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第十一届两岸电影展之“两岸电影创作:人才与市场”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承办。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行分别发表了致辞。张丕民结合当下两岸电影创作情况,对论坛的主题做出解读。他指出,“人才”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大陆和台湾同根同祖,希望两岸电影人齐心协力,共同拍好中华民族电影。李行回顾了两岸电影的交流历史,并强调了电影市场的重要性。他希望年轻一代电影人树立市场观念,在实现自身创作诉求的同时,共同推进两岸电影市场繁荣。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阎晓明,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常务副主任王海洲教授,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王纯担任论坛主持人。
阎晓明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和论坛概况,并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关于电影人才的培养,胡智锋教授提出:未来大陆电影市场的规划在不断扩大,未来的电影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国际型、复合型、工匠型这三种类型。他建议在在两岸电影论坛的框架下,再做更细致更深入的合作与研究。从大学生电影节,到顶尖电影人互动还有两岸人才培养的合作,都需要专项推进。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谢建华教授在会前特意观看研究了本次电影展的所有作品,在电影创作方面他表示,两岸人民的情感是共通的,两岸电影在华语电影的格局下应该是合而不同的。两岸电影合作应该着眼于市场机械性操作的转变与美学的创造。故事层面应该聚焦共通的生活经验,美学应该呈现从形散到神聚的过程,借助两岸人民的情感共识进行有效的调度。我们对中国电影创造出有温度的情感叙事抱有热切的期待。
电影《寒单》的导演黄朝亮曾多次参加两岸电影展,回顾这十年两岸电影人的交流他说:“我花了快10年时间在两岸电影交流的事情上,这么多年走下来很辛苦。我希望两岸电影人可以搭建起一个更专业更融合的平台,来促进两岸电影人的合作和发展。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人不用像我们走的那么辛苦。”
《狂徒》的导演洪子烜作为台湾新生代创作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从台湾年轻人的角度出发他表示,台湾的创作者对于大陆可能没有那么熟悉。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讲虽然对大陆很多电影十分有兴趣,但是苦于找不到渠道加深了解。虽然现在台湾的学校已经开始引进相关的课程,但加深了解还需要时间。
与会嘉宾围绕两岸电影的当下创作与历史溯源,从人才、资金、政策、票房等方面审视了两岸电影的创作成就与交流缺憾。两岸电影人比较了两岸电影市场的规模,研究了台湾电影人才在大陆电影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最后,王海洲教授做了总结发言。
本次“两岸电影创作:人才与市场”主题论坛是第十一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的特别版块。第十一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于5月25日-5月31日在北京和承德两地举行,展映《狂徒》、《寒单》、《山的那一边》、《疯狂电视台疯电影》、《只有大海知道》、《小美》6部影片。这些影片的主要创作人员基本都参与了本次论坛,期望通过“展映+交流”的形式,切实提高台湾电影在大陆的影响力,并把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推向深化。后续,大陆电影代表团还将赴台湾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