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电影《桂香街》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电影局指导,常州市委宣传部立项,常州广播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近日,江苏省文联和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在江苏常州举行电影《桂香街》研讨会。
电影《桂香街》研讨会由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主持,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涛致辞。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汪政以及来自江苏省高校的影视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影片的主题立意、题材选取、表现手法、细节呈现、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层面给予了高度肯定。
影片《桂香街》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丽萍、句号领衔主演,著名青年导演石磊担纲编剧和导演,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基层干部、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从一名纺织女工到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的成长经历。
研讨会上,电影《桂香街》原著作者范小青介绍,社区干部本身待遇低、担子重、责任大,她们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她接触到的社区工作者们无怨无悔投入工作,激发起她饱满的创作欲望,希望能为这一群体代言。导演石磊表示,构思《桂香街》这部电影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以许巧珍为代表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爱情,第二是表现以年轻志愿者春天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激情,第三希望表现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意蕴,第四是书香盈巷的文化情怀。
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认为,《桂香街》体现出属于中国电影美学特有的中正平和。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桂香街》最宝贵的是恰恰是它的朴素之美,《桂香街》的整个电影创作是跨越性的,它给英模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带来新的表达方式,其中的意义远远大于一部电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则以“桂香街”为切入点,阐释了电影通过两代人的角色设置,实现了对话空间、对话通道。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汪政评价:电影《桂香街》是中国好人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化中真善美的传承,这种文化涵养为社会提供了亲和力、粘合剂。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分析:《桂香街》体现了当代基层干部深切的人文情怀,它看似波澜不惊,但却从日常中刻画了共产党的好干部形象。影片紧扣“信仰与信念”内核,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部弘扬时代楷模精神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桂香街》7月22日在江苏地区上映以来,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售出票房已突破1000万元。在江苏首映式上,可容纳650人的影院座无虚席,比嘉宾和主创们来得更早的是500多位和电影主人公原型许巧珍联系最紧密、情感最为深厚的常州市钟楼区干部群众。100分钟的观影过程中,全场没有一位观众离开影院,很多人被主人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感动得不时流下热泪,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观看影片时不仅感动落泪,还亲自撰写题为《许巧珍,一个飘香的名字》的观后感。
据悉,《桂香街》将在9月20日全国上映,与全国观众见面。
许巧珍,一个飘香的名字
——影片《桂香街》观感
■文/汪泉
《桂香街》上映了,我迫切地想看。我想看影片主人公许巧珍的感人事迹,想看影片是如何进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
我到常州工作后经常听到许巧珍这个名字,听人讲到她的“七+”社区工作法,听人讲到现在常州很普及的“道德讲堂”是她的“发明”,听人讲到她去世时许多社区居民自发地为她送行。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怎么能在去世数年后还为人们念念不忘?我既好奇又感佩。
于是,我专门去她生前所在的钟楼区南大街吊桥路社区考察,参观她的生平事迹。面对所见所闻,我深深地感动了。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许巧珍不正是这样的人吗!她是在纺纱女工、“小巷总理”这样极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她创造了全国纺纱纪录、被评为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她从纺纱厂退休后为社区工作21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创立了“七+工作法”和“道德讲堂”,深受社区居民依赖和爱戴。她用毕生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当时想,要是能把许巧珍事迹搬上银幕,那是多么有意义啊!
当然,我知道,要把许巧珍事迹搬上银幕并不容易,因为她的岗位太平凡了,她的事迹也并不轰轰烈烈,很难进行艺术表现。所以,《桂香街》上映,我迫切地想看。看着看着,我感动得流泪了,和身边许多观众一样流泪了。我感叹,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水平如此高超,使平凡小事得以精彩艺术展现;女主角吕丽萍选得好,其内外气质、公众形象和对角色的把握,都与现实人物高度契合;男演员句号演得好,他风趣幽默的天赋使严肃主题增添了许多活泼的色彩;女演员牟珈乐是常州人,她主动要求参演,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深厚的家乡情怀,也成为影片的亮点之一。还有,影片镜头把江南文化韵味、水乡特色、古运河风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大饱眼福、不禁心驰神往。
《桂香街》啊《桂香街》,您的主人公就像您的名字一样飘香。
(本文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天真冷,心真热!”
