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版)
◎ 从“借船出海、借力使力”走向“联合造船、扬帆远航”
2002年开始,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那年初,“单片”摄制许可制度全面放开,许多文化影视类民营公司得以独立拍片;同年,院线制改革全面施行,带来了影院的改造和新建,并促使制片发行放映利益重新进行分配并趋于合理;2003 年,CEPA 电影协议签署……诸多因素激发了海外电影人进入内地合拍的热情,中国电影经过初步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
由新画面影业、银都机构、香港精英娱乐等联合出品的《英雄》,在国内上映一年多后,于2004年暑期档末期在北美主流市场上映,创造了连续两周票房冠军的成绩,取得5700万美元的票房,并创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总票房11亿元人民币的奇迹。
2003年开始,电影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进一步放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的准入门槛,也刺激了电影企业投身合拍片的积极性。
产业化最初的十年,“合拍”已成为国产大片的主要拍摄模式。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数据显示,2002年-2012年,合拍片的数量共计428部,涉及19个国家和三个地区,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数量为293部,占比68.5%,大陆与台湾合拍片50部,占比11.7%,中美合拍37部,占比8.6%。
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云水谣》、《梅兰芳》、《辛亥革命》、《集结号》、《八月一日》、《冲出亚马逊》、《太行山上》、《叶问》、《十月围城》、《风声》、《暖春》、《隐形的翅膀》等,到《功夫》、《天下无贼》、《无极》、《霍元甲》、《夜宴》、《投名状》、《长江7号》、《功夫之王》、《赤壁》、《非诚勿扰》、《龙门飞甲》、《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国产商业影片,都采取了合拍形式。2002年-2012年隔年国产片票房前十名,合拍片基本上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2008年、2009年前十位甚至都为合拍片。
《英雄》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外合拍已经从场地、劳务等外围、辅助性的浅层次合拍,开始走向建立资本、制作、人才、技术、营销、市场相融合的深度合拍。尤其是内地香港的合拍,在CEPA签署的助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的合作,也从“借船出海、借力使力”逐渐走向了掌握话语权的“联合造船、扬帆远航”。
例如2010年,中美合拍的《功夫梦》创造了23.63亿人民币的海外票房,影片发行到了59个国家。再比如《赤壁》上下两部投资8500万美元,共有16家境内外资本注入,形成了国有、民营、港资、台资、美日韩外资共同打造的超级大片。《建国大业》的出品方更是达到40余家。这些影片在投拍时已经按其投资结构分割了版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拍模式也增强了外方的积极性,中国电影的国际可见度亦大幅度提升。
细数这一阶段北美票房排名靠前的中国导演执导的国产片,《英雄》、《霍元甲》、《功夫》、《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菊豆》等,全部都为合拍片。《赤壁》在日本票房连续五周夺冠,《非诚勿扰2》登陆北美23条院线,全美单银幕票房达到1.3万美元,《唐山大地震》签下七国版权,IMAX版本登陆北美地区。这些成绩,足以见得合拍片在“走出去”中发挥的主力作用。
一些国产主流影片和小成本的国产影片,也在国际电影市场拓展出新市场。2003年,小成本的情感题材影片《暖春》售出日本、香港等地版权。2006 年,《三峡好人》在多伦多电影节借机推动海外销售,短短3 天已有全球25 个国家签订了贾樟柯两部新片的发行合同;在AFM 市场期间,海推公司与法国一家公司达成了影片《又见梅兰芳》和《雪花那个飘》法语地区全权的购买协议,《太行山上》、《紫日》等多部影片实现在巴西发行。又如2008 年,河南影视集团“少林功夫”系列影片与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签署了合同;八一电影制片厂与泰国公司签订了《八月一日》、《我的左手》的销售合同。2009 年,《机器侠》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期间,将北美、马来西亚版权卖出;《花木兰》将英国、中东、东欧、印尼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成功售出。2011年,国产3D 动画《兔侠传奇》将海外版权卖到6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产动画电影走出去的里程碑作品。
在2001年《“走出去工程”实施细则》、2009年《国产影片出口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扶持下,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最初十年的“走出去”,已从过去参加电影节展的单一模式,逐渐开始向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进发;从各自为战向整合资源、规模销售转变,逐步拓宽国际市场。
◎ 不断开拓对外合作交流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012年-2016年五年间,中国电影的合拍呈现出合作国别多、影片品质高、题材类型广等正向发展的趋势。根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提供的数据,2012年-2016年,我国与12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制作和生产了264部合拍影片,其中不乏内地香港合拍的高工业规格电影《捉妖记》,大陆台湾合拍的商业类型片《痞子英雄》,中韩合拍的奇幻电影《重返20岁》,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中法合拍的口碑之作《狼图腾》、《夜莺》,中英合拍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等。金砖五国导演联合拍摄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开创了崭新的合作交流模式。
其中,内地与香港的合拍仍占比很高,多年的磨合,内地香港合拍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双方在叙事手法、产业形态等更加深广层面的发展。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的类型化创作,在市场上屡试不爽,《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都是代表作;《西游伏妖篇》、《扫毒》、《风暴》、《百星酒店》、《春娇救志明》、《拆弹·专家》、《澳门风云》系列、《反贪风暴》系列、《寒战》系列等影片沿袭了港式电影的传统味道。此外还有现实题材的《亲爱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神话改编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捉妖记》等等。
两地合拍的发展影响了内地电影类型多样化的发展,内地的历史、文化开拓了香港电影人眼界,为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创作角度和更大的市场。而香港导演也给主旋律作品注入了快节奏的手法和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内地观众的观影需求。
