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中国电影人肩负责任、担当使命,共生产故事片12000余部,这些影片以不断开拓的题材内容和越来越多样化的类型,展现历史变迁、反映时代脉搏,为时代进程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注脚。中国电影的题材类型也在70年中不断发展、丰富、融合,在积累经验与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景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七年”电影在展现工农兵形象、描写工农兵生活方面取得了开创新的进展,大批优秀影片充分展现了“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改革开放初期,在思想解放的思潮下,中国电影人大胆进行银幕探索,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片大量涌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产业化以来,类型不断丰富,中国式大片和魔幻题材影片大量出现,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中国社会现实、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电影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商业化道路,从影像语言和拍摄手法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走出一条新主流大片之路,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也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电影正向着类型不断健全、产业全面发展、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的方向稳步前进。
◎ “十七年”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充分展现“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新风貌和新气象,发生了从叙述手法到影像风格的全方位改变。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电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独特的类型与题材是“十七年”电影的重要特征。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工农兵”形象。工人、农民和战士开始在银幕上得到生动、真实的体现。工业、农业、战争等相关题材影片占据银幕主流,反特惊险片与军事题材惊险片等也在这一时期实现新发展。
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就是以铁路工人为主角,讲述铁路工人克服困难修桥的故事,首次展现了产业工人形象。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反映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电影大量出现:《红旗歌》、《高歌猛进》、《伟大的起点》等反映产业工人生活变迁,《荣誉属于谁》反映车站调度生产,还有反映第一批女火车司机长经历的《女司机》等影片。农村题材的影片以1950年首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农家乐》为起点,《李双双》、《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便是其中的代表。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繁荣发展,其中《中华女儿》1950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的首个国际奖项。此外,还有一批如《白毛女》、《白衣战士》、《刘胡兰》、《赵一曼》、《光荣人家》、《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南征北战》、《董存瑞》、《平原游击队》、《停战以后》、《暴风骤雨》、《白求恩大夫》、《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五更寒》、《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党的女儿》、《青春之歌》、《回民支队》、《战火中的青春》、《红旗谱》、《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独立大队》、《英雄儿女》、《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红日》、《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优秀影片涌现。这些影片在艺术上寻求突破,对人物进行了真实鲜活的刻画,更有多部影片和多个人物角色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惊险片作为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影片样式,在银幕上与工农兵题材影片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备受观众喜爱。这一时期的惊险片主要包括反特惊险片和军事惊险片。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无形的战线》开反特惊险片的先河,《铁道游击队》、《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羊城暗哨》等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李少白等多位中国电影史学家将《智取华山》看作军事惊险片的开端,主要包括《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神秘的伴侣》、《山间铃响马帮来》、《猛河的黎明》、《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古刹钟声》、《国庆十点钟》、《寂静的山林》等影片。
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影片取材广泛,主要人物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性别,汤晓丹导演的《不夜城》第一次以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主人公,拓宽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表现范围。在艺术探索上,郑君里导演的《枯木逢春》以水墨画色调和横移镜头打造山水长卷之感,大胆突破传统方式,创新意识强烈。《腐蚀》、《我这一辈子》、《上海姑娘》、《我们夫妇之间》、《霓虹灯下的哨兵》、《舞台姐妹》、《护士日记》、《今天我休息》、《老兵新传》、《农奴》等都是此类影片的优秀代表,这些现实题材电影内容取材于广泛的现实生活,涵盖了知识分子、警察、护士、戏剧演员等多重职业,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与表现充满生活气息与真实的力量。
