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林莉丽)“饿了想个饱,富了想个好,政府办电影,人人都夸好……”这是上世纪90年代,山东老乡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彼时的农村电影梦想可以概括为“三过渡”:从包场到售票、从站着到坐着、从8.75毫米、16毫米的小电影到35毫米的大电影。
“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为农民放了43年电影、今年66岁的河南农村电影人郭建华总能敏锐地感应到农村观众当下的观影需求。从拉板车到开汽车,郭建华见证了中国农村电影与腾飞的中国电影产业一道,从工程建设逐步升级为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肯定了2018年电影公共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年公益放映场次达868.6万场,观影人次达6.02亿,其中农村专题放映达20多万场,公益放映质量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大片新片更快地进入了农村放映。
作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电影在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农村电影放映从16毫米流动放映起步,历经70年的发展探索,如今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在内容、技术、服务等方面全面升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详见第4-5版)
手机扫一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