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导演梁汉森、主演茅善玉
8月27日,沪剧电影《雷雨》在江浙沪200多家影院全面上映。影片根据戏剧大师曹禺代表作改编而成,由上海沪剧院、上海新文化影业联手打造,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陈瑜领衔主演,朱俭、王明达、洪豆豆、钱思剑、凌月刚、金世杰参演。影片随处可见的经典魅力,独特软糯的沪剧唱腔,精心搭建的演员班底,别具一格的镜头设计,时尚快速的剪辑节奏,吸引了大批老中青观众走进影院。
8月29日,沪剧电影《雷雨》在北京举办首场观摩会,再度收获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该片导演梁汉森,曾执导中国第一部3D立体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以及动画片《悟空大战二郎神》、《猴王出世》等,三部戏曲电视剧《谢瑶环》、《瘦马御史》、《南诏奉圣乐》都获得过飞天奖。近4年转战戏曲电影领域成绩不菲,先后担任了评剧电影《赵锦棠》出品人和制片人、沪剧电影《雷雨》导演以及30多部戏曲微电影导演。他透露,接下来还有《猪八戒招亲》等至少6部戏曲电影拍摄计划。
《中国电影报》:曹禺代表作《雷雨》多次改编成话剧、影视剧,这次是什么机缘,使得您执导了这部沪剧电影《雷雨》?
梁汉森:接到执导沪剧电影《雷雨》的邀请,勾起了我的上海情结。我曾外祖父孙佐臣,当年号称胡琴圣手,早年在北京曾与京剧鼻祖程长庚、谭鑫培入宫演奏,后来在上海长期与京剧大师谭鑫培、汪桂芬、陈德霖、余叔岩、孟小冬等合作。我祖父梁俊圃在上海多年,是30年代红极一时的花脸演员。我父亲梁次珊在上海曾与麒派大师周信芳多年合作,后来和俞振飞、张君秋、马连良拍摄了戏曲电影《打渔杀家》、《玉堂春》等。至于我个人,早年专攻京剧老生,今年6月还在上海举办了个人京剧演唱会,演唱了我特别喜爱的周信芳代表作《徐策跑城》、《斩经堂》和余派唱段等。
上海沪剧院是国内顶尖的戏曲院团,《雷雨》中饰演繁漪的茅善玉是国内顶尖的戏曲演员,再加上《雷雨》顶尖的戏剧魅力,这些都使得沪剧电影《雷雨》具备了出精品的基础。我希望合作拍摄沪剧电影《雷雨》不负众望,打造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中国电影报》: 您之前执导影视剧、动画电影,在业界有很好的口碑,近年为何把重心放在戏曲电影、戏曲微电影的拍摄和推广上?
梁汉森:之前我出品、执导的三部戏曲电视剧都获得了飞天奖,我希望再为中国的戏曲电影建设做出点贡献。我现在是专门推广戏曲电影的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董事长,是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中国戏曲微电影网总编辑,多重身份集于一身,我就是认定了一件事情,致力于将中国戏曲电影制作、发行、推广形成全方位产业链,让戏曲电影重回百姓生活。
近4年来,我们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了连续三届的戏曲电影论坛,将戏曲电影推向国际视野平台;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致力于放映戏曲电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学校加盟;连续三届的戏曲微电影颁奖盛典,促进了国内300多部戏曲微电影的创新制作和传播;中国戏曲微电影网栏目众多,日渐成为戏曲微电影的重要推广平台;我在上海举办的个人京剧演唱会,网上收听达到13万人之多……同样,我希望凭借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助力沪剧电影《雷雨》的传播再上一层楼。
《中国电影报》:您此次执导沪剧电影《雷雨》,跟之前的沪剧舞台戏《雷雨》相比,导演手法、理念有哪些不一样?
梁汉森:将家喻户晓的《雷雨》故事,以沪剧电影的方式再度演绎,我和主演茅善玉以及主创团队都经历了很多挑战。
戏曲电影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戏曲和电影完美结合在一起,做到虚实融合,所谓“虚”就是戏曲审美的虚拟化、程式化,所谓“实”就是电影真实性、生活化、蒙太奇的美学原则,做到既要尊重戏曲,又要考虑今天不同观众群,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拍摄出时代感、时尚感。我们确定了以实景拍摄作为沪剧电影《雷雨》的美学实现,一方面依托于舞台剧的唱念做表,一方面突出电影写实风格。眼下,很多投资方耗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拍摄一部戏曲电影,如果仅仅为了资料存档,那显然太奢侈了。我的目的是,让沪剧电影《雷雨》像故事片一样好看,呈现出戏曲与电影融合的特质,让所有观众包括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类型片。
在撰写电影分镜头剧本和拍摄中,我充分考虑了戏曲和电影的美学融合处理手法,将五幕戏改成了100多个场景,前期录音时就确定削减7个主要角色的7段唱腔,让整部电影着力塑造繁漪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繁漪的视角设置镜头,来揭示周家两代人的爱恨纠葛。为了让年轻观众感受到时空交错的电影语言,突出视觉冲击力、叙事感染力,我多次调整分镜,使全片剪辑之后达到了1000多个镜头,大大加快了故事的叙述节奏。更大的改变是原来舞台剧中很多幕后戏,我都搬到观众面前来了。比如,原来舞台戏中繁漪喝下药后,痛苦地跑下台去只需三四秒钟。拍摄电影时,我设计了繁漪跑出客厅、周朴园父子冲到第二客厅、繁漪跑过二楼台阶、穿过走道、把门重重关上掩面而泣等镜头。这些处理,虽然给拍摄带来了很大工作量,但却在戏曲电影如何结合“戏曲性+故事片性”方面,探索了全新的、适应时代欣赏要求的创意表达模式。
去年,我在观看金鸡百花奖送审的26部戏曲电影时,就有很多感慨。眼下各地拍摄戏曲电影热情高涨,这是一件传承传统文化的好事。应该说,戏曲电影不缺好演员,缺的是真正懂行的导演。懂得如何将戏曲艺术和电影手段虚实完美结合,这是一部戏曲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新时期拍摄戏曲电影,如何协调戏曲艺术规律与电影表现方法的虚实融合,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的统筹兼顾,虚与实关系的顶层设计,宏观格局与微观细节的战略思考,主角与配角的个性化镜头处理,唱腔和音乐如何适配电影的节奏需要,以上诸多方面,我希望因沪剧电影《雷雨》的守正创新,提供业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推动更多的戏曲电影再塑辉煌。
(文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