少数民族影片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涉及近20个民族50余部之多。它们或与战争、反特、歌舞等元素结合,或表现民族发展或歌颂爱情与生活,在电影语言和情感表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1950年《内蒙春光》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地方政权更迭过程中与敌特力量的较量。1960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问世,影片围绕壮族姑娘刘三姐展开,以歌舞赞颂真善美。《哈森与加米拉》描写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五朵金花》载歌载舞,呈现苍山洱海的秀美风景,在大理民歌中展现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阿诗玛》、《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影片也留下了诸多少数民族的银幕想象。
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从1953年第一部戏曲片《小姑贤》到1966年《游乡》等4部戏曲片,这一时期共计出品约120余部,覆盖大小剧种50余个。1954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彩色戏曲片,《天仙配》、《游园惊梦》、《红楼梦》、《杨门女将》、《野猪林》、《刘巧儿》、《罗汉钱》、《洪湖赤卫队》等也是这一时期戏曲片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的儿童片、动画片、木偶片受到重视,数量有所增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提倡,出现了像《祖国的花朵》、《鸡毛信》、《风筝》(中法合拍)、《小铃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优秀影片。其中,195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小英雄》开创新中国木偶片的先河,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随后《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剪纸动画片相继面世。1961年万籁鸣和唐澄执导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面世,二十年间斩获多个国际大奖,声名远播,不仅对中国动画影响深远,也对许多日本动漫家起到了启蒙作用。
喜剧片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讽刺喜剧到歌颂喜剧、轻喜剧的转型。《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球场风波》、《寻爱记》等成为讽刺喜剧的代表,这类喜剧以“笑”的形式对官场溜须拍马、个人道德品质不佳等多种行为进行了讽刺。《李双双》、《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满意不满意》、《锦上添花》、《抓壮丁》等是歌颂喜剧、轻喜剧的代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名著改编影片在这一时期获得较高艺术成就,包括:《我这一辈子》、《祝福》、《家》、《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这些影片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极大发挥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保持了政治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既有《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烟花儿女翻身记》、《六亿人民的意志》等记载历史进程的大型纪录片,也有短小精悍的《新闻简报》等。
人物传记片涌现出《聂耳》、《李时珍》、《林则徐》等优秀代表作。此外,在体育题材、灾难类型上,谢晋拍摄的《女篮5号》为运动题材影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挥自导自演的《雾海夜航》带有灾难片元素,这些都为中国电影此后的类型发展与融合打下了基础。
◎ 创作个性舒展、艺术影片繁荣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1979年电影创作开始全面恢复,迎来了第一次创新浪潮。这一时期的电影开始向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实验性电影以及多元类型交叉电影的方向发展,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开始凸显。第四代导演反思文革,探求个人命运在大时代中的跌宕。第五代导演在视听语言上进行大胆突破,一些反叛传统的作品涌现,令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腾飞,更造就了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与繁荣。电影思想解放运动和创新运动蓬勃发展,不同代际的导演群体各展所长、百花争艳。艺术个性渗入不同题材类型的影片创作之中,出现了一批极具艺术探索价值的经典作品。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反思文革、表现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影片样式,其中以《苦恼人的笑》、《泪痕》、《生活的颤音》、《小街》、《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影片为代表,对文革中“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电影创作者们更多将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变化,在延续中国电影“影戏”传统的基础上,对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大胆了创造性的革新,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现实题材艺术片。郑洞天执导的《邻居》,吴天明执导的《人生》、《老井》,颜学恕执导的《野山》,黄健中的《良家妇女》等影片都是当时反映现实的力作,触及了住房问题、知情返城后如何融入社会、封建婚俗问题等。《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红衣少女》、《女大学生宿舍》、《沙鸥》、《人·鬼·情》、《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等一批由女性导演创作的影片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喜盈门》、《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人生》、《少年犯》、《芙蓉镇》、《老井》、《湘女潇潇》、《本命年》、《乡音》、《见习律师》、《我们的田野》、《孩子王》、《最后一个冬日》等影片也是现实题材的优秀代表。