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2日,电影《音乐家》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影片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于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的故事。这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三年经历首次登上大银幕,专家们纷纷点赞影片“填补了历史空白”。
曾参与策划电视剧集《冼星海》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以三个“很”评价《音乐家》——“很新鲜、很感人、很震撼”。李准认为,创作者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三年生活为切入点,展现冼星海人生最后的精彩华章的同时,表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冼星海这样一个中国音乐家亲人般的照顾,令人感动,《音乐家》是对冼星海人生经历的一次艺术新发现,也是对冼星海精神、人格的新发现。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电影《音乐家》在《黄河大合唱》80周年的年份推出“生逢其时”,而影片推出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新形势下国际合拍的创新性成果。
据了解,《音乐家》是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拍摄的影片,尹鸿认为,以往我们与欧美之外的国家合拍电影多是小规模或小题材,而《音乐家》的摄制完成,标志着中哈两国在重大题材合作的一大成果。尹鸿认为,正是由于表达上的国际视野,《音乐家》完成了一次人性、情感、爱国主义的国际化表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五通”,关键是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的核心是文化相通,其内核是鲜活的文学艺术的相通。艾克拜尔·米吉提介绍,他目前正在做“一带一路”文化相通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中国电影翻成哈萨克语带到哈萨克斯坦”。在他看来,“《音乐家》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两国友好,真正起到了文化相通的作用,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暖人心的作品。”
王次炤、周由强、隋岩、丁亚平、陆绍阳、周星、丁一凡、谢茂松、郭松民、皇甫宜川、谭政等专家学者,及影片出品人、制品人沈健,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制片人王晓燕,美术指导芦月林,执行制片人姚春光等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