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巨片,多是我国重大庆典献礼片。
观众会发现,如今在电影院已见不到上下集革命历史巨片。气势恢宏的《古田军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百团大战》,均是长度只有2小时左右的单集,精炼紧凑,观众容易接受。
革命历史电影巨片“减肥瘦身”,是有利于进入市场的一项重大改革,开路先锋是几名广东电影人,我是其中之一。
那是22年前的一段往事。
当时,我是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的剧本编辑。1995年,国产片面临美国大片的挑战,我与广东省、广州市电影发行公司的赵军、周俊杰联手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专门推销国产片的团体——三剑电影学社,运用新手法让多部无名的国产小片在广州电影市场起死回生,其中包括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较量》。“三剑”的改革得到广电部和电影局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三剑”成员因而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家”等称号。
1997年4月,我去北京开会,八一厂王晓棠厂长特意请我去八一厂,看该厂刚拍竣的一部反映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上下集巨片《大转折》,希望“三剑”再次带头放好该片。
《大转折》时长3小时40分钟。我看完之后对王厂长说:“这部影片题材极好,制作精美,有不少精彩的内容,可惜太长,必然影响上座率:一是该片有许多可要可不要甚至是多余的内容,显得累赘拖沓,反而遮盖了影片的精华,观众会看得很累,坐不住。二是要占用放映两部单片的时间,电影院不愿多开场次。三是要收两部片的票款,许多观众和团体客户都嫌贵。
当时的革命历史巨片,几乎都是上下集的长篇模式。但我却突发奇想,建议八一厂将《大转折》上下集删剪成2小时左右的单集,去芜存精,一定卖座。
王厂长认为言之有理,但难以实行。她认为《大转折》如删剪近半,八一厂许多同志会强烈反对,一是担心影片支离破碎,二是担心历史的来龙去脉讲不清楚,三是担心失去巨片分量。
我认为,作品的“分量”与“体量”无必然联系。《大转折》如不剪成单集,无法取胜,“三剑”不能接。
此事就这样搁下了。
两个月之后,八一厂副厂长安澜突然飞来广州找我和赵军、周俊杰,说王厂长同意将《大转折》删剪成一集。
原来,《大转折》在四个城市试映,因篇幅太长,观众和影院都不欢迎。于是,王厂长下决心做一次探索性试验,将《大转折》删剪成一集。
我们拍手叫好。但安副厂长接着说:“王厂长说,就由你们‘三剑客’在广州剪,在广东一省试映,看效果如何。”
我吓了一跳!这可不是剪样片,而是把已录音的放映拷贝大幅度删剪,用接胶片的透明胶纸把一段段被剪断的胶片粘接起来放映,全世界的导演、剪辑师都没有干过这事。我们三人从未当过导演和剪辑师,会做这的“大手术”吗?
但我们也明白,这项试验在远离八一厂的地方进行,阻力会少得多。
安副厂长说:“王厂长不是乱点将,她认为你们‘三剑客’熟悉观众心理,其中一把‘剑’还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人员。不要小看自己嘛。”
说得也是,我在珠影从业20年,对影片的结构、节奏、组接都较了解。删剪《大转折》如获得成功,可打破贪大求全的巨片创作模式,无论制片、发行、放映均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很有意义的创举。值得一试。
于是,我们三人就接了这个任务,集体讨论删剪思路,由我具体执行。
我不会蛮干,动剪之前先动笔。我在该片完成台本的文字本勾勾划划,对每一个镜头的弃或留都反复琢磨,不是光为求短而胡劈乱砍,而是一次精心推敲的艺术再创作。《大转折》的精彩内容全部保留,只是挤掉那些沉闷、重复、拖沓、离题的“水份”,使影片简炼紧凑,节奏加快,精华突出。
砍掉可要可不要的情节和人物
如蒋介石与宋美龄谈时局、乡亲们送烈士下葬、刘邓首长看望老乡、邓小平发现土改工作队队员遗体、毛泽东看晋剧,等等,不精彩,都整段删去。一些人物没有用(如我方的陈毅、粟裕,敌方的蒋经国、胡宗南、叶霞翟、俞济时),也都删去。
删掉纯属交代的多余镜头
原版第3本,杨勇将军赶到指挥部见邓小平,影片细致地表现杨勇策马来到指挥部门口,下马进院,进入院子之后与参谋打招呼,问司令员上哪儿了?参谋说司令员和参谋长到村东头找军区赵司令员去了,今天政委值班。杨勇点点头,向屋里走去。屋内,邓小平写东西,杨勇走到邓小平跟前敬礼喊“报告”。
杨勇与参谋的对话动作既不是塑造人物,又不是为后面的情节留伏笔,纯属多余。于是,我将杨勇进院子的镜头全删掉,杨勇策马来到指挥部门口,立即接上他进屋向邓小平敬礼喊“报告”。镜头组接干净利索。
影片中还有大量罗嗦的对话,或一般化的的开会、上下车、进出门、上下楼、吃喝睡之类的过场镜头,都砍掉。仅是讨论、议论的镜头就删去近40分钟。
又“删”又“留”的巧妙重组
有些台词,我没有全部删掉,留几句删几句之后再重组,就像改文稿。
