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影片的上映像《少年的你》这样富有戏剧性:紧急退出柏林电影节,作为暑期档大热门却在上映前三天撤档,提前三天紧急定档低调上映,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无法低调的反响——超高的票房与口碑,自带热度的流量明星电影首秀,“流量原罪”是否就此被破除,原著小说涉嫌抄袭或“融梗”的争议,校园欺凌的敏感题材,与当下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以及数起未成年人罪案之间形成的呼应等等,都使其成为了一个“刷屏”的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地青春片类型中,倘若综合评分、评分人数和整体影响力,本片在豆瓣上的排名仅次于早被“封神”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在“影向标”排名中,本片则已位列年度国产片第一名,这样的表现对于一部青春片来说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狗十三》、《老师·好》、《过春天》等片意味着内地青春片终于度过了“奶嘴期”,那么《少年的你》或许就是青春片的一次“成人礼”。
虽然青春片是本片最显著的标签,但它其实是在整体的文艺片风格之下,将青春片、推理片、伦理片、社会问题片等不同类型相杂糅的形态。这是个关于校园欺凌的故事:复读中心的优等生陈念(周冬雨饰)遭受魏莱等同学欺凌,不得已寻求偶然相识的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饰)的保护。在陈念失手致死魏莱之后,小北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保护陈念的承诺。校园欺凌(bully,译为“霸凌”或更准确)是本片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也应是其敏感的根本原因。
或出于同样的原因,本片在校园暴力的呈现上其实相当克制,坠楼少女的尸体、被肆意凌辱甚至脱衣的场面,都被省略或弱化了,它在感官刺激性和残酷性上甚至远低于社会新闻中那些校园欺凌视频。影片着力营造的是校园欺凌的整体环境与气氛: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保护者,精神、语言、肉体与社交等不同方式的暴力,以及校园欺凌得以持续的环境因素,即作为帮凶和土壤的普遍的冷漠,而且后者更让人触目惊心:学生们聚众围观坠楼同学,用手机拍摄传播议论却无人救助,次日地上血痕犹在,但大家却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即使是陈念,在小蝶最需要精神支持的时候也并未施以援手。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可能相互转换,影片展现的是欺凌现象的整体“生态”,试图引发对它深入反思。
难能可贵的是,片中没有“狗血”的桥段,没有刻意放大的群架和脏话,没有三角恋、怀孕与堕胎,由于回避了青春片常见的性意识与性场景,两人的关系与其说是恋人,不如说更像是伙伴或战友。这是部真正具有少年气的电影。两个少年在黑暗中相互慰藉,在泥潭中努力挣扎,却仍然保持了内心的纯净,“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最终陈念选择了直面现实,而小北也终于可以昂然抬起头。年轻警官郑易亦如是,不是随波逐流、苟且世故,而是坚守信念,去追寻内心的“正义”,他实际上是片中第三个成长的少年。影片展现了残酷、绝望、罪恶,却也展现了温暖、希望和救赎。正如《我不是药神》一样,在这些中国式的社会问题片中,没有《熔炉》、《素媛》般的彻骨寒冷与绝望,而是通过个体抗争的勇气和自我救赎,以及尾声中补充的正义承诺和美好愿景,来抚慰和补偿观众的心灵,进而使故事裂隙中的道德与价值断裂得以象征性地修复。
作为一名演员出身的“星二代”,导演曾国祥对电影创作的整体把控能力、艺术感觉和表现力可谓出人意料。在香港导演面临断档危机之际,他是继彭浩翔、许宏宇之后另一个能成功“北上”并站稳脚跟的青年导演。其身上呈现的诸多特征,会让人相信他就是陈可辛的嫡系传人,二者都偏爱并擅长文艺片风格,都有着对于女性心理的细腻观察与微妙呈现,对于人性与社会都有着较为强大的理性分析能力;都追求在社会写实与浪漫情怀、个人风格与受众趣味、理性克制与情感宣泄、反类型化与类型化、作者性与市场化之间的平衡;二者都潜心融入、适应积极和学习内地文化,其影片对内地生活呈现之准确、自然与贴切,完全想不到是出自香港导演之手。如果说《七月与安生》的成功还让人觉得可能存在偶然性,本片则已完全确立了曾国祥的电影风格,或许还包括在内地影坛的地位。
