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开始“首艺联·关注未来——优秀儿童题材电影展映”在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下的20余家商业影院全线放映,放映影片因题材少见、质量过硬,同时具有较大的放映规模,得到了首都市民的关注,《蜻蜓少年》、《米花之味》、《我的影子在奔跑》及《梧桐树》这四部放映影片也获得了影迷的广泛好评。这次放映活动,是“首艺联”为丰富电影市场作品的多元化所进行有益运作,也是通过自身影院平台的优势让广大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思想立意深、有社会与人文关怀性的艺术佳作。端午假期之后,又将有一部影片进入到影展序列与观众见面。
根据国家对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电影产业终端——影院建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及县乡镇地区影院建设的大力扶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仍有较大想象空间。但是在票房数值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纪录”的同时,随着观众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及阅片经验的积累,对影片本身的制作水平及思想内涵的追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族群。“电影就只是一种大众娱乐消费”的观念正在逐渐转变,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在市场上反响强烈的独立电影,比如《冈仁波齐》、《路边野餐》、《心迷宫》等,还有如《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进京城》等较好的关注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商业影片,这些影像方式与选题着眼点正慢慢打破常规商业片“霸占”市场的壁垒。但就现阶段而言,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这是很多业内人士与影迷的共识。
一个良好的电影市场环境,或者说观影环境,不仅需要营造“奇观”、“白日梦”的大工业电影,也需要独立电影、纪录影像乃至实验电影等点缀其间。对于电影从业者而言,两种风格应该并驾齐驱、相互取长、融合发展;而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拓宽观影视域,感官刺激与精神抚慰并行,不仅精神层面的享受更为丰富,多元化的选择也为影片尤其是小众题材影片的再生产提供了保障。
就此次“首艺联“所进行的”关注未来——优秀儿童题材电影展映”而言,就是一次对于非常规题材影片在商业影院进行较大规模上映的一次有效尝试。就“儿童题材”这一选择而言,是“首艺联”在进行策展活动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社会责任担当之中。“关注未来”板块设置,就是希望用影像使更多人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引起全社会对于如农村儿童、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在成长中的境遇与困惑的观照。同时,完成优秀电影作品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引导、启示作用。就影片来说,所选择的四部影片观赏性、思想性与社会性兼具,在保证影片主题与质量的同时,尽量消解人们对艺术片“艰涩难懂”的刻板印象。
《蜻蜓少年》和《米花之味》背景置于乡村,以孩童视角,在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中谱写了两段充满谐趣的桃源诗歌,同时也隐含了城乡的差别及观念隔阂;《梧桐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聚焦于特殊教育学校里孩子们关于梦想的故事;《我的影子在奔跑》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单亲的自闭症儿童家庭,观众将通过张静初饰演的母亲,体认到自闭症儿童家庭生活的曲折与艰难。
为了增加观众关于对于影片的理解与对于文艺影片的认知,“首艺联”协调各方资源,保证上映的影片有主创的映后交流活动,比如展映初始阶段的《蜻蜓少年》、《梧桐树》五场映后见面会,《蜻蜓少年》的导演陈志敏所言“希望大人能与孩子们平等相待”、《梧桐树》导演米娜所言“每一次观看都很有价值”……道出了艺术电影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心灵架构的核心理念,而这样的理念是建立在更为有效的传播基础上的。
《蜻蜓少年》与《梧桐树》两部影片都没有明星,也没有华丽的布景和特效。一部是非职业演员,一部是客观纪录的对象。但是无论观众是成年人还是小朋友,当进入影厅沉下心去关注银幕,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和影片产生共鸣,进入到影片情绪之中。可见,艺术电影与纪录片并不是主动拒人于千里,反而它们都试图通过所找到的关联生活的切口,引起银幕下观众的认同,在情感与情绪中互通。
本次影展的另一作品《我的影子在奔跑》除6月8日已在新影联美亚东申影城完成的一次映后交流外,6月16日导演方刚亮将莅临金泉港IMAX国际影城,与观众分享拍摄心得与自己对于如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儿童的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影片更适合在家中进行观看,同样可完成“同感”的达成。电影是一种“整体艺术”,它从诞生之初,就在强调“众乐乐”的重要性。艺术电影最佳的观看场所就是影院。影厅作为公共空间,将有相类似观影喜好的人集中在一起,而漆黑的环境,唯一光亮的银幕是所有人视线的焦点,这一刻,观众不再有年龄、职业、阶级等社会属性的差异,有的只是一同置身黑暗中,调动所有感官,与其他人在银幕的作用下共享情绪的体验。
自6月10日开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藏族青年导演拉华加的“处女作”《旺扎的雨靴》将进入到此次影展影片序列。这部影片是国内少有的还未大规模公映便已备受赞誉的现实主义儿童题材影片。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这部影片展现了拉华加优秀的影像控制力,加之藏族导演所传承的独特的影像美学和对异域人文风情的影像解读,《旺扎的雨靴》一问世便得到无数业内外人士的赞赏。拉华加也凭借该片被提名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及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受注目编剧等若干奖项。
1997年,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拍摄出旷世名作《小鞋子》,引起电影界及影迷对伊朗电影的高度关注。评论界称这部影片为“伊朗现实主义电影的新出路”。《旺扎的雨靴》第一眼印象便很像《小鞋子》,二者既有异曲同工的关于鞋子的故事主线,《旺扎的雨靴》也有更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而故事中旺扎可爱甚至有些可笑的想法与行为,正是导演对每一个成年人关于少时共有记忆的捕捉与刻画,在影片中发现自己,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这才是优秀影片的气质。
导演拉华加和片中父亲的扮演者金巴听闻《旺扎的雨靴》将在此次影展中进行放映,立刻决定从青海专程飞到北京,参与“首艺联”策划的映后交流活动,再次进行文艺影片及其精神的传播。
艺术电影需要面向更多的观众,而这样的“面向“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台与端口。这就是“首艺联”要完成的责任担当。
作为“首艺联”的承办单位,北京新影联有限责任公司将继续坚持落实“首艺联”“弘扬主流价值、引领大众审美”的主旨,将艺术水准高、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片进行推广与放映,使首都的电影院有更符合文化中心建设这一定位的电影产品,将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与提升首都文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方针相融合,满足首都市民对优质文化产品更为强烈的需求,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市民对多元化文化产品的需求间的矛盾,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