《桂香街》编剧导演石磊回忆创作过程
■文/王慧艳
导演石磊记得,制片方找到他的时候,离2019年春节还有一个星期。彼时,他正在安徽拍摄央视纪录片《笔尖上的中国》,冒着大雪赶往常州途中,石磊拿到了《桂香街》最初的剧本。在车上看了前半部分剧本,他感觉并没有燃起创作欲望。
直到静下心走进许巧珍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听到了许巧珍的真实经历和事迹,这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真实地浮现在了石磊眼前。躺在许巧珍休息的木椅上体验她的生活时,石磊冻得瑟瑟发抖,他在徐州长大,但在北京生活多年,早已习惯有暖气的生活。他想着:“这里的天真冷,可这里人的心真热。”
回程中,石磊决定自己完成剧本。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两天后,一个2万字的故事梗概就成型了,电影制片人沈爱华看过后大喜过望,她说这版剧本里真实的许巧珍让自己“闭着眼就能想象那些镜头”。
因为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桂香街》的拍摄和制作时间已经不多,制片方要求过了正月十五就开机,留给石磊的准备时间非常紧张。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电影人,他深知,一部影片容量有限,必须紧扣住“信仰与信念”这个内核。为此,石磊又多次来到常州,重点采访与许巧珍朝夕相处的同事、居民和家属,找准她的人生底座。
期间,他几乎每两天就拿出一稿2-3万字的剧本,这样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多稿,最后影片呈现出的许巧珍,没有放大,没有拔高,但观众分明看到一位朴实无华而又追求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观看电影《桂香街》,常州的观众们很容易就沉浸在诗意江南的意境中,可为了营造烟雨水乡的效果,石磊花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开机前的选景时间只有两天,石磊带着团队在常州、无锡、昆山等地辗转,白天看不完,“晚上打着手电筒看”。
开机后,问题又来了——晴天太多。“别的剧组讨厌下雨,我是看到蓝天白云就发愁。”石磊说,为了表现烟雨蒙蒙的江南,他不得不选择一早一晚的时间拍摄户外戏,以达到最自然的效果。而太阳一出来,剧组马上就转到了室内拍摄。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三月坚持了近一个月,有一天,石磊在转场的车上看到呼啸而过的高铁,竟感觉莫名的心酸,“很久没看到这样鲜活的场景了,24小时封闭在剧组,连太阳都陌生了起来。”石磊坦言,尽管对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来说,工作到凌晨是常事,但像《桂香街》剧组这样,每天平均凌晨两三点收工,早上七点又开工,连续坚持30多天的,真不多见。并且导演是一个剧组的核心,他必须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这让本来就不显年轻的石磊冒出了不少白发。
工作人员调侃他“一天干三天的活,三天睡一天的觉”,他自己也感觉拍电影以来从没这么苦过。但是“靠什么支撑?除了对电影的热爱,就是许巧珍老人崇高精神的感染。”石磊说,全剧组都在默默付出。
拍摄中,有一场雨戏。雨水是从河里抽出来制造的,为了等雨水,很多演员在现场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才开拍。“拍得很晚很晚,好多演员都湿漉漉的,但没人抱怨。”
而他与饰演老年许巧珍的著名演员吕丽萍在创作中碰撞出的火花则为电影增添了更多色彩。有一场戏,许巧珍已经查出身患癌症,那些曾受她帮助的人通过视频为她送上祝福。起初,石磊的设定是,视频中的人含泪说着祝福,许巧珍戴着氧气面罩泪流满面却说不出话。开拍前,他与吕丽萍反复商量,最后决定用许巧珍镇定的回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式开拍,整个摄影棚鸦雀无声,当吕丽萍平静地说出“戚姑娘,我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而电影上映时,这个场景也赚足观众的眼泪。
如今,电影《桂香街》已于7月22日全面公映,并获得观众齐齐点赞。再次回到常州,石磊欣慰之余更感亲切,他已将自己当作“半个常州人”,“喜欢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常州,更喜欢名人辈出的常州”。而关于将自己与常州联系在一起的许巧珍老人,石磊也有一句话——“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链接:研讨会摘要
陈涛(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肩负文艺创作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常州在精品影视剧创作生产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秋之白华》、《青果巷》等12部电影、电视剧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七十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在今年这个特殊时刻推出了电影《桂香街》,各方不辞辛苦,通力合作,打磨出这样一部以信仰与信念为内核,弘扬时代楷模精神的主旋律电影,践行了文艺创作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讴歌生活。