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片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并不鲜见,仅今年就有《“大”人物》、《小小的愿望》、《深夜食堂》等多部影片陆续进入院线。但翻拍是一把双刃剑,借力于前作的内容创意,在带来人气关注、话题资源和更为安全的资本回报的同时,也承受着观众更为苛刻的对比、审视和评价,因此翻拍片往往难以摆脱“不如原作”的宿命。以此为背景,岁末上映的《误杀》可谓让人惊喜的“例外”,这部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影片,以口碑和票房双丰收成为了市场的黑马,也为“旧瓶装新酒”的翻拍提供了值得探讨的工艺样板。
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电影故事,对舶来的内容创意进行再加工,成为符合中国观众观影习惯和心理诉求的“中国故事”,是翻拍最为关键的本土化改编。例如《老手》在韩国是年度票房冠军,犯罪悬疑也是有着稳定市场和忠实拥趸的类型题材,但翻拍的《“大”人物》在国内市场反响平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并没有韩国那样的“财阀经济”和与之伴生的社会之恶,制度性的差异导致翻拍后情节的冲突烈度大打折扣。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的《深夜食堂》,在并不具备日本“居酒屋”文化的中国内地,同样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
《误杀》的主线故事借用了原作,讲述资深影迷李维杰(肖央饰)为了保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滥用权力的警方高官拉韫(陈冲饰)斗智斗勇的经历。影片把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华人众多的东南亚“赛国”小镇,使这个“脱罪”的侦探犯罪故事既有着完整的类型要素,又有着与国内观众相近的文化心理背景。
李维杰与原作中的主人公维杰不同,后者是一个常见于印度社会的中产阶级“大”男人,忙于看电影和做生意,少有回家。李维杰被改塑为一心顾家、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他聪明善良,肯为无辜者出谋脱困,也节俭克制,舍不得为自己买一罐啤酒。妻子阿玉(谭卓饰)则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夫妻俩既抱怨着教育费用的高昂,又无奈于成年孩子的逆反和隔阂,他们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在女儿的名字中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平平安安。家是中国人情感的核心所在,当权贵的侵害骤然降临,站在妻小之前保护家庭的李维杰,自然会获得观众的共情与认同。
改编中对中国式情感的强化,同样也应用于对手拉韫身上。她既是强势精干的警察局长,也是丈夫面前恭顺的妻子,更是宠溺无度、爱子如命的母亲,三位一体的角色构成了影片中最为复杂和丰满的形象,为拉韫的行为赋予了充分的情感动机。陈冲用精湛准确的表演诠释了这个人物,她的权势、冷酷和精准的直觉,让李维杰一次次身处险境,既可怕又可恨;而身为母亲的丧子之痛,又让人可怜同情。这场警匪“猫鼠游戏”的对抗,实际成为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决,彼此来自不同的阶层,但同样是情感汇集的载体。正如学者张颐武所评价的,影片的“力量就在于其完整的精彩的故事里的那种人的生命不能须臾离开的感情和欲望的要素的呈现……是这部电影始终能够让观众投入其间的地方”。
共情让原产于印度的《误杀》从故事层面具有了中国气质,导演柯汶利的镜头语言,更进一步增强了类型电影的观影快感。他在访谈中说,快速的剪辑节奏和镜头调度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唐人街探案》风格。这在“赛场拳击”和“仓库误杀”两个场景的交叉剪辑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画面切换的频率与情节的紧张程度配合无间,一切又在倒地时戛然而止。
柯汶利在《误杀》中,沿用了他擅长的以光影刻画人物情感的用镜形式。拉韫逼迫小女儿安安的一场戏,俯拍镜头和一步步遮掉光亮的阴影,形象地表达出了孩子的无助和即将降临的厄运。滂沱大雨中墓地掘尸的场景、高速摄影拉长的银幕动作时间、慢镜头中的雨滴极富质感、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不是通过演员的神态与动作来表达,而是在动与静的对照中,有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力量感。
《误杀》也是有着“迷影情节”的电影,故事肯定了电影对于人生的价值,对经典影片的致敬和调用多处出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在开头和结尾以相同的镜头,所形成的结构上的闭环和意义上的开放。犯罪侦探片的观众以男性人群为主,对于影迷而言,观影本身所带来的“爽”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误杀》故事在改编中原创的不只是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更涉及影片的主题表达。如果说原作塑造的是神话般的个人英雄,他以一己之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么《误杀》中的李维杰,则是“人化”的父亲,他可以瞒过警察的调查,但最终要低头于自己的良心和戒律。这让主人公的身上,有了一定程度中国传统价值中求“道”的意义。
相较原作,《误杀》有着更为突出的情怀和格局,李维杰和他的对手拉韫,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的设计,跳出了邪不胜正的叙事窠臼,而带有了某种人性写实的况味。正如最后的采访中,不知情的人面对镜头讲述着善恶与好恶,而真正亲历事件的好友阿叔(秦沛饰)却只是笑而无语。虽然影片中触及的社会现实和人性议题并未深入,但这份暧昧与多义,让这部类型电影平添了艺术气息。
从叙事掌控、情感表达、镜头语言到主题呈现,《误杀》可以看做是基于原作创意内容的全新创作。影片本土化改编的成就,是在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观赏习惯的基础上,在“爽”的商业范畴、“逻辑”的技术范畴和创作者的风格表达表达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在创意资源日渐昂贵的当下电影市场,翻拍片必将越来越多出现在银幕之上,《误杀》无疑具有长久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