例如原版结尾,是晚年的邓小平回忆当年挺进中原的讲话(共6个资料片镜头):“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渡过了。/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一个部队没有完成任务的,/ 全部能够承担艰难的任务。/ 一个新部队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概括全体,情况都是这个样子。/ 就说这么多,讲的是故事,值得回忆啊。”
这一笔颇有历史沧桑感,应该保留。但老人说话节奏缓慢,很占篇幅。这段话的内容在影片的情节中已表现过了,无需多讲,于是,我删掉第2、3、4、5个镜头,剪短第6个镜头,九句话变成三句话:“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渡过了。/ 值得回忆啊。”既简洁,语言衔接也通顺。
我们剪镜头,还有“抠”得更妙的——可将两个人“剪”成一个人。
例如,原版第3本中有这样一段戏:
草坪上,蒋介石与顾祝同谈军事部署 / 蒋介石让顾祝同离去,顾祝同远去 / 蒋介石招手,让一名侍卫从画面远处来到蒋介石跟前 / 蒋介石吩咐侍卫:“通知俞济时……”
我认为“通知俞济时”的命令,仅是一般的交代性台词,蒋介石吩咐顾祝同去办亦可。这组戏最后一个镜头是蒋介石坐着(后景),侍卫站着(前景),观众只见侍卫的下半身背影,不见侍卫的脸。
我灵机一动:删去“蒋介石示意让顾祝同离去,顾祝同远去 / 蒋介石招手让一名侍卫从画面远处来到跟前”的两个长镜头,顾祝同还未离去,我便接上“蒋介石吩咐:‘通知俞济时……’”的镜头。顾祝同与侍卫都穿军装,但画面不见侍卫的脸和肩章,这就有意让观众产生错觉,把侍卫的身子当成顾祝同的身子,以为顾祝同还没走,蒋介石是对顾祝同下令。剪掉顾祝同离去和侍卫过来的两个长镜头,可删28.4英尺。
“减法”可以变成“加法”
在《大转折》删节本中,“减法”不仅节省了篇幅,在剧作上也有新创意,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1>1”,这就变成“加法”。
如原版中,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前夕,影片用大量篇幅写了特大洪峰和敌军大部队都已逼近。我认为这两笔不仅多余,而且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刘邓南下是为了保存自己而逃命,便删去这些镜头,突出刘邓南下是为了引开包围党中央的敌军,刘伯承、邓小平的形象就更感人。
原版第315号镜头是:蒋介石愤怒地说:“难道还想让张灵甫的惨剧在六十六师重演吗?”
我删掉下面28个交代敌我双方开会的镜头,一下接到第344号镜头:一声大爆炸巨响,敌碉堡飞上天——敌六十六师陷入我军的天罗地网。
这就不仅使影片更简洁,而且成为一种独特的音响蒙太奇组接:产生了颇有象征意味的呼应效果,惊天大爆炸仿佛是对蒋介石的回答,暗喻敌六十六师又在重演张灵甫七十四师的悲剧!是“一语成谶”的形象化写照。
我根据删节的文字台本制作了一盘录像带,王厂长、安副厂长看后很满意,只提了几点小意见便同意剪拷贝了。
于是,这部八一厂影片在珠影剪辑车间动“大手术”,我请曾获金鸡奖最佳剪辑提名的珠影老剪辑师杨幸媛依删节本剪片子。她认为被删的487个镜头只有一个镜头应保留,其余被删的486个镜头都剪得好。我和杨老师奋战5天,将《大转折》上下集剪成一集,由原版1377个镜头20284英尺7格剪成891个镜头11296英尺,含片头片尾字幕也只有2小时零2分。
《大转折》浓缩版组接顺畅,精炼紧凑,故事、人物也完整,可看性大大加强,又不失大片的磅礴厚重,历史的来龙去脉也讲得一清二楚。
我们不露声色地请一位珠影老导演看《大转折》删节版,他竟看不出是被我们剪过的,大赞八一厂拍巨片有进步,能拍得这样简洁。
广东上映的20多个《大转折》拷贝都在珠影重新剪接后上映,果然大受影院和观众的欢迎,仅在广州市的票房收入就接近50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粤、京、沪的报纸刊登了《浓缩减一半,短了更好看》、《战争巨片也非长长益善》、《一个“长”字,苦煞人——由〈大转折〉“广东版”想到的》、《剪子动得好》等新闻,为我们擂鼓助威。
陕西、新疆以及长春市、大连市的发行公司都要了我们的《大转折》删节本删剪该片拷贝,上映后也很卖座。
这正是:一把剪刀稍动,两个效益大增。
脑筋的大转折,使《大转折》在市场上“大转折”,对电影创作部门震动极大,八一厂、广西厂立即将刚拍好的几部上下集巨片(如《大进军》系列的“解放大西北”、“席卷大西南”、“南线大追歼”和《长征》)都删剪成单集,效果也很好。从此,中国影坛再也见不到上下集的革命历史巨片。
《大转折》的导演韦廉老师改革更彻底,他后来执导的《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和《太行山上》,都是一集,长度都不足2小时。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和我的战友在这片热土上,曾为开拓中国文化市场披荆斩棘,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