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演王仁君:
多维度诠释角色,贴近年轻观众情感
“创新,是摄制组全体人员的目标。影片启用了一批首次饰演领袖人物的年轻演员,这样可以更好地拉近和年轻观众的距离。”谈到拍摄《古田军号》最大的感触,青年演员王仁君如是说。
在电影《古田军号》中,王仁君饰演青年毛泽东,将领袖人物青年时期的热血与冲劲,信仰与坚守,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出来。他表示,“希望能够从多维度来诠释角色,并符合年轻观众的情感表达、审美标准。能够饰演毛主席,既是宝贵的经历,更是我一生的荣耀。”
多次深入革命老区,感受到闽西百姓的情感与力量
为了还原革命领袖当年在闽西生活的细节,导演陈力率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走遍了闽西大地,熟悉环境,贴近人物。王仁君表示,在课本、资料上得到的讯息是间接的,主席住过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都只有一个概念。
体验生活的地方,正是影片的拍摄地。王仁君表示,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领袖当时的条件是这么的艰苦。这不是搭建起来的,而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深入生活期间,王仁君还和当地老百姓进行了沟通交流,他深切感受到百姓的情感与力量。“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年长的老者,或者是年幼的孩童,提到主席,他们都心怀敬意与敬仰。他们对影片的期许也很高,希望这部反映毛主席和人民军队的影片,能让全世界都看到。”
从不同维度解读人物性格,让角色更贴近年轻观众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时,毛主席36岁,和现在王仁君的年龄刚好一样。在王仁君看来,这个年龄段的毛主席有热血,有冲劲,有信仰,有坚守。
“例如《至暗时刻》对丘吉尔的塑造,就是多维度的。领袖也会发脾气,会固执,但我们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空间。” 王仁君表示,年轻观众理解的年轻领袖,应该是语速很快、不拖沓,要突出真情实感,从全方位、不同维度解读毛主席人物性格。
片中,毛主席拍过桌子瞪过眼,也有怒气冲冲的时候。在拍摄时,王仁君很担心“戏是不是过了,太过颠覆”。但他和导演交流过后认为,当时时局如此紧张,面对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年轻领袖一定会有释放点,而且“再大”都是合理的,他是为了人民军队前途和国家命运去呐喊、争吵。
影片后半部分,毛主席又展现出“柔软”的一面,尤其是给孩子们讲课时慈爱的状态,和前面火爆的脾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王仁君认为,这种“娓娓道来”,在另外一个维度赋予他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就像他的诗一样,大气磅礴又很浪漫。
饰演领袖人物,是一次洗礼和成长
《古田军号》上映后,获得了很多年轻观众的支持,有观众表示自己终于知道了“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爱国情绪一触即发。
王仁君表示,这就是《古田军号》希望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主旋律电影不能说教、排斥年轻人,应该让他们看完后,喜欢了解历史,崇敬伟人,敬仰英雄,让他们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电影《古田军号》展现了古田会议期间的诸多故事,见证了年轻领袖带领人民军队成长的过程。
身为党员的王仁君谈到,作为青年演员,饰演领袖本身就是一次洗礼和成长,每天都被毛主席所做的事情所感动,自己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地百姓如此爱戴毛主席,因为他每天都在无私奉献,每天都心想着人民的疾苦。
“能够饰演主席,对我来说是宝贵的经历,更是一生的荣耀。”王仁君说。
◎ 主演王志飞:
希望唤醒人性当中最优秀的闪光点
《古田军号》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将历史的真实与现代的艺术表达相结合,令伟人回归到生活常态中,由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与王志飞饰演的朱德二人之间爆发的冲突是影片的一大焦点。在激烈的情感矛盾、思想激辩中展现毛泽东、朱德等青年领袖对革命真理与信仰所进行的艰苦追问与探索,这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重大突破。
饰演朱德的王志飞认为,在处理“朱毛之争”的戏份上,更强调心理活动,拍摄心理戏,不要“外化的表现”,避免步入概念化、脸谱化的队伍当中。
路演过程中,王志飞提出拿出所有片酬,请90后、00后观众看电影。他表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历史,唤醒他们人性中最优秀的闪光点。
不要千篇一律的银幕形象
提起“朱总司令”,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忠厚”,这也是朱德较为明显的性格特点。在电影《古田军号》中,朱德的形象更加立体。
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王志飞认为,毛主席身边的总司令不可能是唯唯诺诺的,除了忠厚的特点,朱德还具备坚定、霸气、果敢、倔强的特质。“在此前各位老师塑造的朱德形象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他的性格。理亏也好,拍桌子瞪眼也好,我们需要吃透人物在这段故事里的思维逻辑。”王志飞说。
