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电影,共同价值的电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电影,它们都是好电影的选项,但是“红色电影”有它本身的定义和内涵。红色在这里是符号色,象征我们从小教育的一段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进程。这段进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核心内容,以革命者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为红线,以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胜利的标志。
这样取材、选角度、塑造故事和人物的电影,就是红色电影。“红色”的符号意义既是象征的,也作为图腾,具有强烈的认知意义。认知,这就是我们对于红色电影的首要要求。
但是仅仅认知红色电影的价值内涵是不够的,因为电影必须有电影的规律,譬如电影一般是讲求类型的。我们可以将“红色电影”当作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而电影的类型还分“战争片”、“爱情片”、“谍战片”、“大片”、“历史片”、“传记片”等等。诸如《百团大战》是战争片,《刑场上的婚礼》是传记片加爱情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谍战片,《建国大业》是大片,而《南昌起义》是历史片,等等。
类型片作为归类而言是第二义的,题材分类则是第一义的。在分析电影创作的层次上,还可以作出更多分类,但是离开了题材的认知,其他的分类都会失去意义。这就是“红色电影”的概念和起点的意义所在,就是“红色”作为符号的价值所在。
图腾又是什么意思?图腾是象征,符号也是象征,两者不同在于图腾带给象征一种仪式感。而仪式感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不带来任何现实的改变,但它主宰人的精神而后是人的行为,是信仰的寄托,具有精神世界的无限价值。符号是一种认知,图腾是认知的基石。那些以图腾的象征意义为基石的认知与仅仅以符号的象征意义来作的认知,具有着精神层面的深刻不同。
譬如五星红旗上的颜色辨识已经是符号的认知,五颗星的辨识也是符号意义的认知,而一面五星红旗的辨识就成了图腾的认知,即五星红旗是国家血脉的定义与内涵所在,是全体人民意志凝聚的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今天我们拍摄红色电影,拍的便是这个有着反抗一切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以及打倒一切官僚资本主义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革命与建设的历史。
它可以鸿篇巨制,也可以以小见大、塑造小人物。而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取舍,它的立场和态度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红色电影的魂在于它的图腾价值,它创造的那一份历史的仪式感是影片须臾不容缺失的背景色。红色电影是否庄重地成形,是否站上图腾与符号的高度,是否真正成为电影品类当中能让人们辨识和认知的作品,从而跟随它的理念、信仰它的传统、投入它的情怀的根本,便在于它有否那份红色的魂。
诚然,艺术从来不会让创作者去理念大于形象地图解作品,而具有红色之魂的此电影和没有红色之魂的彼电影,区别如何发现呢?在于其中故事与人物信念的刻画。我们相信以目前已经创造出《暗算》和《古田军号》如此影视剧的当下中国电影电视界而言,精彩故事和感人角度不难挖掘,导演编剧功力也不用质疑,制片公司的诚意是“杠杠的”。但是,很多或者说太多主创人员对于中国红色道路的革命性质是缺少深刻认识的。所谓缺少对于红色革命的深刻认识便是没有在故事内容和人物精神世界当中挖掘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于革命斗争道路的基本认知。
中国红色革命是在国民革命没有达到反帝反封建目的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而且是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终极目的的革命。这个认知不是空谈,而是上个世纪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状况带给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和觉悟的工人农民的。这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分野和回答中国何去何从的未来抉择。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在国际资本主义环绕霸凌之下,只有一个阶级从中获取巨大利益,这就是官僚资本主义阶级和依附其中的充当国际资本买办的汉奸集团。中国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集团与国际资本通过金融和军事手段相互勾结,将中国产业阶级直至农村生产力盘剥到极致,造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破产和城市乡村的破败,中国成为列强与中国官僚权贵的无限榨取的市场。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中国绝大多数人民一边的宣言,是中国社会分化和革命蜂起的第一次“选边站”,在那个是非黑白混淆颠倒的历史岁月,这是意味着血与火、生与死的道路选择。这便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深切原因。
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陵园内布满了共产党先烈的墓道以及绝命诗词,更有纪念堂内书写的“龙华自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动人诗篇。红色电影的魂就在这里。历史为何叫做“历史”,“历”的汉语含义是“历历在目”的“历”,即一段段、一页页、一天天的记录,便是历史。历的意思是“逐一个地”记录。这是关于历史的很清晰的要求。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理解是西方的差异就在于此。西方认为历史是长河,是过去,是遥远。中国人的历史观是逐一段、逐一段的记忆,是周期性翻来覆去的认知,是今天的清晰不易的回顾。所以什么是共产党的革命,即什么是“红色电影”,我们需要清晰不易地翻来覆去地逐一段、逐一段地回顾、认知。
这和文艺创作,和电影的类型片创作有什么矛盾的呢?它们的关系是思想与艺术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对关系,矛盾就会变成灵感和技巧。在坚定地选择和写好我党我军斗争历程的认知上,可以创作出很好的艺术作品来,而非在此只是一味宣扬主题而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律。创作从来都是艺术的挑战,否则要艺术家何用?甚至我们都不能强使创作者们非得达到何等的认识高度,相反,作品当中的人性刻画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明白,人性刻画同样能够区别出不同的阶级选择的风格。
电视剧《海棠依旧》中毛泽东力主必须迎请远在上海的宋庆龄先生出席北京的开国大典,其历史意义自不必说,但是宋庆龄在大是大非没有疑义的情况下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置她的小弟弟宋子安的财产非常在意。电视剧没有放过这个细节,把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宋庆龄的亲情处理在细节当中捕捉、表现得非常恰到好处。
而人跟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是没有前提的天下为公还是个人家族私产的有所保留,细节当中看大义,也看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和资产阶级的革命者有着不同的境界。尽管在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走过了很多弯路乃至犯下很多错误,但是,建基于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历史选择基础上的政党和仍旧是资产阶级阶段的民主共和思想在各自底色上确实存在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
《海棠依旧》的编导在这里悄悄抓住了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区别,底色差异的区别。在历史的大幕之下,阶级之间的斗争和不同阶级政治人物的思想本质,始终还是主流。红色电影正是直面这样的人生和历史过程,才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