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里的中国”公益行动发布会现场
本报讯 6月6日下午,由中国电影报倡议发起,中国发展网能量中国平台执行落实相关活动,中国电影报官方网站、中国发展网、新浪网、新浪微博、人民视频、能量中国融媒体矩阵公共发起的《声音里的中国》公益行动发布会在北京坊举行,包括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领导,和影视、音乐、非遗传承、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和学者、演艺界名人、表演艺术家在内的200多位嘉宾共同出席,与会者还共同观看了由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耗时三年制作的非遗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并以此为契机,以“声音里的中国”为题,邀请创作、保护、传承领域的多位专家,就相关文化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主持。提起家乡,他表示,“我们这个时代移民很复杂,我们迁徙速度很快,很少有人会一辈子在一个地方住下去,可能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成为二代,三代。有人去了国外,成为了在美国欧洲日本等生活的中国人,正是因为这种迁徙和变化,反而会让我们觉得一些声音的重要性,或者说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曾经在我们的童年的某个时候影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像《大河唱》这样的作品,指向了当代中国的现实,指向了当代所亟需面对的文化传承问题,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让我们产生反思。”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会中说,“我觉得电影《大河唱》是对中国电影声音体系的回归,对我们去找寻声音的原始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也希望它真的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这种声音的关注,这是中国的声音。”
故宫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屈峰谈及童年时,强调是正宗白鹿原人。他从小学过秦腔,后来因为太苦了,妈妈把他从剧团里“偷”了出来。
谈到对传统的看法,屈峰说“今天大同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全盘接受可能不行,我们得想办去转换,让文化基因作为一个命脉继续在血液里流淌,而不是形式的呈现。所以我觉得这正好是苏阳老师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者萧璇,同时也是《大河唱》拍摄音乐人类学前期调查工作的领路人,说起她的故乡江西井冈山,她表示从小是在采茶剧剧团长大的。她说在家乡90年代的时候采茶戏还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但随着外来文化的迅速发展,采茶剧也没落了。这也是促使她做音乐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可以探究在当代语境下音乐文化的变迁。
著名音乐人,电影《大河唱》音乐总监和主要被拍摄对象苏阳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讨论。“这是我生活最久的地方,在心里我的家乡应该是在银川。”他说世界并不会被那么快的数据化或物化,不管是“声音里的中国”还是《大河唱》,都希望可以启发大家多方位的通过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这个问题。(赵丽 李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