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过程中,何冀平跟记者复述了爷爷、奶奶口中1949年的北平:解放军睡大街、吃冻馒头,老百姓自发地送来热水……“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何冀平创作这个故事最大的情感共鸣。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新中国成立的故事。这段故事,历史走了八个月,电影从剧本到上映历时九个月。
接到创作邀约后,编剧何冀平用两周完成了大纲,又用一个月完成剧本初稿。导演黄建新曾表示,这是“一部用命拼出来的电影,完全超出了电影工业和电影制作的一般规律”。
不行你们赶紧换人,没时间了!
何冀平是业界有名的“金牌”编剧,以“不拖稿”、“能救火”见长,更是为数不多的全能型作者,在话剧、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戏曲领域都不乏代表作。此前的采访中,她曾表示,“不挑题材类型,更看重合作伙伴。”
这次的《决胜时刻》,让“不挑活”的何冀平也犹豫了。
2018年11月,何冀平接到北京人艺老院长张和平的电话后第一时间飞到了北京。当天晚上就开创作会,“让我写一个关于双清别墅的故事。”这是何冀平第一次创作关于开国领袖的主旋律电影。
“我有些犹豫,因为涉及到领袖人物,之前没有类似的创作经验。”简单交流之后,何冀平给出了一个慎重且负责任的答复,“我用最快的速度看一些资料、出一稿千字大纲,如果不行你们赶快换人,没时间了!”
之后的两周,何冀平集中观摩了《建国大业》、《换了人间》等一批影像资料。大纲出来延续了何冀平一贯精于人物的创作风格,设计三个虚构的小人物,从领袖和小人物两个维度入手,再现1949“决胜时刻”。
“我想写一个人性化的毛泽东,从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互动中写出人物的新鲜感。”何冀平说,“准备大纲的两周时间主要看了一些影视资料,看的目的是不重复,重复就意味着没有观众会进电影院!”
这稿大纲迅速点燃了整个创作班底,一个不重复、有新鲜感的电影开始酝酿。2018年12月,何冀平交出第一稿剧本,并全程跟组拍摄。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与《开国大典》、《建国大业》不同,《决胜时刻》的故事从1949年3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进北平讲起。电影中,何冀平借国民党和谈代表的口眼一语道破北平和南京的差异:“这里人人笑容挂脸、容光焕发,跟愁云惨淡的南京相比,真是两个世界啊……”
何冀平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1949年的北平,“北平不是根据地,老百姓对解放军的了解不多,想迎接又害怕,但解放军很快用行动扭转了老百姓的疑虑。天很冷,解放军吃干硬的冻馒头,三请三不入,绝不进百姓家,很快就赢得了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何冀平创作这个故事最大的情感共鸣。
写戏写人,写人的气息
《新龙门客栈》也好,《新白娘子传奇》也好,何冀平的故事用笔都在人物。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做到人物一出场就有戏。
“故事都大同小异,悲剧、喜剧……人物非常要紧,京剧能够传承几百年,故事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看?看的就是人物。”何冀平写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见见本人,哪怕不说话、远远地看一眼,或者只是坐在旁边感受他的气息。
“一举一动都能给我生动的感受”,何冀平说,“这次不同,全靠看资料,但我对人物的把握和追求没有变!”
何冀平看了三大摞书,家里都是书、书旁边是笔,看一句想一句,边看书边联想。
“书是一种提示,但不能照着书写,要创作、加工、改造,不然不就成了纪录片了?”何冀平说。
她笔下的毛泽东幽默、智慧,会陪女儿捉麻雀,教身边的工作人员谈恋爱,能从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中看到朝代兴亡的道理,也能用一句“为了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瞬间说服谈判代表张治中。
从史料中找出有戏味
创作《明月几时有》何冀平看了三米高的资料,创作《决胜时刻》何冀平也有三大摞书。一些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的精准出彩,让演了上百次领袖的“老戏骨们”也拍案叫绝。
“时间很紧张,要看、也不能看太多。”何冀平说,“看真实的资料,要从中找出戏来,找出有戏味的东西,比如张治中和周恩来是多年的老朋友,张治中去过延安,我要挑最能表现这种人物关系、又适合大银幕表演的史实进行艺术的虚构。”
“赤壁一战乾坤转”出自《群英会》
“毛主席喜欢京剧,我也喜欢京剧。”何冀平说,于是电影中顺理成章地设计了毛主席去戏院看《霸王别姬》的情节。何冀平还向剧组推荐了梅派青衣胡文阁出演片中的梅兰芳。渡江战役中那句点题的“赤壁一战乾坤转 东风送我第一船”也出自京剧《群英会》。
“那天我正好在看11频道播放的《群英会》,听到这句我眼前一亮,马上联想到渡江战役,就放进去了。”何冀平说,“解放军渡江时的风向是西北风,船顶不上去,忽然间风向就变了、鼓起风帆第一条船得以靠岸……”
电影中蒋介石有一句台词,“只要风向不变、共产党就过不了江!”何冀平用这样的设计写蒋介石的挣扎、不死心。
“人同此心,不到最后一刻总觉得还有希望,蒋介石是这样、李宗仁也是这样。”何冀平说。
好戏是成就,编剧和导演互相成就
《决胜时刻》有一场戏,五大常委在一起,任弼时拉起了小提琴,情到深处闪回长征等历史片段。这个让无数观众泪目的情节,源于何冀平和黄建新的“1+1>2”。
彼时电影需要一段表现五大常委关系的戏,黄建新跟何冀平要故事。
何冀平从任弼时重病、喜欢小提琴的细节入手,设计了任弼时用小提琴跟其余四位常委告别的情节。黄建新在这个情节设计的基础上,闪回了长征等革命征程,人物、人物当下的命运、人物过往的经历和历史大背景以电影独有的方式集中爆发,瞬间达到情感高潮。
“当时需要一场表现五大常委关系的戏,于是创作了任弼时重病告别,这里没有处理得太伤感,但是很感人。”何冀平说,“导演和编剧是互补的,我很感谢黄建新导演在文学基础上的锦上添花,好戏是编剧和导演互相成就。”
第一遍看台词,第二遍看潜台词
共产党为什么胜利,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兴亡背后的道理,是《决胜时刻》的戏眼。何冀平把戏埋得很深,乍一看不觉得,回头看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咂摸。第一遍看台词、第二遍看潜台词。
电影中,李宗仁的戏份不多,视察江阴防线一路只问了三个问题:问戴戎光的出身、问孩子兵的占比、问英国军舰。三问写出了国民党必然失败,共产党必将胜利的道理。
李宗仁视察江防,偏偏江阴要塞少将司令戴戎光迟到。李宗仁用矛盾的心情质问了一句“你是黄埔的?”戴戎光尴尬不答。
“戏到这里,需要一句简短而有力量的台词,戴戎光对李宗仁的怠慢点破了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何冀平说。
小人物让结局不一样
何冀平看重故事的结尾,有时候故事写好了,迟迟不肯结尾,比如《天下第一楼》。《决胜时刻》是一个沿着历史轨迹行走的故事,和谈、渡江、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没有悬念的结尾如何写出新意?
何冀平的方法是加入小人物的新鲜视角,开国大典顺利举行,陈有富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孟予完成了重要的播音,这些年轻人带观众用他们的眼睛看开国大典,看历史,看多少人、多少付出和心血才赢得这一天的辉煌……
“包括田二桥的牺牲,每个人物的结局都不一样,他们一起构成了这个故事的新意。”何冀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