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以人与导盲犬的真实故事为主题的小说《再见了,可鲁》在日本出版,8个月内13次刷新销售记录,可鲁被称为“21世纪最赚眼泪的小狗”;15年前,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上映,感动了1亿亚洲观众,并创下22亿日元的票房纪录;2019年9月20日,改编自小说《再见了,可鲁》的国产导盲犬题材电影《小Q》,因主演任达华意外受伤而将档期推迟两个月后,终于与观众见面。作为一部“自带IP”的改编电影,如何将角色、故事、情感本土化,如何在原著和原版电影之外呈现出新意,如何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还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可能是本片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市场表现看,《小Q》首日票房近2800万(含点映),并连续多日占据票房第一的成绩,最终票房1亿多元,刷新国产动物题材电影的最高市场纪录。应该说,《小Q》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世界之大,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好故事。自从1943年美国电影《灵犬莱西》上映并被称为“首次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搬上银幕”之作后,动物开始成为影视剧的主角。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与狗的故事更是受到导演垂青,成为最为热门的创作题材。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不乏宠物狗题材的影片,并曾取得不俗的票房,比如美国电影《一条狗的使命》,最终票房6.06亿,成为宠物狗题材中的票房冠军,其口碑甚至带动《一条狗的使命2》也获得了1.96亿的高票房,尽管部分观众认为有狗尾续貂之嫌。可见,一方面,此类题材有其忠实和稳定的观众群,这是票房的基础;另一方面,同为地球村的村民,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很多动物题材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和情感诉求是普世的,可以带给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体情感上的共鸣。
责任:为人生导航
说到狗,人类对它们的评价离不开:忠诚、友爱,在关于爱与忠诚的影片中,最经典的当然是1987年的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那个在地铁口痴等主人若干年直至最后死去的秋田犬八公,在2009年被好莱坞翻拍后,可以说它的痴痴等待感动了全球。
虽然《小Q》的宣传海报也把爱与忠诚作为影片主题与情感诉求点来表现,但《小Q》与《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条狗的使命》等最大的不同在于,上述电影中的主角都是宠物狗,在相互陪伴中成为家庭一员,并带来有关忠诚友爱的催泪故事。而小Q不仅最终成为主人公李宝庭的朋友、家人、傻闺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经历了严格的职业培训,有着自己的工作职责,并终其一生为人类工作的导盲犬。
导盲犬,就是盲人的眼睛,它全部的工作就是帮助盲人。片中主人公李宝庭是一个性格略带偏执的单身中年男人,曾经作为一位金牌糕点师在职场辉煌过,却因为眼疾逐渐失去了光明,一起失去的还有他对生活的信心。身边亲朋好友都容忍着他的坏脾气,尽力照顾他体谅他,却无法打开他封闭的心门。最终帮他走出人生困境的,是一只素昧平生的导盲犬小Q。
是责任让小Q与李宝庭相遇相识,并生活在了一起。对小Q来说,它对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别无选择,为李宝庭导盲是小Q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于是,小Q即使被扫地出门还是痴痴盯着楼上主人卧室的窗户不离不弃,即使被卸下导盲鞍并给予了“我没的选择,你可以”的自由却还是一步步继续跟着李宝庭,即使李宝庭去美国治病后回到了第一个小主人友爱的家,却还是跑到公园长椅边等待。作为一条导盲犬,小Q尽职尽责,不仅为李宝庭指引道路,甚至为他的人生导航。
就像爱是相互的一样,责任也是相互的,小Q承担了为李宝庭导盲的责任,而李宝庭必须承担照顾小Q的责任,正如他所说“铲屎铲尿这就是我的新生活,跟着我就是你的新生活”。能够承担责任意味着他逐渐打开了心门,小Q最终成为他的家人,新生活渐渐被爱与温暖包围。
狗的身份的不同,带来了比忠诚友爱更加丰富和厚重的主题,使得《小Q》更具备了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很多观众都站着看完了片末的纪实采访段落,其中被采访的视障人士对自己的导盲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你!导盲犬给视障人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我国1700万视障人群中,导盲犬却只有不足200只。而且,导盲犬在社会中的被接受度依然不高。当观影结束,有观众喊出“我愿意与导盲犬同行”的口号后,相信影片的主创一定会感到欣慰。
温情:与真实世界的距离
《小Q》着力展现的是一条导盲犬的一生,这一生有原生家庭与妈妈和姐妹的告别,有与寄养家庭亲人般的难舍难分,也有与配对成功的新主人李宝庭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片中的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女孩与两只小狗的桃园三结义,小Q偷偷将玩具棒球藏起来作为对主人的念想,终于等来主人后最后一次套上导盲鞍,已经老去的一人一狗慢慢走在夜色中香港繁华闹市的狭窄街头……尽管与小狗演对手戏使表演的难度系数增加,但任达华的表现可圈可点,这与他提前与小狗演员共同生活三周、提前两个月到盲人学校观察体验、每次拍戏都要戴上特制的隐形眼镜分不开,一个团队的创作态度是粗制滥造还是精耕细作,观众能够看得出来。
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会有观众被小Q的宠萌打动,因而影片被贴上了温情和治愈的标签。这是影片的优点,也是缺点。片中看不到香港高企房价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看不到盲人生存的艰难,所有的社会冲突、民生艰辛被角色的光鲜亮丽和满满的爱心淡化到无,唯一的对立面是狗肉节和狗贩子,现实生活被简单化,真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被弱化,一些情节过于温情甚至有些煽情。这使得人与动物的感情变得更纯粹、更有冲击力,却也使得一些段落显得更理想化,或者说更远离现实。
当然,另一方面,从生活的营营役役和一地鸡毛中抽离出来,在大银幕上简单美好一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再振作精神重返人生战场,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所谓治愈大致如此吧。
另一种生命的影像呈现
动物题材的电影通过展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另一种生命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命、自然和环境的全新视角,也带给我们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再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来自于故事的冲突,细节的展现,还来自于影片的影像表达。在《小Q》中,与主题相呼应的唯美画面表现了影片的审美取向。当李宝庭真正接纳小Q后,他牵着小Q在如茵绿草上奔跑,曾经阴云密布的脸上笑容灿烂,成为片中最美的画面。这一郊野公园在片中多次出现,李宝庭和小Q躺在草地上嬉戏,满天繁星下与小Q在河边露营,小Q生病后,同样已是老人的李宝庭背着他回到这里,最后一次让它与其它狗狗在草地上一起玩耍,画面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对动物这一另类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我们生存的大自然的尊重。在美中感受人生,感受传统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进而感受到影片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
当然,如果说这体现出了中国式动物题材电影创作的美学走向和影像风格,还为时过早。当下我国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较为成熟的动物题材创作主要是在法国、美国和日本。法国导演在拍摄动物题材纪录片方面匠心独运,雅克·贝汉的《微观世界》、《迁徙的鸟》等已经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动物主题的剧情片以美、日为主,大多以宠物为主角。美国的宠物电影如《101斑点狗》、《猫狗大战》等较为商业化,一个个或离奇或温情或幽默的故事,成为票房的保证。与之相比,以《导盲犬小Q》为代表的日本电影以其平实朴素的镜头语言、精良的制作和东方文化特有的细腻和含蓄,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影表达方式。
作为一种边缘题材,中国式的动物题材电影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多元化的生产,有了相当的创作积累、观众培养和成熟的市场,才能渐成一派,形成自己的动物题材电影风格。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