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郑中砥)近日,随着李安新片《双子杀手》的上映,新一轮关于电影技术的讨论又重新进入观众视野。相较于3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只有5家支持120帧放映的影院,这一次,全国放映4K/3D/120帧《双子杀手》的影院近百家。
事实上,不仅是运用最新技术摄制的影片能够引发关于电影技术与特效的大规模讨论;每一个重要档期内“大制作”影片的视效也会被观众和业内人士拿来反复分析。
刚刚过去的国庆档,《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部影片在引发观众爱国热情的同时,更收获了一大批关于特效制作的好评。
观众用“虽然心里知道肯定是特效,但画面太逼真了,太震撼了”来评价《攀登者》雪山崩塌的段落。有观众在看完《中国机长》后留言称“欧豪被瞬间吸出机舱,我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对于《我和我的祖国》,不少观众好奇“1949年的天安门场景到底是不是特效制作?”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特效团队负责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揭秘国庆档献礼大片背后的技术细节。
(详见第3版)
手机扫一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