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庆档《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献礼佳片掀起观影热潮后,《少年的你》、《南方车站的聚会》、《误杀》等国产影片相继给观众带来惊喜,持续推动2019年岁末的国内电影市场热度再次高涨。与近期上映的带有黑色犯罪悬疑元素的影片相比,《误杀》的亮点在于,其不仅凭借匠心创作与精良制作,出色完成了其作为类型电影的“规定动作”,又通过情节设计与电影美学的精巧运用,用“自选动作”打开了更为宽广的视角,提升了影片的立意与格局。
《误杀》脱胎于2015年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以一桩少年失踪案的侦破为始末,展现了警匪两个家庭之间的生死较量。不少观众在看罢《误杀》之后纷纷赞叹影片精彩好看,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该片满足了观众对于犯罪类型片的心理预期。当进一步思索之后发现,《误杀》的诚意和珍贵之处,或许正是在于其没有对照原版电影循规蹈矩地翻拍,在于其对类型电影创作的有破有立。当然,在这种突破与创新中,观众既收获了新鲜感,也难免有点困惑。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创作者的这种独立构思是难能可贵的,也给类型片创作提供了一些借鉴。
情节设计的起承转合
《误杀》叙事明快紧凑,细节丝丝入扣,情节高潮迭起。叙事主线可谓“一波三折”。事件起因在于警察局长拉韫的儿子素察在夏令营下药迷奸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并拍下视频,并以视频为要挟意欲再次威逼平平就范时被平平打昏,母亲阿玉将“尸体”埋入家旁的坟墓中。之后,父亲李维杰赶回家中,帮忙处理现场痕迹,带全家去罗统玩,制造全家不在场证据并提前演练审讯问题,回家后在与警察的第一轮侦查中惊险过关,这是影片的第一个主要情节。
李维杰全家和目击证人们的证词毫无破绽,经验丰富的拉韫利用李维杰的观影记录推断出根本原因,而素察同学提供的视频成为案件侦破的重要依据。拉韫在审问维杰一家时攻破了小女儿安安的心理防线,这是影片的第二个主要情节。在坟地认尸成为影片中剧情的高潮。在众人的注目下,从坟墓里抬出的不是素察的尸体,剧情的走向迎来了第一个重大反转。
随后,李维杰一家被无罪释放,拉韫被停职、都彭竞选市长失败,李维杰主动去警察局自首,这是影片的第三个主要情节,也是剧情第二个反转。对比原作《误杀瞒天记》,这是《误杀》在剧情走向上最大的差异,打破了原作叫人拍手称快的结局。纵观全片,正是这个结尾引起了观众对剧情分析的热烈讨论,这不仅是对于犯罪类型片公式化情节的一个挑战,也对观众快意恩仇的观影期待心理有所折损。但笔者在第二遍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发现影片之前情节的各处铺垫及其与结局的勾联,还有细节的选取都丰富精巧,展现手法不露痕迹,体会到创作者的用心用情。尽管这肯定不是一个让所有观众都认可的结局,但至少令不少观众观影后在思索中前行,在剧情内外对于人性、社会,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结局与常见的犯罪类型片相比,多了一层思辨色彩,绰有余味。
人物表演的新鲜感
犯罪类型片的人物设计通常纯粹而直接,以罪犯和警察为主要人物。《误杀》的表演能够征服观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演员的精湛演技,另一方面在于人物表演的新鲜感,即几位主要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他(她)们之前塑造的人物之间的反差。
具体来说,肖央一反往常在《老男孩》、《唐人街探案》等系列电影中的喜剧人物设定,在《误杀》中演绎了一位深爱家人、勇于担当的丈夫和父亲形象。他在突遇祸事的一家人里,是沉着冷静、带领家人与警察周旋的主心骨,在影片整个叙事过程中,他更像是一枚定海神针,稳稳地静观着事态的变化发展,等待着焦灼对决的尖峰时刻的到来。克制隐忍是李维杰这个人物最深层的特质,面对客户、下属和邻居时,他是没有不良嗜好的好人,面对遭受暴力侵害的妻女时,他是避风港和定心丸;在面对桑坤和与拉韫等时,他则是又臭又硬的石头。肖央在不着痕迹的表演之下形成了较好的表现力和张力,印象深刻的有几处情节。一是在朋友遭到警察的报复殴打时,在一旁的李维杰实在看不下去上前帮忙踹了一脚,随后又快速恢复到往常老实人的样子示弱求饶;二是在邻居餐馆里,李维杰一边吃饭,一边侧耳听警察与邻居讨论案情进展,殊不知女警长拉韫正坐在他对面的餐桌不错眼珠地观察他,李维杰在毫无设防的瞬间与拉韫的目光相遇,后又强作镇定继续吃饭;三是片尾李维杰自首后被押上警车,妻子和大女儿在警车外哭喊追赶,李维杰在车里痛哭地像一个孩子。
