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下文昵称东木)就是一块电影史活化石,每当我们缅怀经典好莱坞稳健绵密的故事铺陈,从容沉着的人物刻画,却不能总扎回档案堆里,毕竟人类的媒体经验是不可逆的,对于当下观众来说,一些如雷贯耳的经典名作确实见面不如闻名,而东木的长寿与勤勉便是对电影史、对观众奢侈的馈赠,他的视野随时光而不断延展,他的影像因时光而打磨得越发精进,而其一贯秉持的从容不迫的节奏、天衣无缝的针脚,则是今天已然失传的手艺。
好稳的呈示开场
总是被人赞誉的叙事稳健、节奏绵密在老爷子的新作《骡子》中依然得到非常完美的量化体现,看东木不掐表拉片不足以体会其结构之精妙、节奏之精准。全片约110分钟,前5分钟是前奏讲述2005年主人公厄尔为参加花展大赛缺席女儿的婚礼,其功能主要是铺陈三大信息——老爷子爱花,老爷子是个场面人儿,家人眼中他是个老混蛋,这三大信息定义了老爷子的人物底色,也都在后面的剧情尤其是结尾逐一呼应。前奏(Prelude)是独立于影片大故事之外的一个呈示(Exposition)小段落,用以充分展现人物——生长背景、性格底色、反应模式,前奏是古典好莱坞的标准叙事节奏,古典好莱坞讲究开局从容,结尾利落,开场要用足够的呈示向观众绍介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才让他真正进入故事,而结尾一旦矛盾解决就戛然而止再无多话,好莱坞老片的The End常常来得我猝不及防。现在美国主流电影的节奏刚好反着来,开场急促、结局悠长,前奏在70年代的时候就被拿掉了,90年代以后连正经的呈示段落也都直接与故事推进相结合,讲究在情境中见人物,有些性子急的甚至要求一开场主人公便置身危机中,在危机中见人物。现代电影中前奏(Prelude)没了,多出一个尾声(Epilogue),矛盾解决后会续上一个生活小段落,以冲淡台的幕落感,而仿效生活流的无终点,被用滥了的是商业类型片,卖得好不好还不知道呢,先留个反派阴魂不散的尾巴。
东木的片子可能有个缓慢开场,比如《骡子》的前5分钟前奏可能在现代电影剪辑中就直接被拿掉了,他踏踏实实用了14分钟来完成剧本设置(Set up),无限接近好莱坞经典剧作的设置15分钟阶段点,第15分钟布莱德.库伯饰演的警察贝兹第一次出场,也是厄尔第1次运货,猫鼠游戏的双方就位,设置完毕。用15分钟才完成设置,绝不是因为叙述的低效,而是秉承古典好莱坞的叙述传统,不粗针大线,而是针脚细密。事实上,东木的叙述效率高的令人叹服,6分钟处一个庄园从兴盛到破败的叠画、一句“该死的互联网毁了一切”、一辆载着所有家当的破车,寥寥数十秒就交代了厄尔所处的困境,该细细缝时东木舍得下功夫,该一镜十行时也不在话下。
第二幕泥沼,不存在的
第二幕泥沼,是所有写剧本的人、读剧本的人的厄梦,现代好莱坞电影更是第二幕泥沼的重灾区。现代好莱坞追求急开局,会让第一幕尤其是开场非常精彩,确实比经典好莱坞更快的抓住观众,但也会给本已经很艰难的第二幕挖下更深的坑。看经典好莱坞最难的是头15分钟,观众只要能挺过前15分钟,就会一路随着影片渐入佳境,而看现代好莱坞往往会在精彩的第一幕之后,迎来塌陷崩坏的第二幕,即影碟、网络观片中高发的40-50分钟闪退点。现代好莱坞深陷第二幕泥沼,一则因为首幕过于急促的进入情境、进入危机,使本该在第一幕完成的动作——人物的呈示只能延宕至第二幕,这直接导致第二幕的节奏较之第一幕急转直下,又正逢40-50分钟的观众注意力衰竭点,两个低谷叠加破坏力翻倍。二则因为要让首幕精彩动用了过多剧作元素、线索,竭泽而渔,导致第二幕黔驴技穷。
