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 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完全不一样。”在当代社会,文化可视为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文化产业即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中国,中国制造的电影已然是国家文化的重要构成,中国电影经历过生死存亡,经历过产业初创,经历着产业的繁荣,而今的中国电影当得起“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它有责任、亦有能力去参与国家文化的构建与输出大计。2017年-2019年是中国电影制造品牌自发形成的大年,《战狼》系列,《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系列,《无名之辈》、《流浪地球》、《哪吒》、《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等凭借着各种类型叙事踏踏实实地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构筑中国梦,它们在内容设计上密切贴合当今中国观众对人物、对情感的诉求,凭借以中国人传统戏剧审美为核心的叙事工艺逐一击败同一档期的好莱坞全球文化输出战略代表的大片,真正做到撼动国人情怀、深入国人内心。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600亿的大关,中国制造电影贡献了接近340亿,而在2019年中国影史票房总榜上,排名前十的电影有九部是中国制造,截至10月,2019年新进入榜的就有四部中国制造电影,排名第二的总票房49.7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7月26日上映),排名第三的总票房46.5亿的《流浪地球》(2019年2月5日上映),排名第九的总票房27.5亿的《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9月30日上映)和排名第十的总票房26.7亿的《中国机长》。市场数据足以说明在当代中国,国人对中国制造电影十分买账,经历过国片萧条时期,我们的观众而今对中国制造影片的文化认同感急速养成,文化自信逐渐地建立,言必称好莱坞的时代已然终结。
中国制造电影的缔结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文化输出,全年600亿的突出票房意味着并不是自家关起门来的盛大狂欢。中国电影制造迈过给予国人强大文化自信的步伐,应迅速面临“走出去”的文化输出的前瞻性探讨。在文化输出的研究领域,对中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效能的认识稍显滞后。不少学者们还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全球文化输出战略一统天下的旧格局之中,他们认为中国本土制造电影的高票房电影诚然不少,然而“以漫威、DC、迪士尼等为代表的好莱坞作品依然持续大满贯。从历史数据来看, 虽然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迅速, 但2013—2017年的5年间, 好莱坞电影在我国的总票房分别达到83亿元、126亿元、156亿元、206亿元、227亿元, 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此种观点较为先入为主。就以2018年为例,国产电影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市场占比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产生的票房虽然逐年递增,但却并不能说明它在中国的文化输出的成功。中国电影总票房前十名的榜单上仅存一部美国大片,而中国电影单年票房中中国制造的电影票房的市场占额仍在百分六十之上,并且逐年在提高百分比。中国制造电影文化输出的势能正在自发地形成。
中国制造电影的文化输出的核心策略在于正本清源。傅满洲和“黄祸”是中国文化输出在近代通俗文化圈子的起点,当时西方流行起来的“黄祸”文化实则是在主动文化输出缺失的态势下产生的被动的文化输出。傅满洲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所创作的一个虚构人物,他是秃头面目阴险的高瘦老头,绝世聪明,却厌恶当时美国人崇尚的科学,爱用各类“阴险”武器如毒蛇、蜘蛛一类的生化武器。傅满洲作为东方人(中国人为主)的形象在各类影视作品上出现。这是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比如绝世聪明却不做任何贡献,病殃殃没有男子气概等的源头,并且相对糟糕地影响深远。直到当代,中国人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印象并没有飞跃性的进步,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则增加了“功夫”、“中国菜”、“熊猫”等概念化的元素,相对日本动漫文化、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在国家文化意义上的输出战略,中国电影制造实在欠着世界一个拥有本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的又为世界文化所认同的当代中国人形象。
过去的十数年,业界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着国人看中国制造,国人懂中国制造,国人支持中国制造的前景而上下求索,在2019年,这个大时代已经来临。那么中国电影制造的战略核心不应再仅停留在对国人的文化建构上,而应转变到“走出去”的“输出”策略上。在这一点上,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强势占领中国总票房的那些新作品,在“输出”意识上的工艺却并不强。比如《流浪地球》,虽则刘慈欣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它所诉求的世界观、人类观和宇宙观,具有人类所普遍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技术上亦无缝对接好莱坞一流的科幻电影,但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本身最有特征的元素,其实是疏于表达的,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价值观,以及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种种复杂性和情感可能企及的深度在故事里并不是没有空间。只是,过去电影人太想为为赢得本国市场而努力,这已经成为制造工艺的惯性。但是,在10月档期的《中国机长》中,这种“输出”意识在自发地加强着。这部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深受国人喜欢,万米高空之上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中国机长和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最终所有乘客都安全落地,一同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影片构建相当份量的当代普通国人的生活日常情境与机上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境进行对比、映照,从剧作工艺上就较为突出了国人与中国航空人面对世界的“面孔”。可惜,最后仍然让“市场意识”占了上风,情节偏重于机上遇险的层层传奇叙事,留给中国机长内心与情感挖掘的空间就不足了,不免为中国机长可能拥有的真正硬核面孔的“输出”而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