自中美两国2012年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来,不仅引进片的数量、片方分账比例有所增加,中美两国电影人的交流也日益密切,经过几年的时间,中美合拍片已结出硕果。《长城》、《功夫熊猫3》、《卧虎藏龙2》、《绝地逃亡》、《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等影片都是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代表,相比产业化初期的中美合拍片,这些作品在制作规模、主创阵容、票房产出、映后口碑等各个维度,都实现了“升级”与“超越”。
此外,中英合拍的《美人鱼》、《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法合拍的《狼图腾》、《山河故人》,中韩合拍的《重返20岁》、《我是证人》、《赏金猎人》,中印合拍的《大唐玄奘》都获得了不错的反馈。应该说,合拍片不论是数量,还是合作国别都有增无减,中外电影人通力合作,持续不断地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观影选择。
为了让这些优秀影片能够与全世界的观众见面,2016年,中国电影启动了全球发行平台——“中国电影 普天同映”,尝试让中国电影以新的路径、新的模式走向欧美、走向亚洲各国、走向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流院线、商业影院和重要时段,能够努力保持中国的优秀作品、中国的商业大片,同步或者准同步在海外电影市场上映。
例如2016年春节档期间,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33个国家的120座城市可以看到国产新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陆垚知马俐》、《盗墓笔记》、《28岁未成年》、《拆弹·专家》、《悟空传》、《战狼2》等影片也通过“中国电影 普天同映”实现了国际同期上映和海外规模发行。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8.25亿,是2012年的3.6倍。
好作品的推出离不开人才的积累。从2013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美国电影协会联合发起了“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活动,每年选派5位最具潜力的青年导演,赴好莱坞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宁浩、陈思诚、郭帆、路阳、张一白、薛晓路、乌尔善、徐峥、韩延、大鹏、管虎、田晓鹏等如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电影人先后奔赴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培训。应该说,“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构建了“走出去”的国际平台,让中国导演更切实地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一流技术与理念。而从好莱坞归来后,他们对于电影的剧作、拍摄、流程、后期乃至发行、放映,都有了重新的解读。
在各种外交机制、人文机制合作框架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不断开拓和国外形成合作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中国电影文化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再到自主驰骋、扬帆远航,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亮点,成绩令人欣慰。(下转第5版)
◎ 新中国70年中国电影对外合作交流大事记
▶ 1950年,凌子风执导的《中华女儿》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
▶ 1950年,“人民民主国家电影周”在北京举办,电影周介绍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民主的国、波兰、朝鲜、越南等国的电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外国电影的盛会。
▶ 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巴黎明星电影院公映,这是在巴黎公映的第一部新中国影片。该片曾作为日内瓦会议招待影片。周恩来总理称电影是“铁盒子里的大使”。
▶ 1958年,北影厂与法国加朗斯艺术片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儿童片《风筝》制作完成,这是新中国与国外首部合作摄制的故事片。
▶ 1962年-1983年,万籁鸣、唐澄执导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面世后,斩获多个国内外奖项,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等。
▶ 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正式成立。政府赋予合拍公司管理与摄制合拍影片的双重职能,以便其更好地发挥为中国电影合拍事业服务的作用。
▶ 1982年,北影厂与日本东光德间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拍摄了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影片由中国导演段吉顺和日本导演佐藤纯弥联合指导,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主演。1986年两国还合拍了《敦煌》。
▶ 1983年,岑范执导的文学改编电影《阿Q正传》是上影厂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之作,它成为了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国产电影。
▶ 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大阅兵》获评委奖。
▶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 1988年,中美合拍片《末代皇帝》“横扫”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个奖项。
▶ 1989年,吴子牛执导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晚钟》获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 1990年,谢飞执导的城市现实题材影片《本命年》获得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 1991年,黄健中执导的现实题材电影《过年》夺得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特别奖,女主角赵丽蓉获得最佳女演员。
▶ 1991年,张艺谋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还提名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1992年,张艺谋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菊豆》提名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国产影片首次与奥斯卡奖项产生交集。
▶ 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农村题材电影《秋菊打官司》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1993年谢飞执导的《香魂女》与李安导演执导的《喜宴》共同夺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A类电影节上极为罕见的“双黄蛋”,更难得的是两部获奖片均为华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