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2日,“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民族国家记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与电影艺术杂志社共同主办,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何构建民族国家集体记忆、加深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向心力,并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主要议题包括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叙事方式、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电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历史观与英雄观、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世界战争电影的关系等。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民族国家记忆”展开了热烈讨论,既有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了历史梳理,也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美学取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电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历史观与英雄观,充分思考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与世界战争电影的关系。此外,本次研讨会还立足于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立场,通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系列议题的讨论,站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利益的制高点上,为今后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建言献策,为电影人提供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俞剑红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角度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不足之处。他表示,中国革命历史电影是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重要内容,创作更多的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毕文宇认为,在当下电影发展的新节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在塑造和传播国家的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是可以着力推进创作的领域。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以“革命历史电影与国家形象”为题,结合习总书记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和要求中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分析当下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创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电影人要深入了解历史,通过历史细节来呈现历史的整体,用心、用情、用功、用工匠精神精雕细刻中国革命历史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则在主题发言中谈到,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观众、审美、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革命历史电影也要针对这一变化要进行新的思考与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赵宁宇则主要对“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英雄观”这一命题进行深入剖析。他结合自身创作经验,简要梳理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创作过程中“英雄”的历史演变。他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英雄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用现代电影语言塑造英雄形象,形成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的英雄观。(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