这些影片关注各行各业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于细微处见真章。在技法上更加着重纪录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视听语言探索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人的创作个性更加舒展,在原有题材类型上进行了艺术创新,同时也开拓出新的类型样式。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出现《猎场札撒》、《盗马贼》等优秀代表;科幻片结合现实题材、惊悚等元素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合成人》、《凶宅美人头》、《大气层消失》、《隐身博士》、《毒吻》等是此类影片的代表,《错位》以冷峻的影像风格与利落的镜头语言,建构了一个超前于八十年代审美的科幻空间,成为一部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亮眼之作。这一时期的科幻类型也与儿童题材进行了结合,1988年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诞生,紧接着出现了《魔表》、《荧屏奇遇》等一批儿童科幻影片。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在这一时期表现尤为突出,造就了许多经典影片。在这些影片的改编中,导演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了更大发挥,许多在国内外斩获大奖的影片都属此类,这类影片代表着这一时期的电影艺术高度。《城南旧事》、《青春祭》、《阿Q正传》、《红高粱》、《霸王别姬》、《黑炮事件》、《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鼓书艺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伤逝》、《边城》、《人生》、《棋王》、《本命年》等影片是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代表。随着1988年,张艺谋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开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在不断进行艺术探索、攀登电影艺术高峰;另一方面,关于商业类型片的研究和讨论逐渐深入,“娱乐片”或者类型片逐渐被视为拯救票房失灵的灵丹妙药。
这一时期的反特惊险片主要有《保密局的枪声》、《喋血黑谷》、《蓝盾保险箱》等,并逐渐与动作、悬疑等其他类型进行融合,出现了《神秘的大佛》这样以战争为背景的悬疑动作电影。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动作片以《神秘的大佛》为起点,以《少林寺》为爆发点,此后一批如《武林志》、《武当》、《神鞭》、《镖王》、《飓风行动》、《黄河大侠》、《最后的疯狂》、《关东大侠》、《神丐》、《杀手情》、《骑士风云》、《龙蛇争霸》等影片争相涌现,一度被视为“救市良药”。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迅速风靡全国,让武侠动作片成为这一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类型,国产电影从单一注重宣教功能转型向兼顾娱乐功能。悬疑动作片《银蛇谋杀案》,犯罪动作片《代号美洲豹》、《疯狂的代价》、《最后的疯狂》等开始具有商业娱乐片的卖相。
爱情题材影片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突破,以《庐山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都市里的村庄》、《如意》、《乡情》、《爱情啊你姓什么》等影片为代表的爱情电影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记忆。其中1980年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庐山恋》出现了新中国电影中的第一个亲吻镜头,曾引发一票难求的盛况。
喜剧电影《小字辈》、《他俩和她俩》、《喜盈门》、《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快乐的单身汉》等以轻喜剧为主,结合生活现实,展示了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喜乐。张刚模仿日本“寅次郎系列”而拍摄的“阿满系列”喜剧也成为这一时期系列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
体育题材电影《沙鸥》等续接了《女篮5号》的传统,为中国银幕带来了现代电影的蓬勃气息。此外,音乐故事片《二泉映月》、《怒吼吧,黄河》;古装历史片《风流千古》、《李清照》、《谭嗣同》、《末代皇后》;儿童题材电影《苗苗》、《泉水叮咚》;教育题材影片《孩子王》、《苗苗》;法治题材的《法庭内外》、《少年犯》;反腐题材的《新中国第一大案》;农村题材的《喜盈门》、《甜蜜的事业》、《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等;表现小人物生存境遇的《绝响》、《顽主》;歌颂知识分子的《李四光》、《海外赤子》等一大批类型题材多样的优秀影片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此后的类型化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1987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倡导下,由国家圈定范围的类型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开始走进舞台中央,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杰作。《曙光》(上下集)、《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吉鸿昌》(上下集)、《归心似箭》、《小花》、《南昌起义》、《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孙中山》、《开国大典》、《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喋血黑谷》、《大阅兵》、《闪电行动》、《晚钟》、《今夜星光灿烂》、《啊!摇篮》、《大渡河》、《巍巍昆仑》、《彭大将军》、《百色起义》、《开天辟地》、《大决战》、《周恩来》等成为其中优秀代表。