曾参演《雨中的树》等优秀影片的王志飞,对人物的塑造有着自己的心得。他认为,不只是饰演领袖,任何人物都不能“脸谱化”,“演就演得不一样,这是我的追求。朱德离我们这一代并不是很久远,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在我的外部形象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更多要放在‘神似’上。观众不喜欢看千篇一律的面孔,如果表演都一样,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王志飞说。
拍内心戏有讲究
电影《古田军号》中,“朱毛之争”是很大的看点之一,这也是以往文艺作品中鲜有表现的内容。在王志飞看来,陈力是个知难而上的导演,想法很独特。“‘朱毛之争’是我对《古田军号》很感兴趣的点,这是一部文戏,相对于大场面的作品,并不好拍。导演要把‘朱毛之争’拍出来,这的确不同以往。”王志飞说。
采访中,王志飞丝毫不吝惜对陈力的赞赏,他认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导演会决定作品的品质,演员的职责是完成导演的想法。“我愿意和有新鲜想法的从业者合作。《古田军号》后期剪辑历经八个月的时间,所有演员看到成片时都瞪大眼睛,确实比想象的还要好很多。”
在处理“朱毛之争”的戏份上,陈力并没有采用唇枪舌剑的手法,而是更强调心理戏份。王志飞表示,心理戏,不能试图把想法让观众知道,不要“外化的表现”,更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否则就会步入概念化、脸谱化的队伍当中。
用片酬给年轻观众买票
在《古田军号》路演过程中,王志飞提出自己把片酬拿出来,请90后、00后的观众看电影。王志飞坦言,片酬不是给制片方,而是给《古田军号》,票房高低和演员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但自己还是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回到影院,看一看这些红色电影,了解一下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故事。
在王志飞看来,《古田军号》是一部艺术水准相当高的艺术片,描写的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两个年轻人目标一致但意见出现分歧,最终达成共识的故事。“这部电影没有强调寓教于乐,而是希望唤醒人性当中最优秀的闪光点。不是说让年轻人顶礼膜拜和感恩,但我们有责任搞清楚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困苦,才创造了这样的和平年代。”
◎ 主演刘智扬:
塑造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是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更好地表现当年主要角色风华正茂的气质,电影《古田军号》召集了一批充满热血而富有责任感的中青年演员,再现古田会议前后那段峥嵘岁月。青年演员刘智扬在电影中饰演陈毅一角,这对于首次“触电”的刘智扬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最终的呈现效果看,刘智扬塑造的“陈老总”随和而不失果敢,与陈毅“儒帅”的气质相当吻合。他表示,能够把鲜明、正能量的人物形象诠释出来,是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次严肃、紧张、活泼的拍摄历程
第一次拍电影就赶上一向以严格著称的陈力导演的戏,对于青年演员刘智扬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回忆拍摄过程,刘智扬用“严肃、紧张、活泼”作为总结。
在陈力导演的带领下,创作过程的氛围很严肃。刘智扬告诉记者,陈力对细节的要求很严格,很多戏份都要反复拍摄,即便演员没有露脸的戏份,也要在一旁搭词。这样的方式给了青年演员充分的锻炼机会,“没有拍到自己的时候,也会搭词,可以不断找寻台词的意味,找寻当时的语言情境,对塑造人物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刘智扬曾经参演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展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青年时期的风采。相比电视剧的拍摄,刘智扬认为电影的拍摄更讲究对细节的雕琢,其中一场戏,陈毅没有台词,但为了追求一个精准的神态、一个到位的表情,就拍了一下午。刘智扬说,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更接近人物的可能性,也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角色和原型人物。
在严肃与紧张之余,陈力对刘智扬的关爱呵护也让他非常感动。看到刘智扬在现场穿得单薄,陈力特意拿了一件军装,让他保暖。而穿上军装的刘智扬,更加细心地寻找军人的气质和定力。
刘智扬坦言,自己和陈毅伟岸的外形差距较大,除了化妆老师帮忙外,更多地要从走路步态、说话节奏、呼吸频率等方面力求“神似”。
“电影的篇幅不如电视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传递出陈毅的精神力量,坚韧果敢的特质,拍摄过程虽然战战兢兢,但在杀青的一刻,我觉得我抓住了人物的精神内核。”刘智扬说。
爱国主义需要更多了解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重现当年陈毅元帅的风采,刘智扬早早开始做案头准备,提前赴福建古田会议旧址体验陈毅工作生活的环境,了解陈毅的革命事迹,反复研读剧本。
