放,而已经购买版权的视频网站需暂时将相关内容下架,等候全片审核后才能获准上线。
自此,未在院线上映过的进口影片想要在视频平台上线,审查也成为了必备工序。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格局的奠定,视频网站在购片上也趋于理性。在采访中多位从业者向记者表示,目前新媒体收片价格压得很低。“现在视频平台收片有一个评估体系,会先根据题材、类型、卡司等因素对影片进行评级,给出一个区间价格,然后根据是否上映,上映票房等因素再进行相应微调,给出的价格不会太高。”
除了卖给视频平台外,通过出售版权参与展映也是批片获取收入的渠道之一。
近年来,随着观众观影习惯的形成,各类影展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除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各级电影节开设展映单元外,还有以刚刚结束的亚洲影展为代表的配合外交活动进行的展映,以及以平遥国际电影展为代表的民间展映。
一位参与过多年电影节展映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邀片和版权洽谈是影展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在新媒体平台也需要审核通过才能上线,影展甚至可能成为部分批片和观众见面的唯一渠道。而目前影展邀片的费用则“不同影片不一样,低到几百美元一场高到5000美元一场都有,如果影片收的价格合适,影展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 从疯狂变理性 戛纳市场的中国印象
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之一,戛纳电影节的选片眼光也在中国市场得到过验证,在内地取得不错成绩的《小偷家族》、《何以为家》都是2018年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每年都会有大量中国片商奔赴戛纳“淘宝”,戛纳电影节也见证了批片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有了2010年《敢死队》大卖的先例,2011年,华狮娱乐负责人蒋燕鸣在戛纳电影节见证了中国买家的疯狂,他在社交平台上感叹道:“我觉得有的人疯啦!在戛纳电影市场上,美国的一发行商告诉我‘中国的电影市场太好了,你们中国的一家公司就把我近20部影片打包买走了’。一家英国很有名的发行商见到我后,把我拉到一边说:‘去年底,你想要的那部片子40万你没要,现在100万还有15家中国公司在竞价’。”
之后的几年时间,批片的中国市场版权价格成倍增长,几百万美元甚至千万美元级别的购片成本也以常态化。据相关媒体报道,在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爱奇艺拿下了9部主竞赛单元电影的VOD版权,柠檬树影业共购入将近20部电影的大陆VOD版权及院线版权,华视网聚更是一口气买了71部海外影片数字版权。“不懂不问不差钱”成为当时外国片商对中国买家的主要印象。
据一位独立电影发行商介绍,前几年间一个主做批片业务的中国公司一年拿一两百部片子属于“常规操作”,“当时买片子很狂热,没有时间给你看剧本,有很多买家都是只看了预告片、故事梗概甚至只看了卡司就要做决定,第一天谈好价格,你想晚上回去考虑考虑,第二天一早就已经被人加价买走了。”
2018年,一位中国买家奔赴戛纳电影节,在达成一部片子的购买意向后,想去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可以买成的影片,可是在他问及的几乎所有展位、任何国家,甚至是平常少人问津的中东国家影片,中国版权都已告罄。
低价买入优质影片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上的进口影片日渐增多,观众的欣赏眼光也日渐挑剔,进口片在院线市场的收益变得难以保证。
有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8年一共有52个周末,共上映了122部批片,平均每个周末至少有两部批片,此外还有国产片和分账片,“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周末市场上一共有十几部片子在映,有市场竞争力的是一部分账片,两部批片和两部国产片,其中排在第一的头部影片排片占比还超过30%,竞争太激烈了。”
有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市场上已经出现打包200部批片卖2000万人民币的情况,“折合下来就是每部影片10万人民币,不到2万美元,不管怎么算肯定是亏本的。”
在此大背景下,2019年又有超过600名来自中国的电影企业代表来到戛纳,但今年中国片商们“明显冷静很多”。一位刚从戛纳回国的从业者表示:“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今年大家在选片时更谨慎,得到关注的主要是正能量或现实主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