在慢条斯理、稳步推进的东木这里,缓慢沉闷的第一幕可能是有的,但绝没有崩掉的第二幕,因为他会以过日子的心非常鸡贼的扣着一些宝贝一些物资,留在第二幕泥沼搭桥铺路让自己的马车安然通过。
33分钟(无限接近经典剧作结构30分钟第一幕终),第3次运货中厄尔打开包发现自己运的货是毒品,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推动力的第一幕终点,给了第二幕一个高起点。来学习下东木动用了哪些手段渡过第二幕泥沼,首先引入新人物,40分钟也就是通常第2幕最令人难熬的地方,毒帮头目拉顿出场,这个挺有个人魅力的重磅反面至少能让观众挺过10分钟,接着喽啰胡利欧奉命跟车,第8次运货厄尔的单人旅程变成了三人行,陌生同伴的磨合至少能让观众再15分钟。第二,增加风险,厄尔被定为顶级骡子,货品越运越多,随之他成功进入一直侦查的贝兹警探的视线,55分钟(无限接近剧情中点Middle Point)贝兹锁定骡子塔塔,猫鼠游戏真正启动。已经很丰沛了对吗?东木还只用了一半功力。
渡过第二幕泥沼还有个非常有效的行内手段,变三幕结构成四幕结构,也就是把第二幕拆成两部分。70分钟,毒老大拉顿被杀,新话事人上位,第二幕在最高点结束,第三幕开启。接下来,厄尔被新人强势跟车,被贝兹警探几乎瓮中捉鳖,一直到85分钟猫鼠第一次面对面,厄尔在贝兹眼皮子底下逃脱,环环相扣、张力一点点提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第二幕泥沼?不存在的。
主人公的道德拉锯
真正好的故事,其实都是道德故事,道德故事最牵扯人心。电影寄予了观众犯禁的想象与愉悦,所以很多时候主人公会做一些逾越道德的错事,足够错这个故事才能足够精彩人物才能足够有趣,当然最终他们会被法律处刑,有的甚至会失去生命,但这还不够,在道德上他们还必须扳回一城,只有道德上把错了的赢回来,这个人物才能算真正的圆满。
《骡子》中主人公厄尔一开始的道德减分是自私不陪伴家人,总是缺席家人的重要日子是挺混蛋,但这还不够,厄尔还得继续错下去,于是他成了毒贩的骡子,初始不知情时他在法律上已经错了,但在道德上没有,可当他得知自己运的是毒品后,还自愿继续担当骡子,这个决定是个重要的道德砝码,从此之后,在道德的天平上他已经往坏人那方重重的倾斜过去了。
那东木是怎么扳回来的呢?也不是猛的发力大逆转,而是一点点的往回扳。首先,厄尔挣来的钱大多都用以帮助身边经济困顿的家人与老友;第二,厄尔跟毒贩处出了朋友似的感情;第三,厄尔被警方抓住前,被毒贩揍得满脸鲜血,当警察问他:你的脸怎么了?厄尔回答:是我该受的。这顿揍不仅是该受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已经被私刑惩罚过,更能赢得观众的道德谅解。第四,忏悔与认罪,他在车上对警察的忏悔(关于对家庭的失责)和他在庭上坦然认罪(关于担任骡子),双重认罪,彻底从道德上扳回来了。
到了最后一幕,厄尔在狱中终于好整以暇的重拾自己对兰花的爱好与手艺,从法律上锒铛入狱他是失败者,但从情感上赢回家人、赢回心灵自由的他是胜利者。一个主人公铤而犯法最终身陷囹圄的故事,从剧情是下落的,从情感却是一个上扬,对于如何操控观众的情感,东木就是一个情场老手,早已驾轻就熟、全局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