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4版)
◎ 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
提出“2131”目标 农村电影进入实施工程建设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以16毫米胶片为主,银幕小、单声道、放映质量不高,历史形成的省、地、市、县四级发行方式,时效差、成本高、收费难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针对农村电影这样的市场现状,广电总局、文化部等五部委于1998年提出实施跨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农村电影“2131”目标。
1998年10月13日,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会议提出“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在全国基本消灭农村放映空白点,实现农民一月一村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即“2131”。彼时的市场现状是,全国70%的县级电影公司处于亏损状态,29%的乡镇没有放映队,26%的村是空白村,平均每个县一年仅购11.5个拷贝。积极推动县级电影公司的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经营机制探索成为实现“2131”目标的两个改革重点。
国家财政投入是这一时期农村电影发展的亮点之一。为扶持中西部22省区的632个国家级低收入县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2001-2005年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投入2.38亿元,新建16毫米电影放映队8000支,资助了16毫米胶片放映机、发电机、流动放映车、放映大篷等放映设备,资助电影拷贝2.9万个,并为各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更新了译制设备。
2004年《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出台,确立了数字电影在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我国数字化电影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纲要》极大地激励了我国 0.8K流动数字放映技术的自主创新,用数字放映代替农村16毫米胶片放映的可行性得到认可。
2005年,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试验取得重要突破。电影主管部门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启动数字化放映和农村院线制改革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当时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和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即: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
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前者提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者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2006年年初,农村电影“2131工程”正式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扩大到浙江、陕西、河南、江西、广东、湖南、吉林、宁夏八省区等16个市,初步形成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农村电影发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新世纪农村电影纳入体系建设
2007年,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和《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为标志,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广电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在陕西延安联合召开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村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提出了“五个纳入”的工作要求。发改委和财政部大力支持,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10多亿元,地方财政按照东中西部进行自筹或配套,用于购买设备和场次补贴。对农村电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农村电影开始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7月,财政部、广电总局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财教〔2018〕135号),国家财政根据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按照不低于100元每场的标准,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给予场次补贴。同年,中央财政投入的场次补贴3.3亿下发到位,发改委资助2亿元的数字设备已完成生产、集成下发;2010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经费的通知》(财教〔2010〕293号),统一将公益场次补贴调整为200元每场。农村电影发展所需要的财政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截至2010 年底,农村电影放映基本上实现数字化,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先后出台支持电影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其中包括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免征增值税。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农村电影工作者,保障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普及开展,促进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方针的落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经营活跃、运营顺畅、管理规范、农民满意”目标的实现。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5]527号),将农村电影放映由设立专项资金账户改为纳入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整体资金账户,也就是把看电影与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地方戏、文化设施、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包为一个资金科目,并赋予市、县财政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一般项目补助资金”的自主权。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电影放映,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
针对校园提出由政府出资由教育和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并采取措施支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看等具体措施。
针对少数民族语译制与放映提出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的规定。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探索农村电影放映长效机制。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并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新要求。
国内首部城市、农村同步上映的影片《越来越好之村晚》
选在2013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登陆全国城市、农村市场
◎ 农村电影放映发展现状
历经70年的探索努力,今天的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已经形成了由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中影新农村发行公司、中影新农村放映公司和全国各地院线、放映站组成的农村电影市场运营主体架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覆盖范围和内涵也不断丰富完善。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建有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节目库中的影片提供流动放映(0.8K)、业务的信息、制作、授权、分发、管理等技术服务,以卫星、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网上选片、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网上授权等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模式,可为政府部门、版权方、院线、放映单位提供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数据和全方位运行服务支持。同时,通过电影数字中心自主研发的影片解码卡信息回传系统,以及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监管服务平台无线定位(GPS/GPRS)监控子平台,可实现对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业务的技术监管,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流动数字放映的监管能力。
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致力于服务农村电影的上下游。其中,发行公司主要面对上游各电影版权方,承担全国农村数字公益版权影片的集中采购、发行工作,购买影片的版权保证平台有足够新、足够多类别的影片,满足平台规模化放映对片源的需求。放映公司则主要面对下游各农村院线放映单位,负责规范放映市场,推动全国农村院线联合集约经营。
为了实现全国农村流动放映的落地,全国各地还组建了以市(地)为龙头,各县(市)参股,并可吸纳社会资本参股,以乡、村放映点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院线公司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政府对农村地区公益放映场次活动的补贴政策,对国有、集体、民营、个体一视同仁。只要是完成国家规定的公益放映场次,都可以享受国家补贴。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国农村电影市场已建立数字电影院线331条,数字电影版权方超300家,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19个,实际运营的放映队40000余个,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上有近4000部可供订购影片,其中城市票房过亿影片160余部。
