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电影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摄制的影片还是城市影院票房,以及农村电影市场和完成公益放映任务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创下多项全国第一。特别是实施院线制(2002-2019)以来,无论是院线影院的拥有数量,还是电影票房收入,都连续18年领跑全国。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都有一批又一批电影人,在不同岗位前赴后继、争先创优、砥砺奋进,将热爱电影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广东电影辉煌七十载,除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与制度优势外,更离不开以王为一、张良、梁福厚、黄树辉、蔡少林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电影人对广东电影所作出的贡献。
▶ 王为一:
岭南电影拓荒者 中国影史“活化石”
王为一(1912年—201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珠影筹备厂长、艺委会主任等职,广东影协副主席;广东省第一、第三、第五届人民代表和第二届、第六届政协委员;1991年担任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是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理事。2012年在年满百岁之际,获得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其一生集演、编、导于一身,是粤语和岭南电影流派的拓荒者和开创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然、朴素、流畅,生活气息浓郁的影片风格,被喻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活化石”。由其编导的《珠江泪》、《七十二家房客》、《山间铃响马帮来》、《南海潮》、《三家巷》、《五福临门》等片,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获奖无数。
王为一童年主演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为影片《渔光曲》配乐,为《桃李劫》主题曲《毕业歌》灌制充当歌唱员。先后在艺华、新华影业公司当场记和演员,早期与赵丹、徐韬一同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其执导的第一部粤语片《珠江泪》,获1949—1955年中国优秀影片荣誉奖。1951年调广州筹建珠江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1952年8月暂停办,1958重建),后任导演、编剧等。1958年执导的《铁窗烈火》获得中国优秀影片奖;1984年,执导喜剧电影《阿混新传》获金鸡奖特别奖……1963年,不懂粤语的王为一,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不仅成为粤语影史经典影片,且还成为中国喜剧电影扛鼎之作。虽然在“文革”中被定性为“毒草”遭封存禁映,但片中采用的各种电影艺术手法,得到了电影界的一致称赞。文革后复审通过,由中影公司出资译成普通话版向全国发行。
▶ 张良:
做董存瑞精神传承人 当新南国影人排头兵
张良的经历和董存瑞很像,13岁当儿童团团长,1948年15岁参军当演员。经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京和平解放和参加了开国大典(在庆典上打小鼓)等重大历史事件。1950年赴朝参加前线战地宣传队……1955年22岁时主演首部电影《董存瑞》,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优秀演员一等奖,在“建国十年电影中最受欢迎的英雄人物”的评选中夺得第一名。从此,张良立志做一辈子董存瑞精神的传承人。调珠影厂后,借改革开放东风转行当导演,成为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一生参演和执导作品有《革命家庭》、《战上海》、《斗鲨》、《雅马哈鱼档》、《少年犯》、《特区打工妹》等备受观众喜爱影片,获得众多奖项。
文革前,张良参演的《战斗里成长》获文化部优秀演员三等奖;主演的《哥俩好》获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文革后,张良执导的《梅花巾》获开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雅马哈鱼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少年犯》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新时期十年最佳影片奖;《特区打工妹》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白粉妹》获中国人口文化一等奖……张良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张良执导的大多数影片都是具有改革开放特色的经典影片,片中主人公有个体户、打工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和他们从事的职业展现了改革开放涌现的新人新事,他们对广东的经济繁荣功不可没。1984年的《雅马哈鱼档》,是中国首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发展的“活广告”。1990年,张良与妻子王静珠共同编导的《特区打工妹》首次在大银幕上展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垦荒建设者形象,向人们呈现了“被画了个圈”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生于辽宁本溪的张良,不仅是“新南国”影人的代表,也是在大银幕上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排头兵。
▶ 梁福厚:
中山第一代电影人 一生爱电影不言休