本片充分展现了电影改编是如何赋予一个文学作品全新的,甚至脱胎换骨的艺术魅力。片中手持摄影的不稳定性强化了纪实感和紧张感,日景阴郁,夜景昏黄,大雨迷离,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气氛。两人相依为命时镜头中少有地出现了些许阳光,小屋也带上了温馨色彩,而骑行的街市夜景则有意加入了背景虚焦闪烁的灯光,显得迷离而绚烂,那是绝望中的美好。影片还充分利用了重庆特殊的地理与建筑景观,强化追与逃时的垂直和纵向空间,漫长而近乎直的坡道阶梯,不仅凸显了独特的地域性,更成为叙事的关键,魏莱此前将陈念推下楼梯,而自己则宿命般死于同样的情境。垃圾箱、地下通道、废旧工厂宿舍、高架桥下的小屋等昏暗、狭窄、逼仄的空间是主人公生存困境的缩影,小北“绑架”陈念并被捕的废墟,掉满了顶棚和墙壁装饰材料,营造出颓败的空间意象。而本片在影像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对于特写镜头的极致运用。如此高比例、如此强烈的特写,无限放大了人物的眼神、肌肉甚至毛孔,以及少年内心的欣喜、恐惧、悲伤、绝望、仇恨、不屈和倔强,这样的镜头运用在中国电影中极为罕见,无疑展现了创新的勇气。较之《七月与安生》,甚至中日韩几个不同版本的《嫌疑人X的献身》及《白夜行》,本片在电影感和风格化方面都要鲜明和极致得多。
周冬雨与易烊千玺用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精湛表演,有力地撑起了人物和故事。经历《七月与安生》,周冬雨就此打通了表演的“任督二脉”,进入到一个收放自如的境界。陈念与其外向的性格迥异,而周冬雨最终压抑自我,演出了角色需要的恐惧、隐忍、坚强与倔强,大量的哭戏也能呈现出其细微的差异性,甚至用一个佝偻的背影,就贡献了令人震撼的表演。而易烊千玺则是本片最大的意外和惊喜,《长安十二时辰》中在一干“老戏骨”的对比下还显稚嫩的他,在本片中没有歇斯底里或刻意扮狠,而是展示了与人物气质极为吻合的少年感,压抑隐忍又执拗坚韧。两人在探视室相见的高潮戏,他用极力控制之下面部肌肉的细微扭曲和嘴角的抽搐,细腻而富感染力地表达出人物疑惑、疼惜、伤感、痛苦并最终释然的复杂情感。两人的形象在玻璃上叠化,象征着他们在片中的共生关系。隔窗相望,泪眼婆娑,没有一句台词,却说出了千言万语,这或许是今年国产片中最为动人的段落。能够与影后周冬雨飙戏而丝毫不落下风,易烊千玺的电影首秀堪称精彩,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社会对于所谓“流量明星”的刻板印象。
同为校园欺凌题材,将本片与去年的《悲伤逆流成河》参照也许更能发现其价值。后者虽试图表现严肃的主题,然而其故事、人物及表演却仍然带着郭敬明式的虚假矫情,以及浮华空洞的物质化、浅表化、装饰化美学,影片对校园欺凌题材的呈现方式及浅陋水准,根本无法将这一主题真正导向深入,也无法创造相应的社会影响力。主题的“政治正确”或有助于抢占道德高地,却并不能掩盖或否定其作品品质低劣的事实,由此看郭敬明在综艺节目上的自我辩护与反诘,不过是转换焦点的诡辩而已。反观本片恰是因其出色的艺术品质,以及由之创造的广泛社会影响力,才能使校园欺凌再次引发社会的深入关注。
《少年的你》面临着原作抄袭或“融梗”的争议。按贾斯廷·怀亚特的理论,每部“高概念”电影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故事创意,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的核心故事创意是,男人A精心设计为失手杀人的恋人(或暗恋对象)B顶罪,而《白夜行》则是少男少女幼时的共同犯罪,使二者余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由此观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其故事和人物细节虽另起炉灶并未抄袭,但无疑明显套用了《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的核心故事创意和人物关系。事实上原作者玖月晞或为避嫌还设计了更复杂的第三者,人并非B所杀,但其核心创意并未改变。电影对原作进行了诸多改编,删去了繁冗的枝节,更简洁也更有力,但同样延续了两部东野圭吾小说的核心设定。有意思的是,此前《夏洛特烦恼》直接套用好莱坞电影《魔鬼代言人》的核心创意,连关键场面细节几乎都一模一样,当时却并未引发关注,《乘风破浪》、《无双》直接借用《新难兄难弟》、《回到未来》、《非常嫌疑犯》的核心故事创意,也同样未招致广泛的指责。无论如何,虽然引发争议的是原著小说,但这可能将为衡量本片的整体价值带来消极影响,未来的影视改编也应在辨别原创性方面更加审慎。
有观众质疑本片只是提出了问题,却未能给出解决问题的药方,但电影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提出问题本身。校园欺凌是全球性痼疾,其治理是一个需要家庭-校园-社会、道德-法规-法律相配合的系统工程。即使不能像《我不是药神》那样直接推动某项政策的改进,事实上也并非每个陈念都能遇到自己的小北,但《少年的你》能引发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入关注,就能如一束光,为被欺凌者带来慰藉,令欺凌者产生反思,让旁观者少一分冷漠,社会就又往前迈了一步,这就是其值得肯定的社会价值。
从《少年的你》或许可以看到,内地青春片正在逐渐告别狗血、浅俗、标签化和程式性的青春美学,试图呈现更真实、更复杂的青春成长,正在从封闭单纯的自指性空间走向更加宏阔复杂的社会景观,从吟咏个体悲欢到触摸和影响社会现实。虽然对于《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经典青春片仍需仰望,但这些新现象或可证明,新世纪以来的内地青春片正在迎来自己的一次“成人礼”。
(作者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