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丽) 6月17日,由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主办、游族影业联合主办、猫眼研究院与猫眼娱乐提供数据支持的“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如期举行。
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罗兰·艾默里奇(作品《独立日》《哥斯拉》)、导演兼创意总监保罗·J·富兰克林(作品《星际穿越》) ,猫眼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刘鹏,《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导演兼编剧张小北等出席论坛,科幻作家、传茂文化创始人陈揪帆受邀作为主持,同与会嘉宾一起,就中国科幻电影当下的发展状况,未来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突破的难点展开深度对话。
观众期待高制作水平、高质量的电影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当下围绕科幻电影的消费,无论是从数量和票房,都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2018年,科幻电影的票房整体占比已超过20%,数量已增至年均30部左右。
刘鹏表示,《流浪地球》制作和情感表达上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国产科幻电影本身的突破,同时也在推动中国电影本身带入到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制作阶段。
《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在提及参与科幻电影创作的动机时也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持续走高,低成本的喜剧和低成本的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不管是科幻还是这种大型的工业化电影作品,观众都期待更高制作水平、高质量的电影。
业界认为,中国科幻电影还处于起步的早期阶段。从观众认知的角度,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题材还存在过于单一、制作水平不一、圈层受众群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问题。“现阶段观众中年轻观众并没有养成,未来想赢得更好的票房,可以探讨怎么在年轻观众或者是下沉女性观众中有所影响。”刘鹏表示。
寻找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
在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时,话题主要围绕科幻电影的技术应用和科幻电影的创作展开。
《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表示,在科幻电影的技术实践,尤其是特效层面,中国本土整体的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套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如何推动体系不断成熟,是本土科幻电影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他提到,在《上海堡垒》制作过程中,虽然也有和海外的合作,但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培养本土的团队,建立本土的体系。“希望借此,可以孵化和带动一批中国本土的技术公司。”滕华涛说。
而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罗兰·艾默里奇及导演、创意总监保罗·J·富兰克林在提及技术应用时,则都强调了技术的使用应考虑合理性。
罗兰·艾默里奇提出,无论特效技术如何演变,科幻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始终要追求真实感。他表示,尽管数码等新的技术正成为主流,但在镜头的呈现上,此前微缩模型的做法,在真实感方面仍有优势。
导演兼编剧张小北进一步则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上的确要追求全球化和现代化,但具体制作环节只是专业配合度的问题,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而言,真正面临挑战还是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原型故事,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树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