◎ 90年代商业贺岁片迎来大发展 世纪之交的类型化探索加速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电影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开始启动。主流、商业、艺术三种性质影片的差别越来越小,逐渐趋向融合,市场和类型探索开始加速。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电影市场的层次更加清晰,电影的市场性、娱乐性被放大,贺岁片迎来大发展,艺术探索片也开始进入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正在形成,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上保持了严谨创作态度,出现了《毛泽东的故事》、《炮兵少校》、《重庆谈判》、《凤凰琴》、《七七事变》、《大转折》、《长征》、《席卷大西南》、《鸦片战争》、《大进军》、《横空出世》、《相伴永远》、《毛泽东与斯诺》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英模题材中涌现出《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一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类型进行了融合,产生了一批如《紧急迫降》这样的惊险动作片。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则将爱情放置在战争背景下,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融合开拓了更多可能。2000年上映的反腐题材影片《生死抉择》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成为当年票房冠军,获得了主旋律类型电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从1994年开始,每年有10部好莱坞、香港“大片”以分账形式进入内地影院,在刺激观众观影热情的同时,也对国产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创作压力并催生出国产电影的新发展。
1992年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在内地取景拍摄,在交流合作中提升了国产动作片的制作水准。1995年,成龙主演的香港动作片《红番区》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引入内地,引发当年观影狂潮,一些内地电影创作者开始思考如何针对贺岁档期创作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影片。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成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这部取材于改革开放中普通市民现实生活的喜剧电影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先河。这一时期国产贺岁片多以喜剧形式呈现,既是21世纪前后中国电影面临票房困境和市场压力的无奈选择,也是中国喜剧电影追求观念突破和整体超越的重要环节。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杨亚洲、张惠中、张艺谋、阿甘、俞中、徐静蕾导演的《没事儿偷着乐》、《男妇女主任》、《幸福时光》、《考试一家亲》、《我的美丽乡愁》等都是这一时期贺岁电影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贺岁喜剧处于舆论对“娱乐”与“深度”的批评讨论声中,在创作上也面临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贺岁片创作者们在多方角力中探寻市场与档期的奥秘,与贺岁喜剧相匹配的娱乐片评价体系、创作体系也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探索,并逐渐建立雏形。
具有艺术探索气质的文艺电影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成熟。文艺片开始进入主流市场,获得艺术认可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文艺片相较于80年代的视听语言探索,更多地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不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对影片的人物和故事内容投注更多精力,塑造出菊豆、秋菊、香二嫂、程蝶衣、段小楼、福贵等许多不朽的银幕形象。
在内容取材上,有讲述城市百姓生活的《大撒把》、《离婚》、《无人喝彩》、《洗澡》、《美丽新世界》,展现改革开放背景下家庭生活变化的《过年》、《阙里人家》、《安居》,揭示官场现实的《背靠背,脸对脸》,聚焦农村展现农民生活的《喜莲》、《二嫫》、《被告山杠爷》等。《九香》聚焦单亲家庭生活,塑造传统母亲角色。《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草房子》呈现教育问题。《那山那人那狗》则讲述山区邮递员的亲情与爱。
在类型样式上,有《站直啰,别趴下》、《有话好好说》这样的城市喜剧,也有《赢家》、《大辫子的诱惑》这样的爱情电影,《炮打双灯》这样探寻女性身份的影片。
文学作品也赋予了这一时期文艺片更扎实的剧作基底。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被改编成优质影片。王朔的多部小说延续了80年代后期的热度,他也以编剧身份参与了一些影片的创作。《青春无悔》、《无人喝彩》、《永失我爱》、《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等都是其中代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市场改革的深入,公路片开始在中国银幕上出现。2001年,施润玖导演的《走到底》开启了公路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探寻,也为此后《人在囧途》等公路喜剧的出现埋下伏笔。
◎ 中国式商业大片与东方魔幻电影的探索
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类型强力拓展
产业化以来,中国电影触底反弹,借着政策和市场的驱动,通过类型化的拓展重新寻求与观众更紧密的联系。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投资国产电影的新格局,促进了电影创作生产的迅速繁荣。商业回报成为诸多影视公司、电影创作者的重要指标,一批大制作、大场面的中国式商业大片开始涌现,这些大片对增强投资信心、拉动市场需求、培养观众观影习惯、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吸引了大量观众,也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2002年,《英雄》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同时,它在电影市场上的大获成功也让业界看到了以武侠动作片为主的中国式商业大片的票房号召力。此后,一批如《夜宴》、《十面埋伏》、《功夫》、《神话》、《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墨攻》、《赤壁》、《功夫之王》等同类型电影开始大量出现。
这类影片涵盖古装历史、武侠动作、奇幻神话等多种题材样式,以高投资、名导演、全明星、大制作、大场面为重要指标,呈现出与进口大片媲美的视觉冲击力。在这些大片的提振下,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影院,市场开始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二梯队的各类影片也开始赢得更好的票房。但是随着此类影片的激增,一些问题与不足也暴露出来,由于缺少全球化的视野和普世性的叙事经验,又要兼顾国内观众与海外市场需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形式大于内容的跟风之作。观众逐渐对该类影片审美疲劳,从最初的趋之若鹜,慢慢进入“免疫”状态,中国式大片亟待转型。
(下转第6版)
◎ 新中国70年类型电影大事记
▶ 1949年
