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不由得联想到近日在电视荧幕中跟《哪吒》影事火爆程度不相上下的电视剧《小欢喜》。
《小欢喜》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题材和形式差别很大,但是他们的成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抓住了当下观众共同关注的教育和成长话题。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质疑,被动或主动地接受外界人的眼光和评价。对于孩子,如何才算成功,是达成父母的期盼,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还是反抗世俗,找到真正的自己?从这一点讲,电影中的哪吒和《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季杨杨一样,都要面对社会和世俗对自己的不解甚至否定,他们都渴望父母和社会对自己的理解,都希望活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就如方一凡对妈妈的倾诉:我不是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而哪吒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和挫折:我不是妖怪,我不想搞破坏,我只是想跟好朋友一起踢毽子。所幸的是,最终哪吒和方一凡们都与父母和社会达成了和解。社会和父母都允许有学习不好、表达方式不温柔的孩子存在,因为他们虽然特点各异,但是都有善良的内心,和追逐灵魂自由的渴望。而对于父母而言,怎么育儿才算正确?是像龙王和宋倩一样给孩子的压力不断加码,赋予其神圣的使命,还是像方圆和李靖夫人一样给孩子的开心快乐创造足够的空间?这一点,社会仿佛还没有达成共识。不过,这并不影响《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飘红和《小欢喜》的持续升温。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抓住“摆脱成见”、“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对当下年轻观众甚至全年龄段人群内心焦虑和渴望一击即中。
沃尔特·迪士尼曾说过:“要吸引世界各地年龄不一的观众,对童话、传说及神话故事的处理本质上要简单。无论善和恶,都必须具有可信的人性。必须保持所有人类常有的道德理想。” 《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讲了一个大家都懂的、“不需要解释”的道理,因为够简单,够普世,也足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8月31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正式超越《流浪地球》,跃居今年年度票房冠军,成为产业化以来国产电影票房亚军。这一成绩足以让中国动画人扬眉吐气。从2015年以来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再到今天观影人次超过1.3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人正是靠着一种“不认命”的心气儿和为国产动漫崛起争一口气的决心,不断努力和探索,直至今日,国产动画电影初步摆脱了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低龄化”的成见,开启了工业化、类型化的制作方式与传统文化内核相互融合的新征程。
动画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光线影业为代表的电影企业对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借鉴与创新密不可分。2015年开始,十月文化与彩条屋深度合作,推出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三大系列”,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之路上不断探索。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和形象方面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传承性与类型化的自觉。从内容来看,两部影片都取材于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和形象,但同时都有创新性改编,两者的主人公状态都经历了失意、自我否定到逐渐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两部影片的主人公虽然都源于传统的神话形象,但都有各自的创新和突破,其共同之处是并未延续过往作品中对其法力无边和“神性”的表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神话人物的“人性”。《西游记》中能够轻松降妖、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变成了失去法力的大圣,《哪吒闹海》中拯救苍生的小英雄变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破坏王”,他们虽然是神,但更有人性的一面,有对友情和亲情的渴望,有期待别人认可的忐忑,这样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更真实,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两部影片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也基本符合类型化的规律,小冲突不断升温,大冲突制造高潮,最终的大团圆结局是合家欢电影的必胜法宝。
从造型上来讲,也不难看出当下动画电影对美国和日本两大动画巨头的学习与借鉴。《大鱼海棠》作为近几年成绩比较突出的二维动画,借鉴了宫崎骏动画作品的一些经验,例如男女主人公俊朗和清纯的外形,灵婆和撑船人造型的创意等等,但这并不妨碍影片的中国特色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表达。《大鱼海棠》根据原有神话故事人物和现实生活的中国元素进行创作,设计出嫘祖、灵婆、喇嘛鸟等精致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形象,开启了“中国风”动画的先河,虽然影片故事逻辑和情节的冗长遭到诟病,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是一次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探索。同样,在观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时,也不难发现美国动画电影的踪影。不论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江流儿以及他救下的童女,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幼年哪吒和小女孩的形象,与皮克斯、梦工厂等影片可爱的形象有些类似,青铜吉祥物、海夜叉的形象设计与塑造也明显借鉴了美国动画造型的经验。这种经验的借鉴并非抄袭或者拷贝,而是对成功经验的吸收和创新,是在了解观众喜好和心理之后的再创造,“萌萌的”江流儿有着唐僧念咒的法力,青铜器守卫从造型上就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尹鸿教授所说:“吸收、融合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也不必忽略其他国家动画的影响,我们不必一定不同,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特点,进而融入世界舞台”。
从影片的制作上来讲,很多观众都对影片的造型技艺和特效制作表示肯定,认为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接近了国际水平,特别是烟熏妆哪吒造型让人印象深刻,唯美如画的江山社稷图让人心旷神怡,得到了观众视觉和心理的双重认可。但是对于制作者来说却有着各种无奈和妥协。导演饺子在回顾创作历程时多次提到,因为工期和预算的限制,影片留下了很多遗憾,有些设计因为特效难度和预算有限忍痛放弃。饺子导演提到国内外电影制作水平的差距时指出,国外的导演向特效公司提出需求后会很快得到几个版本的方案供挑选,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却因为预算的限制等原因,只能找一些小公司做特效,而且需要在无数的沟通中提升。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做宣传时一个动画师跳槽都躲不过做申公豹角色的花絮总被提起。这也的确反映了当前国产动画制作领域的尴尬现状,中国动画电影离成熟的工业化发展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着人才缺乏、工业流程不完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火爆大银幕之后,动画电影成为业内外资本更为关注的电影类型之一,为了促进动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不断采取财政补贴、培养动画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电影企业和创作者也在为动画产业发展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然而,当前的动画产业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量动画电影为了保证盈利,将制作成本压缩在政府补贴之下,这已经成为动画电影领域的“潜规则”。因为工业化和标准化上面的缺位,导致动画电影质量和水准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的动画产业较国际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已经有一些动画企业和动画人在扎实地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有业内人士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最终完成,几乎汇集了整个动画领域的资源和人才。可以说,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启蒙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了这个行业水平线的同时,带来了对工业化水平的拷问”。中国动画电影的真正崛起,不仅需要传统文化精神的提炼和滋养,更基础的是,需要更加标准化的、可持续化的工业流程产品,这是基础和前提,笔者最近参观了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毕加索绘画艺术展,也有一些体会,毕加索因为其独特的立体主义和抽象画风而成名,但他跟达芬奇等所有的著名画家一样,都是从最基础的具象造型能力和绘画技巧开始学起,在具备了成熟的绘画技能之后才开始有抽象的、个性化的绘画风格,这种规律似乎也适用于电影创作,正如饺子导演所言:“工业化的大众作品多了以后,自然会撑起优秀的艺术原创作品的发展。”
虽然,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在很多地方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片质量和市场反响,让我们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欣喜的是,一大批有使命感的动画人,与政府和企业一起,在为中国动画产业的真正崛起而努力,他们就像那个画着烟熏妆、愤世嫉俗的哪吒一样,通过自己的方式摆脱世界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成见,活出自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