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往往比戏剧更精彩,暑期档国产电影市场再次证明了此言不虚。有着超高人气的《上海堡垒》意外折戟沉沙,标志着笃信流量等同于票房的失算和资本粗暴逻辑的失灵;《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望超越《复联4》跻身中国影史票房三甲,也带来了关于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宝藏和动画电影崛起的无尽遐想。同为优质IP资源,却有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境遇,以此为背景,媒体和大众少有关注的《使徒行者2》,因其稳健的市场表现(截至8月19日,豆瓣评分6.5,票房6.2亿),更凸显了值得分析和讨论的价值。
就创作的维度而言,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的本质就是改编。被称为“电影之母”的戏剧和小说,历来就是电影故事的重要来源,从到上世纪20年代翻拍于文明戏的《阎瑞生》、侯曜改编自《项链》的《一串珍珠》,IP始终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如影随形。当下被电影界热议的“IP”,更多是从市场与产业角度的定义,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生代”成长为主流观众群体,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上热门的影视戏剧作品、小说、游戏、流行歌曲甚至流行短语,都可以购买版权改编成电影。
著名学者尹鸿认为,“IP”专指那些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论及《使徒行者2》需要上溯到2016年上映的《使徒行者》,影片改编自2014年同名热播港剧,该剧不仅是TVB年度收视冠军,更以单日内地网络播放量破亿和总播放量超24亿,创港剧历史纪录。剧集的热播为《使徒行者》赋予了“IP”价值,超高的播放数据,不仅代表着庞大的产品消费人群和未来可能的消费需求,也意味原剧有着经过市场检验的故事类型和人物模型。
数据可以确认原作的文本价值和市场价值,但并不能预测未来的市场成绩,IP能否转化成为优质的电影内容才是成败的关键。或者说,市场维度上的“IP”必须经过创作维度上的转化,才能产出最终的文化商品。从剧集到电影,导演文伟鸿在内容电影化的向度上,按商业类型电影的要素特性做了全新的改塑。保留卧底题材的同时,电影一改剧版寻找卧底的故事主线,采用了类似《无间道》中“忠奸难辨”、“相爱相杀”的情节模式,编织了节奏紧张、翻转连连、环环相扣的情节线索;采用明星阵容,用张家辉、吴镇宇、古天乐等颇具市场号召力的演员,推动IP的转化;依托“钱家班”,打造了枪战、飞车、肉搏等具有奇观性的动作场面。
电影《使徒行者》保留了原剧中“钉子姐”(佘诗曼)、“欢喜哥”(许绍雄)两个角色,对于剧迷而言,这是保证忠实观众在全然陌生的故事里找到熟悉感的有效手段。而高扬兄弟情义,找准香港/内地观众最大的情感公约数,可谓是IP转化最值得称道之处。
超越功利、血缘、甚至生死的兄弟情义,在民族传统民间叙事中被赋予了至高的德性价值,代代相传,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正如学者钟大丰所说,“江湖道义……形成弥补社会通行的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张彻到吴宇森,男性的阳刚力量和动人心魄的兄弟情义,是香港武侠片和“英雄电影”最基本的表现对象和核心的价值准则,《英雄本色》等影片通过录像厅和盗版碟,在当时的大陆市场拥有无数影迷。对情义价值的认同,不只是带来心理宣泄的快感,更是商业社会中在唯利是图和强者通吃的现实面前,人们对保持传统的亲情和友情的想像性追求。90年代以降,香港人身份意识的变化以及影人“北上”后满足内地市场观影习惯所带来的取舍,兄弟情义价值的正向表达在港片中日渐式微。
作为亚类型的卧底片脱不开警匪片的“猫鼠游戏”模式,《使徒行者》抓住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支点展开叙事,在游戏中猫、鼠区分的理性标准让位于人物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张力,重现了港片久违的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表达。张家辉、古天乐与杀手饭店搏命的段落,隐隐有“小马哥”浴血枫林阁的豪情,确实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尽管通过立场的设置,情义始终被限制在社会秩序/正义的框架之内,但饱满的情感为影片带来强大的感染力。
强化兄弟情义,是《使徒行者》在IP转化中尽可能扩大观众人群所采用的策略,对于“录像厅”培养出的一代观众,即便没有看过剧集,也能在卧底片惯用的意外反转和刺激场面之外,体味难得的爽快和新意。2016年,《使徒行者》票房6亿元。
《使徒行者2》和电视剧集没有了直接的关系,作为系列片,它延续了前部电影的主题,卧底、情义和动作戏,念恩重情、善恶有报的故事依旧精彩爽快。当然,也延续了前作太过追求戏剧性,而不时罔顾真实性的弊病。突破之处在于,《使徒行者2》有了更大的格局,它涉及到了世界性的威胁——恐怖主义,表现了在更高的技术条件下的正邪斗法,有着更为奇观化的动作场景。文伟鸿曾说,这是他打造“特工片”的尝试。
《使徒行者2》更应当被视为剧集IP转化的延伸,在保持鲜明辨识度的前提下,它脱离开内容的母体,开始类型的更新与升级。近年来港片的系列化已悄然成风,国内庞大的电影市场,让曾经一度被认为“将死”的港片恢复了生机,一方面是票房屡创新高,同时在主打的警匪类型上,通过题材的细分开掘,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影产品的品牌效应。比如卧底的《使徒行者》系列、真功夫的《杀破狼》系列、反毒品的《扫毒》系列……
公允而言,相较于香港电影的“精耕细作”,国内市场的IP转化还显得粗放与低效。《使徒行者》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它再次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把用户或流量转变为电影的观众,讲一个好故事,是最基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