梁福厚1963年从教师队伍选派到广东省电影技术学校学习,后任放映员兼宣传员,成为中山第一代电影人。在人民公社年代放电影,除自制海报宣传外,还积极配合时政绘幻灯宣传片……1989年后,先后任中山市首家立体声电影院(仙湖影剧院)、奥斯卡影城经理。调中山市电影公司后,做过会计、统计,先后任电影招待所长和宣发、人事、办公室副主任,工会副主席、电影学会副会长等职。2001年退休,再返聘10年。梁福厚从影近50年,经历了电影繁荣、萧条、再繁荣的酸甜苦辣,见证了中山电影业发展坎坷历程。先后获得中山先进个人、年度考核优秀奖、广东省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影显著成绩奖等多个奖项。
梁福厚退休后仍不忘初心,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与电影相关的藏品。目前收藏30多台胶片放映机、近百台胶片摄影机和各个时期的电影海报、镜画1000多幅,计划利用原有老房子申办电影文化博物馆。2005年,编写《电影人生》一书献给中国电影百年华诞;2018年又编写了《图说胶片时代》一书,既与同行交流、分享,也为下一代传承红色电影文化。2018年,被邀参加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分享他一生爱电影不言休的心路历程。如今年近八十,对电影的热爱仍没消退,仍要将收藏胶片电影藏品进行到底。
▶ 黄树辉:
农村退休放映员不忘初心 自办电影博物馆志在传承
1972年,16岁的黄树辉成为从化县第一批乡村流动放映员,用一根扁担挑着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和银幕走村串巷、爬山越岭至各个村寨放电影。1975年,任从化县赤草村乡村电影队队长。1993年,在赤草村成立了从化第一个农村个体流动放映队,承包了从化地区大部分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放映业务。1995年,为满足观众遮风挡雨的观映需求,在父辈的宅地上用石棉瓦盖了一间90平方米,120个座位的“赤草放映院”。2011年,负责从化全区的数字电影创建与普及工作……在40多年的放映生涯中虽然苦但也值,先后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农村电影年度单项先进奖、完成年度电影放映任务奖和电影事业奉献奖等多个奖项。1999年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
现在虽然胶片老电影基本退出市场化运营,但其歌颂党、歌颂祖国,讴歌各行各业的英雄的价值仍在。黄树辉退休后仍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利用自建五层楼办起了“从化赤草老电影博物馆”,成为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志在传承老电影文化和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如今,年过六旬的黄树辉,仍利用自办“从化赤草老电影博物馆”的馆藏放映器材和电影资料,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农民观众,继续放映《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上甘岭》、《英雄儿女》等老胶片电影。既向青少年观众传播老电影革命历史文化,也让老观众重温革命历史。黄树辉自筹资金办私人老电影博物馆,不忘初心传承老电影文化的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新老电影人的敬佩。2018年,登上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讲述——基层放映员的坚守”讲台,分享他与老电影的情缘。
▶ 蔡少林:
影院外来工敢想敢干 邀请省委书记看电影
“80后”蔡少林来广东打工之前,在老家做过公安局治安队的班长。2002年到广东打工,当过保安和流水线工人。2005年应聘到青宫影城当保安,通过努力,两年后被提为保安主管,三个月后又因工作表现突出,提为值班经理负责整个影城的运营工作,之后又升职为营运经理至今。
蔡少林认为出来打工不仅是为了挣钱,还应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和社会现象。2010年深圳富士康十多名青工相继跳楼自杀事件引发思考……想与影城外来工自费包场请汪洋书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看珠影外来工题材影片《所有梦想都开花》,希望通过请省委领导看片引发社会对外来工生存状态的关注。尽管这个想法成为同事的笑柄,但他还是将信寄出,想不到书记回复要请外来工看电影。省委书记请外来工看电影的新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和《工人日报》等几十家报刊追综报导,采访日程排得满满……蔡少林与汪书记合照一时轰动羊城。他把书记的关怀厚爱作为动力,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上职业大学管理课;并借东风创建了全国首支外来工志愿放映队任队长,专门为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外来工和中小学生放映公益电影。9年来共放280场,观众约5.6万人次。
虽然蔡少林给汪洋书记写信的事不值得效仿和提倡,但他积极进取、敢想敢干,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奋斗精神,不仅激励了外来工,也给广东青年电影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广州华影青宫影城早已成为外来工的家园,全国影院建设的优秀典范——曾多次创下年度上座率和平均单座票房收入全国影院第一。2011年,年票房5015万元,平均单座年产值4.94万元,在全国年票房收入4000万以上的影院中排名第一。2012年,又刷新纪录创下两个第一(上座率51.83%,单座产值5.1万元)。2013年上座率再创新高,以52.66%蝉联全国冠军……2015年青宫影城重新开业10周年系列活动之际,国家电影局、中国影协给发来贺信。2019年,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广电总局等21个单位联合评选的“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全国仅有一家电影院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