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所有电影人的共识。
作为一名电影人,我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自觉行动落实,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贯彻落实到位。
作为电影人,对“文化自信”也深有感触。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中国电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只要坚持文化自信,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必然会做出中国调性的电影,力争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己之力。
在这几年的创作中,总会在影片主旨上反复问自己,一个怎样的电影算是一部有中国调性、“国潮”气质的电影。首先,我觉得应该有中国精神的内核,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尊重、和平的向往、环境的保护等,要重视影片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其次,在内容方面,要重视人文精神,强调创意创新,摆脱狭隘的题材、单一的思想和模式化的叙事、人物,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独特性,实现内容、题材、表达的突破;还有,在制作方面,要积极发挥工匠精神,能制作精良的大片,也有小成本的精心制作,并要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在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电影制作之路。
今后应当更加了解新时代背景下观众的精神诉求。制作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影片,展现爱国情怀、民族大义,体现勇敢、善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制作水平,走出了一条中国电影的创新之路。要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