我们衷心希望常州的文艺工作者,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战,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具有常州文化标识的文艺作品,“种好幸福树,建好民心城”,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范小青(《桂香街》原著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2015年春节后,我知道了许巧珍这个人,了解到她在85岁高龄还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一生的感人事迹深刻印在我的内心,让我回想起30多年前刚刚当上作家的时候,也曾在苏州居委会社区工作过。那次体验生活的经历,让我了解到社区工作承担了无数政府的延伸工作,社区的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社区干部本身待遇低、担子重、责任大,她们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接触到的社区工作者们无怨无悔投入工作,让我由衷敬佩,他们的故事也深深打动我的内心,激发起我饱满的创作欲望。我希望能为这一群体代言,将他们感人的形象呈现给读者。许巧珍和无数基层社区干部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价值和信仰的缺失,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有这样优秀共产党员的存在。如何树立起人物的可信性、让读者信服,是我创作遇到的新挑战。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想只有在人物的塑造上多下功夫,写出人物丰富性、多面性、合理性,才能让人物鲜活地立起来,走进读者心里。
电影《桂香街》的成功,也正是由于编、导、演从人物出发,让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小事得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让观众流下感动的热泪,看到了理想和信仰的光芒。
《桂香街》的创作让我们更深刻、更真实地感受到,一切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石磊(《桂香街》导演、编剧):
纯美爱情 青春激情 江南水乡 文化情怀
我在前期构思《桂香街》这部电影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去表现:第一,是希望表现以许巧珍为代表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纯美爱情,第二,是希望表现以春天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激情,第三,是希望表现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第四,是希望表现书香盈巷的文化情怀。
虽然许巧珍书记的工作繁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我不想把她表现成高大全、定式化的人物,而是更希望贴近小说中营造的的环境和氛围。在演员选择上,邀请吕丽萍出演老年许巧珍非常符合人物的形体和气质,她曾在上影厂工作过八年,在方言台词方面也更能融入角色。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继承“中正平和”的美学风格
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就是“中正平和”,正如电影《桂香街》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学追求,这也正是中国电影美学应该追求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实际上,中国电影史上不乏“中正平和”之作,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电影,打动我们的是情怀,是中正平和的美学叙事。
电影托物言志、喻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不动声色地将一位意境高远的社区书记许巧珍的形象和她的思想追求表现了出来。《桂香街》的出现,为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一股浓郁桂香的精神文明之气,它有力地净化了当下的中国电影鉴赏环境和文艺鉴赏环境。
李京盛(中广联合会副会长):
英模题材的动人之作
作为观众,我看了电影《桂香街》之后的思考有两点:一方面是从思想观念上,电影本身让我们获得了什么?另一方面是这部电影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相比有什么突破,为整个影视创作提供了什么借鉴价值。
首先,我看过电影《桂香街》之后第一个感触就是,它是一部可以感动人的作品。影片没有刻意拔高人物的精神境界,甚至没有追求花哨的表现手法,但我却被许巧珍这个人物的事迹深深触动。
电影里截取了许巧珍的两个语言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许巧珍年轻时当了劳模,来到北京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这个经历给了许巧珍很大鼓励,让她下决心一辈子就做纺织工人该做的事。另一个故事是许巧珍当了书记后,为了两百多个党员的嘱托,坚守岗位。在这两段故事中,她没有豪言壮语,影片创作者也没有给人物增加多大的光环,但在平凡朴素中彰显了她对党的高度忠诚,和远高于普通百姓的思想觉悟。
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兼具艺术智慧和审美表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最近看到几十部英模题材作品。在这些电影当中,比较起来我觉得《桂香街》是别具一格,又有艺术智慧和较高审美表达的作品。
