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全片镜头数1842个,其中视效镜头总数1591个,视效镜头数量占全片镜头近90%,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体量视效制作片。影片上映前,视效总监王璇拆解了影片复杂视效的创作过程,帮我们近距离了解这部电影。
特效分层
据介绍,《上海堡垒》主要包含三类复杂特效,第一类是战争类的镜头;第二类是上海大炮爆炸以及流体交互的镜头,涉及到数字校色和流体、物理学计算的部分;第三类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上海陆沉的镜头,是一个范围大、面积大、环境大的崩塌跟塌陷。其中,空战类镜头的分层已经达到8到10层左右,其中包括建筑的一层、原始拍摄的航拍画面,捕食者以及无人机等。再比如《上海堡垒》的特效层数虽然不多,但细节非常多,敢于在有灯光的环境下去暴露这些数字资产的细节,这个挑战的难度非常大!
“《上海堡垒》既有灯光跟日光,又暴露了各种角度及细节,从特效的制作水准上来讲,整部电影特效难度类型非常高,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视效的野心和企图,我们敢于在日光的环境下去暴露所有的局部的特写跟细节。”王璇说。
四场战斗
关于外星机器进攻的逻辑及人类防守的逻辑,滕华涛导演有详细的战争规则。第一场空战是一场VR游戏类的战斗,主要是给灰鹰小队做模拟训练用,看到的捕食者数量并不多。接下来的空战是外星人第一次进攻上海,导演要求要打得有点乱、有点猝不及防。战斗设计的逻辑就是缠斗。
第三战是地面战,导演组织战争的逻辑是层次性防御,片中设计了三层防御。第四战是整部影片的一个高潮,设计逻辑就是把人类全部的武器全都用上,包括上海大炮、无人机、能够操作的车辆、武器系统的防御,以及最后仙藤的外围的防御。第四战的战争逻辑是一个混合型的战役,从空中一直打到地面,甚至打到水面以下。
上海大炮
“上海大炮的视效制作难点首先是概念部分,我们如何界定大炮这种有点介于冷兵器跟热兵器之间的一种感觉。”王璇说,“如果设计得太传统了,它就有点像我们现实中的人类的大炮,所以要给它带上很多科幻的点,也要带一些未来的科技感,很宏大、很粗壮,又非常有力量感,是可以一炮击毁所有事物的感觉。”
泡防御
《上海堡垒》中,没有危险元素入侵的时候,泡防御是看不见的。泡防御的存在是无形的,一旦有交互、触碰或者当任何危机来临时,就能够看到六边形网状的结构。
“泡防御的细节就是结合拍摄素材,无论从质感上,还是从颜色方面能够跟影片融为一个整体,而不希望它是一个脱离人类生活的概念。”电影中呈现的泡防御忽隐忽现,如果没有战争的话,我们能感到泡防御是一个很美丽的存在,天空是一个盛开着紫色大丽花的天空,很像雨林、彩虹或者是一些带有闪电光、有质感的东西。
上海陆沉
“上海陆沉”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做沉没城市的设计,而且是塌方式的沉没,挑战难度非常大,首先要设计地裂的感觉。
“首先就会有一个地面的开裂,一点点过渡到楼宇的开裂,从楼宇的开裂蔓延到整个陆家嘴地区,然后是黄浦江地区的开裂。直到最后展现给观众的就是整个陆家嘴地区的全部下沉,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震撼的效果。”王璇说,“我们将第一次看到整个城市陷在地表以下,这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次整个城市的陆沉。”
工业化制作体系
科幻类型电影是非常考验工业能力的片种,国内的制作经验也比较匮乏。在王璇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大家对工业化和制作流程的尊重,是如何能够把工业化的制作体系向行业普及。王璇从前、中、后期阐述了这一观点:
特效或者工业化的制作体系一定要从前期就开始,只有在前期有一个非常好的概念设计、世界观设计,最后才可能呈现好的镜头效果。
在中期拍摄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现场控制,在这里指的就是特效部门跟美术、服装、制景、道具部门的一个良好的沟通,哪些是可以通过后期特效完成的,哪些是可以通过现场的搭景完成的。
后期制作阶段,如何能够通过镜头制作解决所有已经完成的镜头。“后期部分,我们Post View做的量已经非常大了,即便已经定剪了,我们依然还在调整剪辑跟Post View在时间线上处理问题的方式,最大限度、最精度地来表达我们视效完成的效果。”(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