讲述铁路工人克服困难修桥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诞生。东影摄制《无形的战线》开反特影片的先河。
▶ 1950年
《中华女儿》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首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电影《农家乐》诞生。《内蒙春光》(又名《内蒙人民的胜利》)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 1952年
上影厂拍摄的《南征北战》摄制完成,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
▶ 1953年
第一部惊险样式的军事题材影片《智取华山》问世。
▶ 1955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董存瑞》和《平原游击队》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两部电影。
▶ 1956年
《新局长到来之前》等新中国第一批喜剧片问世,其大多为讽刺性喜剧。
▶ 1957年
《上甘岭》、《祝福》、《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等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 1958年
《徐秋影案件》、《红孩子》、《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等不同题材类型影片上映,受到观众欢迎。
▶ 1959年
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共展出《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等影片35部,其中故事片17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战火中的青春》等问世。
▶ 1960年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完成,同年出品的重要作品还有《红旗谱》、《林海雪原》和《革命家庭》等。
▶ 1961年
本年度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有《暴风骤雨》、《51号兵站》、《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
▶ 1962年
《红色娘子军》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李双双》、《锦上添花》、《女理发师》、《哥俩好》、《大李、老李和小李》等五部喜剧作品问世。
▶ 1963年
本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甲午风云》、《小兵张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等。
▶ 1964年
《英雄儿女》、《雷锋》、《小铃铛》、《霓虹灯下的哨兵》、《阿诗玛》等一批优秀影片问世。
▶ 1965年
《地道战》、《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一批经典影片问世。
▶ 197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归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
▶ 1980年
《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摄制完成。
▶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变》、《喜盈门》、《邻居》、《沙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乡情》等。
▶ 1982年
《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骆驼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少林寺》引发武侠动作片的风潮。
▶ 1983年
本年度较有影响的影片包括《咱们的牛百岁》、《血,总是热的》、《夕照街》、《我们的田野》等。
▶ 1984年
《人生》、《谭嗣同》、《黄山来的姑娘》、《红衣少女》等一批影片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代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集中问世。
▶ 1985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 1986年
《孙中山》、《芙蓉镇》、《少年犯》、《日出》、《咱们的退伍兵》等问世。
▶ 1987年
《红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 1988年
银幕开始出现商业电影浪潮。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诞生。
▶ 1990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禄》、《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龙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 1991年
《大决战》、《过年》、《火焰山来的鼓手》、《留守女士》等影片问世。
▶ 1992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站直啰,别趴下》、《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阙里人家》、《大撒把》、《新龙门客栈》、《蒋筑英》、《三毛从军记》等。
▶ 1993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重庆谈判》、《霸王别姬》、《无人喝彩》、《炮打双灯》等。
▶ 1994年
首届华表奖最佳影片由农村题材电影《被告山杠爷》获得,重要影片还有《背靠背、脸对脸》、《二嫫》等。
▶ 1995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孔繁森》、《九香》、《七七事变》、《大辫子的诱惑》、《赢家》等。
▶ 1996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鸦片战争》、《大转折》、《红河谷》等。
▶ 1997年
中国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重要影片有《大进军》、《安居》、《长征》等。
▶ 1998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不见不散》、《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
▶ 1999年
重要影片有《黄河绝恋》、《紧急迫降》、《大战宁沪杭》、《洗澡》等。
▶ 2000年
现实反腐题材影片《生死抉择》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 200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兄弟姐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