在深入生活阶段,刘智扬发现陈毅不但是革命先辈,还有诗人的属性,因此他把陈毅的诗反复习读,寻找他性格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通过对陈毅这一角色的塑造,刘智扬建立了很好的自信心,他表示,塑造鲜明、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是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影片上映后,刘智扬也请身边的年轻朋友看了电影,他发现,尽管年轻人对古田会议的概念相对模糊,但走出电影院之后,大多数观众都表示非常感动,非常震撼,他们希望再去读一些书,更多了解那个年代。
“《古田军号》可以为当下年轻观众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们国家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发展成国富民强的新中国,但‘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因为这些先辈历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刘智扬表示,“爱国主义需要更多了解和传承,对于演员来说,需要拍摄更多作品,让更多人看得到。”
◎ 主演胡兵:
出演革命者是我的荣耀
“《古田军号》展现了一群英雄的形象,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希望大家不要将主旋律定性为‘受教育’,我希望大家能够像看美国大片一样,抛下固有成见,单纯把《古田军号》当作一普通的好看的电影,走进影院去,就一定会有爱国情感和共鸣。”胡兵说。
28年演艺生涯首演军人
出演刘安恭是荣耀
第一次接到导演陈力的邀请时,胡兵愣了,“导演说的胡兵是我这个胡兵吗?”带着疑虑一路打着“飞的”到古田,得到导演的确认后,胡兵心中升起荣耀和喜悦。“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演戏28年,这是第一次演军人,家人得知之后都非常关注我这次的角色和表演,我自己心中也觉得很荣幸。”胡兵说。
28年的职业生涯中,胡兵一直是“青春偶像”、“时尚先锋”、“颜值担当”,他是《真情告白》中的广告精英高积安,是《粉红女郎》中的大众情人王浩,是《如果我爱你》中为爱奉献的世英……
“从来没有导演敢找我演革命军人”,胡兵深知自己的偶像定位也为他带来了表演上的限制,《古田军号》中的刘安恭是胡兵第一次出演革命军人的形象,“我父亲也是军人,他知道我演刘安恭之后特别开心,这是我28年职业生涯中,我家人第一次这么关注我的角色和表演,我父亲给我找了很多资料,也跟我交流了很多,提了很多建议。”
刘安恭带给胡兵的不仅是一次角色尝试,更建立了他与自己军人家庭之间的更多理解和联系。“我的父亲嘱咐我电影上映后一定要包场,他要请自己的战友来影院看”,胡兵满是感慨地谈起父亲的支持,“看完电影之后,我父亲眼睛是红的,我知道他被这个电影、被这个故事打动了。”
演员是一杆笔,
我要淋漓尽致为导演书写
在胡兵眼中,他要呈现的刘安恭“是一个年轻的革命军人,对他来说,信仰和军令大过天”。由于这一历史人物的影视资料较少,胡兵只能从历史资料中获得关于刘安恭的一些信息,“我可以参考的就只有一张当年刘安恭骑在马上看上去身形瘦削的照片,我觉得得先做到形似再求神似,所以趁着开机前还有两周时间,直接把体重从84公斤减到了77公斤。”了解到刘安恭的留洋背景,胡兵进组前特意为自己配了一副眼镜,“刘安恭作为有留洋背景的人,戴一副眼镜会更符合他的身份,我先尽可能地做到形似。”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进组后,胡兵就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导演。“演员就是导演手中的那杆笔”,胡兵这样形容自己的定位,“我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导演,淋漓尽致地为导演书写,希望导演会觉得我是一杆好用的笔”。
《古田军号》中胡兵饰演的刘安恭与毛泽东、朱德等有多场矛盾冲突,如何细致把握人物的内心、拿捏好冲突与争吵的“度”成为胡兵表演的难点。回忆拍摄经历,在与导演陈力的探讨中,胡兵一步步走进了刘安恭的内心,“刘安恭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很多冲突都是观点之间的分歧,找到人物的根,就能一点点走进这个人物的内心。”
胡兵的付出得到了导演和观众的认可,“有几场映后交流,我刚一走进影厅,就有观众大喊‘刘司令’”,胡兵回忆起路演中的交流,观众的一声声“刘司令”是对他演技的最大认可,“他们忘记胡兵,只记得刘安恭这个角色,我觉得那是最幸福的时刻”,胡兵说。
捐片酬请90后看电影
我还要更使劲儿
在戏中“将自己完全交给导演”,在戏拍完之后,胡兵跟着剧组走过北京、上海、武汉、福州等多地进行路演宣传,“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一定要守本分,”胡兵的话掷地有声,“我既然答应了陈力导演,出演了刘安恭一角,我就要把一部戏做完、做好”。
在拍摄《古田军号》的整个过程中,胡兵推掉了许多其他角色,一心一意沉入刘安恭的世界,感受1929的革命历程。“表演是需要时间的,演员的精力和情绪是有限的。当一个戏出来之前,真的不能接别的。我用一年多把戏扶到银幕上之后,才开始去接别的戏。这是演员的职责,演员这个职业是需要静下心去做的,绝对不能过了。”胡兵这样解释演员的初心。
在路演过程中,胡兵等一众主演们联合发起了“捐片酬请90后看电影”的活动,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响应,但胡兵觉得这还不够,他呼吁影院能够给出更多排片,也呼吁观众放下成见,“我觉得还要更使劲儿,希望大家能够放下固有思维,走进电影院,你们一定会升起强烈的爱国情感。”胡兵说。
(下转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