陈冲在《误杀》中的人物形象让人更觉惊艳。与她在《末代皇帝》、《太阳照常升起》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相比,陈冲在《误杀》中塑造的拉韫的职业特征和母性特点更加夺目光彩。影片伊始,警服警帽加上冷峻的脸部线条、凌厉的眼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把一个精明强干的女警长形象立了起来。镜头一转,在面对打架受伤的儿子时,一个柔情心疼的眼神就把家庭中的慈母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陈冲并没有将拉韫做类型电影中常见的定型化脸谱化的简单处理,也没有用力或夸张就达到了不怒自威,而是在微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语言腔调等方面细心打磨,富有独特质感和细节的层次感。在拉韫发现儿子同学手机里的视频,意识到儿子凶多吉少的命运后,从审讯室走到自己办公室的那个长镜头,精准地捕捉并展现了人物急转直下的心理状态。
阿玉在谭卓以往扮演的角色中,个性并不鲜明,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她在本片中的出色发挥。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一个温柔却坚韧的母亲,在影片中仅靠在不同情境下的眼神就被她出神入化地演绎出来。面对施暴的素察和拷问时,阿玉挡在大女儿前面两次挺身而出。历尽劫难后,阿玉在阳台上听到丈夫回答后流泪满面。很多场景中她的表演都非常有感染力,打动人心。
此外,《误杀》中次要角色的塑造是非常用心且成功的。比如秦沛饰演的李维杰老邻居一角,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表达了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再比如扮演小女儿安安的张熙然年仅6岁,凭借动人的表演使得“《误杀》小女孩演技”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还有小吃摊老板、大巴司机、餐馆老板、拳赛小贩等小角色,在影片不多的戏份中都展现出不俗的演技。
影片视野与格局的突破
原作《误杀瞒天记》时长长达163分钟,其叙事重点在于主人公如何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制造证据“瞒天过海”,免于责罚。而《误杀》则比起原作更加精炼地表现了这个重要情节,并有意在情节的编排上将“误杀”作为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的的主题。
除了上述第一点提到的结局的反转给影片的主题带来的影响之外,《误杀》还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了突破。
《误杀》利用影片开头结尾交相呼应的情节设计和勾联,对类型电影叙事的封闭结构进行消解,巧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开放式结局的设计,给故事讲述创造了暧昧空间,也向电影艺术致敬。影片开头,是李维杰及其店员在监狱里越狱的情节,镜头一转,李维杰正在老邻居的店里绘声绘色地讲电影,这两个镜头相连,可以解释越狱情节是李维杰嘴里的故事。然而,在影片结尾的彩蛋中,同样的监狱场景、人物、动作,甚至是相同的景别与运镜——李维杰扫着落叶抬起头直视镜头。优秀的导演不仅展示了画面,而且解释了画面。银幕之外,观众的解读可以见仁见智。这一首一尾的呼应,可以被解读为倒叙蒙太奇,让观众做更深一层的剧情解读。
影片高潮戏坟场认尸戏中在原作中只是借助情节达到引发众怒的效果,给剧情高潮推波助澜。而在《误杀》中,创作者有意做了进一步延伸,在坟场现场就枪声响起,阿炳受伤,随后李维杰案件还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更为严重的暴乱,不少无辜的民众深受其害。这既与李维杰父母死于暴乱的身世背景暗合,也给最终他主动投案自首加强了心理动因。在片尾的记者街头采访中,身处案件内外的社会民众对于案件的看法也为影片拓展了视角,探讨了事件与社会以及其他个体的之间的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误杀》中纯熟的蒙太奇技法将犯罪类型片的表现力推到极致,同时结合情节的编织将电影的蒙太奇思维贯穿始终。比如罗统拳场的精彩决斗和案件现场的暴力侵害、吞舌细节的铺垫等,完美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和节奏蒙太奇;又如羊多次结合剧情出现所代表的隐喻蒙太奇和象征蒙太奇等。这些手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其实人生处处都是蒙太奇,由这一点引发的思索与电影《罗生门》有相似之处。
尽管在类型片创作的大框架下,《误杀》的这些创新与尝试有限,甚至在片尾处的节奏略显疲乏,但反转的结局和“额外”的情节设计却蕴含着更为深切的现实观照和人生思索。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