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些年,伊朗电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也将视线投向了这个同样拥有着古老文明和文化的国家。6月17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合拍片市场举办了“聚焦伊朗”中伊电影人对话论坛,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伊朗曙光旬电影节主席、导演雷扎·米卡里米,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国际关系主管卡米亚尔·莫塞因,导演江海洋,电影制片人王易冰出席活动。苗晓天在现场透露,中国和伊朗的合拍电影协议已进入最后的文本协商阶段,预计今年内可以签署。
在对话环节,伊朗曙光旬电影节主席、导演雷扎·米卡里米首先介绍了伊朗电影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他表示中国和伊朗同属亚洲,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很多共通的文化渊源,这为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导演江海洋非常赞同米卡里米的看法,以《小鞋子》、《樱桃的滋味》、《一次离别》等为代表的伊朗电影,在中国收获了不少的影迷拥趸,究其根本就是这些影片抓住了中国观众的情感脉搏。
他表示,从伊朗电影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态和创作生态,与中国电影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两个国家都经历过苦难,我们的人民都用善良来化解这些苦难,永远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这可能就是两国人民比较相近的地方。”
谈到中伊合拍片的选题时,江海洋表示现实题材可能是当下最合适的切入口,“对观众来说,他每天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他也很想看看别人怎么过日子,伊朗人民的生活对中国老百姓既新鲜,但又情感相通,这给现实题材的合拍片提供了观众基础”。
《我不是药神》的制片人王易冰则认为,未来中伊合拍片必须从文化的连接上找到突破口,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嫁接。他说,在策划《我不是药神》之前,从来没有规划或者设计过拍一个跟印度有关的电影,以前也从来没有去过。“但开始真正接触这个故事和人物的时候,印度的元素就自然进来了,不是我们有意设置这个桥段跟印度有关,而是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儿。”他表示,如果能够有机会找到一个故事,其中恰好有伊朗的元素,那就是真正的水到渠成。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