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以个人的视角记述新中国往事,只是从理论上解决了《我的我的祖国》散点叙事的合理性问题,事实上很多短片集如《十分钟年老花去》、《每个人一部电影》都具备这种合理性,究竟为什么《我和我的祖国》不似它们如散珠落盘,而更显浑然一体,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世界观是统一的,对应在《我和我的祖国》里应该是历史观,是经过统一调试、达成一致的,那就是群众史观,而这种群众史观在《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实现不仅是在故事层面,同时在视听呈现方面——视点、景别、构图、音乐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实现。
散点叙事
共襄盛举、各尽绵力的献礼片至《我和我的祖国》有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分兵作战,释放出更强的战斗力,每个单片的质量别说在短片集中,就是放诸每个导演的个人作品序列都属上佳发挥,散点叙事彻底解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各擅所长,亮点灿若繁星。
《前夜》将时间的迫近、空间的突破细致到刻度尺,《相遇》的长镜头颇有贝尔托鲁奇之风范,一镜风流,写尽个人与洪流、爱情与革命的关系,《北京你好》、《夺冠》一京一沪地气蒸腾,《护航》将新时代新一代的个性拿捏到位。
于我,最欣喜是《白昼流星》,它的故事最高难,实现了三重隐喻的对位,将白昼流星的传说与神舟十一号、田壮壮扮演的好党员、大救星,于叙事、视听呈现上都实现了三星连珠,其志趣高妙,意境玄远,如羚羊挂角,不着形迹。
陈凯歌继续勇敢的探索真实与虚幻无缝交接的那片神秘地带,在一镜之内或一个场景内无缝衔接真实与虚幻,两兄弟在黄土荒漠策马逐星,起跑的时候还是真实,奔跑中当他们与军车相伴时,已无缝衔接到了虚幻或者说心理层面,这种在一个镜头内或一个场景内真实与虚幻的无缝衔接常见于塔可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库斯图里卡,在中国导演中还较少见,将《无极》、《道士下山》、《妖猫传》、《白昼流星》散点连线,可见陈凯歌在虚幻与真实两极之间寻找那个真幻平衡点的艰难试错到渐入佳境。
于我,最遗憾是《回归》,既然时间是《回归》的主角,可以玩得更极致,回归前最后12秒与154年历史风云可以做一个更大胆的时间蒙太奇。任达华和惠英红有一个年轻时的镜头,其实也是为影片提供另一个时间坐标,但是影片处理的效果不甚理想。据说老马丁在新片《爱尔兰人》中也用了黑科技将德尼罗和帕西诺变嫩,观众的接受度也不高,看来如何运用这种新科技还需琢磨。
单片俱佳,在整体成片方面,《我和我的祖国》也下了工夫,除以70年历史时间线推进之外,《我和我的祖国》的单片取材也颇具匠心,选择的平凡一员都是大历史的亲历者、在场者,这种统一调试对于影片“看似点散其实神聚”至关重要。
群众史观
《前夜》、《回归》、《护航》、《相遇》选取旗杆设计者、原子弹元勋、升旗手、阅兵式飞行员等真实的临场视角,《夺冠》用电视直播解决了在场感,《北京你好》奥运开幕式上奥运场馆修建者的家属在场,通过对他的采访,已逝的奥运场馆修建者、北京普通“的哥”也在场了。而《白昼流星》少年抬着太空英雄被拍成照片永载史册,以写实写意的大胆融合,彻底贯彻了“大历史,我在场”的群众史观。这种群众史观,不仅让当代观众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找到了切入大历史的视角,也给予了明星在大历史叙述中一个较为合理的容身之所,显然让观众接受欧豪扮演的国旗杆设计者助手比接受他扮演的叶挺将军要容易得多。
每个篇章都有对普通人的礼赞瞬间,黄渤在旗杆上,王千源等人敬礼;宋佳在飞机里,男兵对她敬礼;张译站在一片红旗招展的海洋里;天台上的小毛头拥有一个高光的英雄定格,床单是他的披风,天线是他的旗帜,为了街坊为了祖国荣誉放弃了个人得失,他跟前辈小兵张嘎一样,(徐峥在演员选择与形象造型方面显然致敬了张嘎子)是新时代的少年英雄。
《我的我的祖国》中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作为真实的力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让观众真的体会到历史不是英雄决定的,而是千千万万民众民心所向、共同行为的结果。
这种群众史观在更为现代的题材比如《夺冠》、《护航》那里,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变形动作,变换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护航》的英文片名one for all一言点题。《护航》用一整个故事来诠释one for all的精神,宋佳扮演的王牌飞行员从小好胜,打遍天下无敌手,最后却为了战友为了集体为了国家甘于牺牲自己,在她眼中集体利益更高于个人实现。对于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观众来说,这是群众史观在新时代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的诠释和解读,当个人实现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取舍,确实值得引发新一代观众的思考。
高视点
群众史观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不仅在故事层面得到了落实,亦有有非常电影化的呈现——最值得一提的是视点,《我和我的祖国》一改宏大叙事中常见的仰视视点,赋予了剧中人也赋予了观众一个平视视点甚至更高的视点。
管虎的《前夜》开腔定调,奠定了全片的高视点,林治远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被赋予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视点,开国大典我们看过很多次,都是仰视的看,而这次我们跟随林治远的视点平视地看了开国大典,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视点变化。影片中还有一个从天安门广场旗杆上俯瞰的视点,这是林治远为了确保国旗升起万无一失爬上旗杆的视点,你还可以将它理解成五星红旗的主观视点,如果是后者,《前夜》的艺术品格愈显高远。
从这个高视点开篇,后续者都将自己篇章的视点统一调到高位,《相遇》中张译与任素汐身处公交车这一相对高位,《夺冠》中小毛头为了让街坊看女排夺冠直播而被固定在天台上,就一直拥有一个降都降不下来的高视点,《回归》中任达华扮演一个普通调表师傅,香港回归夜他虽不在现场,但他兢兢业业的本职工作也为香港顺利回归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当满城烟花绽放时,他站在天台之上,对这段正在发生的大历史拥有了一个近乎平视的视点。《白昼流星》将共产党人喻作能创造奇迹的救星,借位了神舟十一号的视点。《护航》中王牌飞行员翱翔长空,拥有一个超高的视点,与开篇旗杆上的高视点首尾相应。
对于片中人而言,高视点带来的英雄感源于他们对祖国的奉献与牺牲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仰与礼赞。对于观众而言,这种高视点与群众史观的结合,让观众不再是共和国历史这一宏大叙事的观看者,而变成亲历者、参与者、记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