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月暑期电影市场,进口影片重新强势参与竞争,首先这绝对是好的现象,中国成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家本身已经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就是一个世界概念。尽管这个暑期已经看到了国外影片的优势,但是,这远远不够,在中国与美国正等待重新开展贸易协商的时候,文化的“贸易”走在了其他僵局的前面,文化尤其是电影应该做得更好,本来都应当是题中之义。
更好到什么情况,到中国人民得到更多的有着共同价值的作品交流的地步。中国的改革开放旨在打开文化交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窗口,今天的开放尤其是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更应该让今天的中国更具有世界色彩,更具有文化的弹性,更帮助社会结构已经绝不再同于往日的中国,在文明的提升上大大的前进一步。
2019年的暑期电影市场进口影片是占据了一点优势,但是大比例票房还是集中于少数几部影片当中,在去年今年一些国内电影展中我们看到的好的国外影片依然没能引进到国内市场,这是比较遗憾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进口影片的暑期优势的时候,还要看到影片进口的不均衡性,如果进口影片在国别上更分散一些,而不是唯票房论,如此进口优秀影片以提升中国电影市场的素质,应该更有可为。
就目前已经进口的一些小语种影片如《何以家为》那样的黎巴嫩影片,市场口碑很好,这是很可以改变进口影片市场某一个国家一边倒的格局的,也是可以给开放的中国文化市场带来更加丰富的色彩,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世界文明意识形态与全球地区文化的。
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视野和格局应该远超往日的大国,是一个在世界文化上能够担当责任的大国。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西方的生活方式,首先是西方的物质富裕程度貌似就是中国赶超的目标,人民把向往那一些生活方式当作奋斗的理想。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对于努力奔小康的中国人民来说,的确带来这样那样的精神动力。
四十年过去,时光不快也不慢,今天中国的相当一部分人口,并且是在社会生活当中有着一定话语权的人口,对于西方的向往已经不同往日,西方生活方式于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口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人口而言,不再是仰望的目标。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已经不再是优越物质生活的代名词,反过来说,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已经不完全以物质生活程度作为必然的视点。
中国文化市场在必然地变化,这个市场上世界文化的面貌也因为中国老百姓的文化素养的变化而变化。我不是说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已经三餐无忧所以更加希望看到更好的世界文化,而是想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被新的封闭心态所重新耽误,他们尽管不再羡慕西方,但他们可能在同时忽视世界优秀文化本该对于我们有更大的帮助,肤浅的生活自豪感下成长的中国人,不再像四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候那样热衷于思考文明的核心价值,思索中国文化长时期落后的根源而今天世界上还有多少优秀的文化等着我们去吸收。
我这样担忧的根据在于每一年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电影而每一年引进的种类和国别都被那么自然地促狭在极个别国家。以致我们今天才仿佛发现原来从来不认识的黎巴嫩电影也会有这样感动人的作品,还有很多呢!放眼社会,这个时代关注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已经不再是时髦和国人的功课,难道我们已经很先进、很优越于世界文化和文明了吗?
这个夏天进口影片占据优势是好事,这才是我想表达的角度。也许人们不以为然(大家是否认为国人今天的精神状态便是自然而合理的?)他们说:“我们已经准备和巴菲特吃午饭了,还需要等候和霍英东们喝早茶吗?”这种心态下电影市场的开放和观众的欣赏格局一定会被悄悄的扭曲,而且会引导我们有意无意地给自己的视野制造出绝大的盲区。
和巴菲特吃午饭不能代替一切其他体验,在精神领域我们社会的进步也许正在遇到一个瓶颈,即在世界上很多也许经济比我们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已经看不见,当然也有很多经济不如我们发达的,或者被我们赶超的国家和地区我们更变得不以为然。他们都各个拥有文明进步和多元化的独到文化,其实大概率比我们优秀,至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谦逊地注意和辨识的世界。
一个国家和社会只有持续地向世界文明开放,才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况今天的中国进步正在面临复杂的世界形势,在这个复杂的世界变局面前,中国社会很容易因为经济的进步以及与世界的博弈而不知道自身与当代文明和优秀文化的差距还有多么的巨大。
暑期电影市场上国产片的占有率出现了一点差距,也许有的人就会纠结于国产片生态的转变而对创作环境大发叹息,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应该再让进口影片越过“半壁”红线,唯独自己看不到国产影片创作的角度与立场尚属褊狭,看不到真正优秀的世界影片还没有得到引进,便也看不到唯一应该关注的倒是如何趁机开阔视野,从优秀的国外影片当中学到些什么。
就是现在这样比较局限地引入的国外影片,它们所以赢得市场的份额也是因为不单制作好,而且价值观正确——不正确的我们也不会将之引进——偏偏这样的创作立场和角度也许也是国产片中相当部分仍旧缺乏的。
国观众视野再局限,价值观正确的电影还是分得出来的,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进口影片,而我们所以对中国观众有信心,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们如此认同诸如《何以为家》,如此认同《血战钢锯岭》,如此认同《千与千寻》。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就是小片,相对于美国大片,《何以为家》是小大不能再小的影片,相对于每一年引入的新片,《千与千寻》就是老片。谁说中国观众除了大片猛片就不需要这样的小的老的影片呢?甚至应该说中国电影创作也应当从中学习借鉴这样的创作立场和思路,中国文化和文明完全有必要吸收这样的电影文化和艺术精神。
简单地怪怨创作环境变换的思维应该真的自身来一次变换,从我们市场所接受并且非常欢迎的进口电影中研究什么是人类的和人性的共同价值,什么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而中国电影不屑于去开掘的题材和故事,什么是今天全球关注的而我们恰恰有着各种盲区的观点、思潮、美学,尤其是基本人性和美好感情。
也不要盲目自大地以为市场不接受国产片是观众的错,国产片在思想高度上未必比得过进口影片,在人性挖掘上未必够得上进口影片,在艺术手法上更未必比进口影片更具有当代世界(互联网和全媒体时代)的创新特色。狭隘的国粹主义、民粹主义和意识形态简单思维反而是在令我们的创作故步自封甚至开倒车,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当代社会的思想发生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滑坡,这对于综合国力正在成长的中国社会而言不是什么好的兆头。我们不要单纯的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待暑期电影市场占比的变化,也许整个2019年我们都要面对一连串关于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老祖宗孟子说的一句好得很的老话,国产片占比落后,不是进口片欺负你,而是你做得不如人意。进口片市场份额貌似提升了,不是进口片已经多了,反而是进口影片本自应该更多。优秀的进口片甚至为何优秀、优秀在哪,都已经不是专家和老人们说得清楚的了,我反而认为年轻人对于何谓优秀讲得比老人清楚得多,有创意得多,我们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向全世界学习,向新的时代和新的媒体学习。2019,一个不可轻视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