近年来电影公共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覆盖农村逐步向工厂、社区、 学校扩大,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工地、市 民休闲广场也开展了放映活动,甚至覆盖到军营、寺庙、养老院等更多场所。 中影集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放映、送影片下乡、赠送放映场次等活动,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专题放映、“美丽家乡·科普环 保公益电影万里行”系列活动、向青少 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展映、建党95 周年主题放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 题放映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题放映活动作为引导、调控农村电影放映的有效手段,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农村电影放映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018年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功组织开展了“争做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元旦春节农村电影展映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展映周”活动,带动全国5万个放映队深入基层,专题放映达20多万场,实现电影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让广大农村群众同步享受到了电影文化魅力。
在流动放映的基础上,各地普遍 尝试利用村镇的文化中心站、党员学习 室、宗庙祠堂等现有条件开展固定放 映。有些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行固 定放映点建设,有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加 大了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力度,有的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建设固定放映场所。改善 农村放映观影条件,真正使群众受惠。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农村电影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正由快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丰富片源、精准投放、实现标准化放映之余,在少数民族语译制和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展映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少数民族语译制方面,2019 上半年全国 10 个省区 11 个译制中心,共计译制完成影片 405 部,其 中故事片 227 部、科教片 178 部。2019 上半年,中影译制中心共计鉴定译制影片 476 部次,其中故事片 290 部次、科教片 186 部次,各地译制中心译制影片一次性合格率为 83.5%,故事片 约 74.1%、科教片约 95.5%。2019 上半年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电影放映场次 14万3611 场。
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也是“少数民族语公益电影数字化译制”项目开展十周年。做好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和发行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且重要意义。 十年间,少数民族语数字化译制在国家电影局的指导与支持下稳步前行。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经过了单声道向立体声转化、实现高速网络传 输、民族语专区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公开化、5.1 声道试点 等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呈现稳定制作、发行的态势。
根据《国家电影局关于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国影发〔2019〕1号),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精选了《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十八洞村》、《红海行动》等21部优秀国产影片供广大农村、社区、校园院线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中放映。自通知发布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电影主管部门及各农村院线组织动员部署,形成上下联动的主题电影放映氛围。众多推荐影片成为院线订购首选,自7月活动开展至今累计订购超20万场,深受农村观众欢迎。
作为农村观众口中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农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电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在“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总体方针引领下,农村电影顺利完成了“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农村电影工作的内涵从工程建设扩展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投入方式从专项资助转到购买公益服务,建立财政保障新机制;运营体制从单一的国有发行公司转到股份制的、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公司新体制新主体;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管理手段从粗放型转到信息化管理新手段。
◎ 70年农村电影大事记:
南京放映培训班
1950年6月11日,文化部电影局在南京举办放映人员训练班,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及部队、工会派出1800余人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三个月。该训练班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村培养放映员,以发展农村及部队的放映队伍。训练完毕以捷克出产的16毫米放映机和由苏联代为制作的16毫米拷贝装备600个放映队,从此开始形成面向全国农村、工矿的电影放映。
1949- 1952年 农村放映单位从无到有,达到696个,改变了旧中国只有大中城市有电影院的状况,让电影放映队进入农村,开始建立城乡放映网。农村观众1952年达到1.8亿人次。
三明会议
1987年12月3日,中影公司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全国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经验交流会。与会者相互交流了开发农村电影市场,逐步实现三个过渡,扩大与繁荣农村电影市场的经验,研讨了如何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与农村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彻底结束中国亿万农民站在田野里看小电影的历史。
财政投入
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为扶持中西部 22 省区的 632 个国家级低收入县,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据统计,2001至2005 年间共投入 2.38 亿元,新建 16 毫米电影放映队8000 支,资助了 16 毫米胶片放映机、发电机、流动放映车、放映大篷等放映设备,资助电影拷贝 2.9 万个,并为各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更新了译制设备。
数字化试点
2005年6月28日,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东蓬林村4000多村民聚在村民文化俱乐部。20时12分,张艺谋执导的商业大片《英雄》出现在大银幕上,数字电影清晰的画面与逼真的声效让观众们耳目一新。数字电影从此走上了农村流动放映的广阔天地。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广电总局农村电影“2131工程”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同年3 月,“2131 工程”更名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目标实现
1998年提出实施跨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农村电影“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当时的市场现状是,农村电影放映以16毫米胶片为主,银幕小,单声道,放映质量不高,原有形成的‘省、地、市、县’四级发行方式,时效差、成本高、收费难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引导和农村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数字院线由2006年的27条增至2010年的240条,五年增幅超过800%;数字播放服务器由2006年的2407套增至2010年的44812套,五年增幅达1762%;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由2006年的15个增至2010年的149个,五年增幅为893%;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五年累计总场次为1700多万场,由2006年的20万2802场增至2010年的847万3319场,五年增幅高达4078%。全国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共放映服务目标基本完成,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不到或看电影难的问题。
2010年每场200元
结合各地工作实际,财政部出台《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经费的通知》(财教〔2010〕293号),统一将公益场次补贴调整为200元每场。
一元变七元
2011年2月15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再次发布《关于调整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费用的通知》(〔2011〕影字87号),规定单场农村公益影片订购费中,支付版权费7元。至此,版权方的在农村公益影片订购平台的单场收益从1元提升到7元,极大地拉动了版权方进入农村公益订购平台的热情。这一政策的实施,既提高了基层放映员的收入,也调动了版权方参与农村放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平稳运行。
场次过亿
截至2019年6月,农村数字电影订购突破1亿场。从零到亿历时15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累计总场次1亿场,观影超200亿人次, 6.2亿农民享受到了农村电影发展这一文化成果。自开展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以来,共有超6000部影片被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