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从全国城乡的数千多块银幕上传过来阵阵激昂嘹亮的军号声,这是新摄制的电影《古田军号》正在上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部电影的适时推出放映,对全党全军全国正在深入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极为有力的配合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29年12月28日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自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创建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政编,定型于古田会议,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从古田会议出发,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在血与火中经受洗礼,在艰难挫折中愈加奋起,在生死考验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跨、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也铸就了人民军队忠于党的永远不变的军魂。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里程碑。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历史的脚步来到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亲自提议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他还满怀深情地指出为什么选择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就是要让大家寻根溯源,深入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从新古田会议再出发,人民军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政治建军、科技兴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后盾。
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光辉印记的两次古田会议,值得文艺影视工作者认真庄重地书写和创新艺术表达。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切文化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党领导人民和军队在长期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传承红色血脉、培根铸魂的传家宝。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就要不断地创作生产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独特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
电影《古田军号》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找准契合点,在尊重、敬畏历史的前提下,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深入生活体悟,挖掘新鲜素材,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实准确,又注重现实主义的观照和融入。将古田会议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领袖人物用全新的电影艺术呈现,变成深刻的思想融入、精彩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现代语境的视听表达,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
《古田军号》题材重大,视角独特,从一个红军小号手池有田的特殊视角来结构故事,又用他孙子的叙事旁白为线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血脉传承关系,有机地串联起了中国革命历史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前后的过程经历,艺术再现了中国大革命时期风云激荡的一段历史。军号手是战争中调动指挥部队行动的传令兵,直接受命于各级指挥员的指挥。小号手池有田作为红四军军部的传令兵,直接面对和听命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指挥,这样使整体的故事叙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军令下达、军号吹响、部队集结、列队出发、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无不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军号作为贯穿全片的道具,也提供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声音造型元素,使听者振奋,耳目一新。
《古田军号》最为重要的突出贡献,是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这就是敢于直面革命领袖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上第一次表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之间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是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必然的也是必经的路径。在共同的理想信仰之下,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道路究竟怎么走?会有不同的选择。有分歧、有争论、有斗争都是正常的,这也是党内民主的充分体现。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世界充满了各种矛盾,矛盾在斗争中相互转化,在融合中创新发展。影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领袖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也正是在矛盾冲突和斗争中,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具有特殊年代感的、不同凡响的领袖人物形象。毛泽东具有非凡的超人的远见卓识、坚定的信仰、杰出的智慧、文韬武略兼备的领导指挥艺术、心系天下劳苦大众的博大情怀。当他被免职身处低潮时,坚持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虽然暂时离开了军队,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人民,反而更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汲取力量和智慧。当他看到乡亲们齐心协力舞动板凳龙的动人场面,不禁感叹到“心齐方可成龙”的朴素哲理,这也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朱德从旧军队的高官到率部起义,追求革命真理,他信念坚定、疾恶如仇、果断处置部下违犯纪律,雷厉风行整顿军队作风。他胸怀宽如海、意志坚如钢、爱兵如爱子、朴素如农翁。影片中引用了中央来信的一句话:“朱毛两个人决定了红四军这支军队的生死存亡”,“朱毛红军”也成为历史上对人民军队的特殊称谓而流传于世。影片中还分别用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身处不同境域、矛盾交织的复杂心情时,分别回忆起井冈山会师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壮怀激烈、情景交融、心心相印、感人至深。陈毅同志的形象塑造清新动人、睿智幽默。他坚持真理、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实事求是,真诚果敢地向中央汇报反映红四军的情况,自觉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积极促成古田会议的如期召开。对刘安恭的形象刻画也没有脸谱化,他受共产国际的指派,套用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用洋办法整治军队,挟洋自重,训练严格,有旧军阀的专权作风和拉帮结派不良风气,但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中,往往重视历史事件的描写而忽略塑造人物形象,《古田军号》则注重领袖人物的艺术刻画,把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电影故事的主人公,作为艺术典型来精心打造,做到真实地、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部作品中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新鲜的、独特的典型人物形象,电影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古田军号》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在电影语境上追求创新,蒙太奇手法在红军小号手的叙述中穿越时空,不同年代的群众舞龙场面也跨越得自然流畅。用板凳舞龙是福建上抗地区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和节庆盛典形式,造型独特,气势非凡。而正是用齐心协力才能舞好龙的板凳这一独特的道具,在影片结尾处,安排毛泽东、朱德、陈毅在会场上很自然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来的细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置也十分巧妙,合情合理。如深夜里三位领导人思考讨论问题时,相互推拉隔床板,不料隔床人却悄悄地换了位置的细节;染布的林裁缝为红军赶制新军装;造纸厂老板为毛泽东送宣纸的情节等,都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高潮处,古田会议胜利召开后,群众纷纷为红军送来过新年的米面食物,军民共庆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换发崭新军装的红军将士列队出征,嘹亮的军号再次激昂吹响。在绵延不断的军号声中,脚步铿锵、排山倒海、气壮山河的人民军队前进的步伐,走过了万水千山,从胜利走向胜利,一直走到现实中沙场点兵的朱日和训练场……军号仍继续在吹响,余音回荡,传神铸魂,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红色交响史诗。
习近平同志在新古田会议讲话中指出:“历史,往往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回过头来看,古田会议奠基的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着力抓好铸牢军魂的工作。军魂代表国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同样,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也是我国永远不变的国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错综复杂,各种错误的思想、言论、行为仍然存在。“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如果一支军队失去灵魂,一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思危。电影《古田军号》再次吹响了铸牢军魂的集结号,要把军魂的意识不断地牢固树立起来,把军魂的宣传向现实生活中自觉融入。
《古田军号》是用影像回望历史、用艺术培根铸魂的教材,可以让新一代年轻军人和90后、00后的青年人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潜移默化鲜活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教育传承。广大电影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守初心、担使命,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之先、拍传世之作,真正担负起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
(作者为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