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广大电影人为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创作了一批献礼影片,其中《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决胜时刻》、《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烈火英雄》七部影片作为重点献礼影片,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赢得了观众的好评。纵观这七部影片,一个共同的特色便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重温历史,
展现新中国成立前三个关键时期
在七部重点献礼影片中,《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决胜时刻》三部影片所反映的是建国前的革命历史。三部影片分别截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艺术而形象地诠释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正当性、必然性、合理性。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会上总结了红军诞生以来的建设经验,纠正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该决议确立了红军的建军原则,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真正讲思想建党是在古田会议上,是从古田会议开始的。因此,该决议亦不啻为我们党建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无疑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今年,适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九十周年,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点献礼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陈力导演的《古田军号》,撷取了古田会议前后的那段历史,用跨越九十年时空的艺术表达,以真诚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艺术手法,从一个红军小号手孙子的视角,讲述了1929年红四军到达闽西后鲜为人知的那段峥嵘岁月,真实鲜活地再现了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着年轻的军队,战胜各种矛盾和困难,确立“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在绝境中历经艰难曲折,开辟出革命成功之路的伟大历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秉承唯物史观进行艺术创作是《古田军号》的突出特点。
考察中共党史、人民解放军军史不难发现,自朱、毛率领红四军井冈山突围,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等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如何真实客观地表现那段历史、表现那段历史中党和军队年轻的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是《古田军号》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片的创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不回避领袖间矛盾冲突,将历史难点转化为艺术亮点,为影片增色不少,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视角和方法。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古田会议召开前的各种矛盾、争论,涉及我党我军的众多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朱德、支持朱德的陈毅、支持毛泽东的林彪,以及在其中激化矛盾的刘安恭,还有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周恩来等,并恰如其分、分寸得当地予以艺术表现,既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战斗友情,又有坚守信念、坚持原则、追求真理的性格体现,生动具体,真实感人。
《古田军号》充分采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没有回避九十年前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真实矛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年轻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信仰,为探索革命真理而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并在经过激烈的冲突后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紧密团结。在内忧外患、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年轻的革命领袖们以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坚持理想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探索方向,在人民和军队中寻找答案,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了真理的火花。
导演陈力表示:“在新时代如何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们一直在力求创新和突破,力求让宏大叙事与个性表达实现完美融合。”不可否认,《古田军号》做到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我国东北全境,民族存亡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加紧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围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围剿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附近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然而,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国际社会和国统区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知之甚少。
1936年6月至10月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不顾自身安危,踏上了去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路途。在革命根据地,斯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战士和普通民众,以“华尔街体”写作方式,局外人的视角写出了轰动世界的不朽名篇——《红星照耀中国》(中文又名《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纪实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展现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革命根据地,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把“红色中国”介绍给全世界,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将来“红星必将照耀中国”。
由于其对历史的真实、权威、客观记录,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精准预见,使该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斯诺以一名美国记者的名义向外界宣传真正的共产党、真正的红军的状况,传达共产党、红军的思想、主张和信仰,消除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不实之辞。同时,斯诺还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外国普通老百姓通过该书的讲述,才得以真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该书也使众多国内进步青年认识到中国希望之所在,怀揣梦想奔赴根据地。
由峨眉电影集团等联合拍摄出品,汤溪编剧兼制片人,王冀邢执导,王鹏凯、柯南·何裴等主演的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影片《红星照耀中国》所讲述的,便是斯诺冒险前往西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来龙去脉、亲历见闻,以及饱含激情撰写《红星照耀中国》的故事。影片《红星照耀中国》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口号,没有直白的宣传,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是民族解放、民族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希望和决定因素。
影片中,斯诺在国统区看到、观察到的一方面是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普通民众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精神困顿麻木;另一方面却是掌权者、统治者的贪污腐化、穷奢极欲。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景象与国统区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斯诺所到之处,每每被他遇到的红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震惊,令他这个西方记者怀疑是不是身处中国,因为这些人同他在中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中国人的印象:麻木、愚昧、怯懦等,完全不同。“他们自信,活泼,朝气,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富于行动力。这样的一批年轻战士、新人的造就,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这些新人,这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来自群众,来自贫苦的破产的工农家庭,他们是觉醒了的群众,人民军队的最初血液,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同样,这里的领导人也和国统区的统治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影片中,绵延起伏的陕北高原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宏伟壮观,金光闪闪的麦浪仿佛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斯诺看到那些出生入死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在帮助普通农民收割麦子,而其中不乏红军和共产党的领袖……所有这些,让斯诺看到了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本质特征,也看到了普通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共产党、对“红色”政权的爱戴,以及军民、党群水乳交融和谐相生的融洽关系,而这也正是中国人民希望之所在,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在这强烈的对比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时代的要求。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3月25日,党中央“进京赶考”,从西柏坡迁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位于北京城西香山公园南麓半山腰的双清别墅,原是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山庄”旧址,是乾隆御题的香山二十八景之一。