我们现在的英模题材创作,有精神高度,也有思想内涵,但是过度追求概念化,导致表达空洞化、缺乏艺术价值,难以感动观众。电影《桂香街》的成功,主要还在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电影以“桂香街”为切入点,一方面摆脱了真实人物对创作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作品表达。在人物塑造方面,创作者非常注重动机的合理性和人性化表达,让电影更容易将表达核心传递给观众。
此外,电影叙事巧妙。通过“儿子”和“春天”这两个人物的设置,让观众更容易拉近与许巧珍的距离,并且通过他人视角开拓了影片表达空间,让两代人建立起对话空间,这也是电影最核心的东西,即电影创作者要跟你的观众建立对话空间,形成对话通道。有一场戏是她在病床上与儿子的对话,她儿子对她不理解,而许巧珍一句说教的话都没有,用最日常的对话向观众传递她的精神和情怀,成功塑造了人物。电影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让观众跟随镜头,通过你建立起的美学,认同你的表达,接受你的价值观。
另外,电影散文化的结构和诗意化的风格给观众带来更多审美感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忘记这是一部英模片,更注重人性和人物、环境和地域的交融,更有代入感,这让电影表达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聚焦社区文化,讲好江南故事
首先,电影《桂香街》是中国好人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善、是美、是柔、是爱、是付出、是忍辱等综合品质的体现。生活中的好人为社会提供了亲和力、黏合剂,好人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真善美的传承。
第二,电影《桂香街》是社区文化的体现。现代社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社区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和生活管理的基础。《桂香街》的小说和电影中所有故事的构架、人物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中国的熟人社会和人情大国的基础之上,是社区文化的典型体现。
第三,《桂香街》是地方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表现。《桂香街》以外在的江南文化、内里的中国人情世故,建构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江南的人情世故。《桂香街》电影没有被原著小说束缚,是许巧珍真实故事的重新抒写,更是一个电影人以电影语言、从电影技术层面的独特创造。
罗舒泽(原江苏省广电局副局长):
接地气、有真情、重传承
电影《桂香街》是一部聚焦初心使命、贴近火热生活、饱含真情大爱、彰显时代精神、具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我认为,它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接地气、有真情、重传承。
首先,《桂香街》的创作基调是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影片以平民视角、平和表达见长,在江南水乡诗一样的背景下,小人物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表现得尤为生动、真切自然。影片对文物保护,拆迁、低保、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也都有关注,这也使影片平实中透露出平凡,平淡中蕴含着深刻。
电影的节奏把握和主演对角色的拿捏到位,没有因故事里的生活琐事而显得肤浅乏味。“我是党的女儿,要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党。” 这是许巧珍用一生践行的承诺,也是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的主线。影片始终紧扣初心使命、信仰与信念,注重在伟大时代中表现小人物、大情怀,小故事、大道理,小巷子、大时代。
第二,《桂香街》的创作很好地践行了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身入、心入、情入”的要求。真情是《桂香街》最闪亮的元素。爱国、爱党、爱民之情以及爱情、亲情、乡亲、友情贯穿,使影片充满温暖和张力。
第三,《桂香街》注重传承,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我们培育宣传先进典型的目的就是弘扬正气,引领风尚,传承光大。“春天”是这部作品结构线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也是传承先进、昭示未来的一个代表人物。影片对许巧珍的成长也有交代,在成为全国劳模后,两次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对她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许巧珍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春天是许巧珍事业的接力者,一脉相承,初心永恒。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使我们党的事业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按嘉宾发言顺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