此处环境幽雅,翠竹掩映,树木挺拔,建筑古朴。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双清别墅,在这里主导了国共和谈,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备了新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建立,使这里成为了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由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影片《决胜时刻》,真实而艺术地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银幕之上,将今天的观众带回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决胜时刻”。以细节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摹并举是影片《决胜时刻》的突出特点。渡江战役气势恢宏;主席与儿女舐犊情深;小李讷哭二桥哥哥离世让人心疼……影片既精准还原了荡气回肠的革命往事,又生动刻画了一代伟人的卓越风骨,还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熠熠生辉的年轻战士形象,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用智慧与鲜血战胜了中国的至暗时刻,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立体、真实、形象地呈现在银幕之上,有力地唤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聚焦当下,
平民英雄危难时刻显身手
《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两部影片均取材于真实事件。面对突发灾难,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美。
根据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领衔出品,陈国辉执导,黄晓明、杜江等主演的影片《烈火英雄》,以真实的油爆石化火灾为原型,讲述了沿海油罐、石化区发生火灾,消防队伍团结一致,誓死抵抗,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的故事。影片将镜头聚焦在消防队员身上,充分彰显出英勇无畏的消防队员们面对危险、危机,于危难时刻尽职尽责,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不畏牺牲的精神。影片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灾难进行了艺术化、戏剧化的处理。一比一搭建的五十个油罐和逼真的特效使人仿佛置身于火灾现场。热浪的炙烤、浓烟的窒息感、神出鬼没的火焰和那随时都会爆炸的油罐所烘托出的危机感,让观众感觉到命悬一线的心悸和紧张。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绝望中,同样是血肉之躯的消防员们选择了面向火场的冲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片中的中队长江立伟,破釜沉舟,视死如归,他代表了最无私最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由于有真实事件做依托,影片中大部分台词和情节,都来自于采访时消防队员亲口述说的素材。影片结尾映出了一段当时火灾现场的视频,一位消防队长在救火现场高喊:“中队长牺牲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消防战斗早晚会有牺牲!我们要继承中队长的遗志,把工作做好!”观众无不动容,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至拉萨的飞行途中,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碎裂脱落,从9800米下降到7200米并与地面失去联系,在零下40度且失去舱内压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率机组人员,让这架空客A319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机上所载119名乘客全部安全落地。随后,刘传健和机组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去年的这则新闻报道曾引发全球的关注。
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刘伟强执导,张涵予、袁泉等主演的《中国机长》即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影片最后,当飞机安全降落,张涵予饰演的刘长健机长仰望蓝天时浮现的那句话:“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道出了影片的主旨。影片中,无论是险情突发时机长和机务人员的专业应对、坚强意志,还是乘务员、乘务长既专业又将心比心对乘客的安抚,无不体现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专业素质,而这种专业素质既是对中华传统的继承,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影片所展现的不仅是机组人员、乘务组人员的故事,而是许多人的故事,除了飞机上的乘务人员外,影片也顺势带出了飞机之下的地勤人员、空管人员,甚至包括相关军事机构,可以说涉及到民航领域的方方面面。虽然在驾驶舱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时,大家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帮助,但正是通过对他们的侧写,让我们知道每一次航行都有来自地面的牵挂,以及空中交通体系的复杂性。
《攀登者》:
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精神的象征
影片《攀登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但因为未能留下影像资料而不被外界承认,时隔十五年后再次冲顶珠峰的故事。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方五洲、曲松林、杰布、李国梁、杨光等两代攀登者的形象,通过对两次登顶过程的影像化展现,象征性地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特质表现了出来。
从1960年的三人登顶到1975年的九人登顶,那种伟大的使命感和坚忍不拔精神的传承,其意义已然远远超越了登山运动本身。影片再现了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过程,既凸显出自然条件、客观因素的险峻,更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第一次登顶时,曲松林是摄影师,本应在峰顶留下影像,却因意外,方五洲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摄影机。自从下珠峰之后,曲松林的人生就活成了一个执念。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咬噬着曲松林的内心。放弃宝贵数据换来的生命,对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他终身自责,过度的执念,使得其性格扭曲。在李国梁牺牲后,他才理解了当年方五洲的选择。影片将他内心的激烈对抗、煎熬、挣扎,具体而微地展现在银幕之上,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并引发观众思考在生命和责任中该如何选择。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珠峰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女性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找到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留下的证据,“中国人最早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得到世界公认;首次以渤海为海拔零度确立珠峰高度;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活动……所有这些,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增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影片《攀登者》将这段传奇搬上银幕,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中国人必须牢记曾创造过的那些奇迹,因为在奇迹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闪耀,是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民族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驱动力,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有义务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我和我的祖国》:
记录大事件中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如果把其它六部国庆重点献礼影片比作“小说”的话,那么《我和我的祖国》则更像是“散文”。影片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七个铭刻于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大事件作为背景,把身处事件之中的普通人作为表现对象,突出了这些事件当事者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的生活和情感表达。虽然这七个故事拥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但均如片名“我和我的祖国”所示,表达了“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些故事共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主题。
影片由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经历的七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记忆:《前夜》中林治远为开国大典的升旗一直在焦急地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相遇》里的高远为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并因为保密原因面对所爱之人不能相认;《夺冠》中的小男孩冬冬为帮助邻居观看女排比赛而“飞檐走壁”;《回归》里的修表匠、官员、旗手为了那“一秒钟”而精益求精;《北京你好》中的出租车司机出于悲悯而将奥运会门票转让给汶川震后的孤儿;《白昼流星》里的兄弟俩目睹神州飞船的回归,精神深受震撼,在老人的感召下幡然悔悟;《护航》中的女飞行员为完成任务不计个人得失。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创造出新中国七十年的伟大奇迹,也正是新中国七十年的一个个伟大奇迹,鼓舞、激励着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顽强拼搏、积极进取。银幕上那一个个为了实现国家使命、民族荣耀、社会安定、祖国强盛等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形象,以及他们身上所闪烁出的崇高理想,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进而唤起观众崇高的信念,并被转化为一种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深深地植入观众的内心。
可以说,七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而创作的重点献礼影片,契合了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契合了人民的心声,契合了共和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绩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