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瞒天记》是三年多前我在飞机上偶然看到的。”正是陈辉这次半业务半娱乐性质的一次偶然观影,促成了三年后这部12亿票房的《误杀》。近日,该片的出品方,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辉接受了本报专访,详细讲述了《误杀》从制作到宣发的全过程。
◎ 原作共趣、共情和共鸣,让陈辉下了决心
身为制片人,陈辉和大多数制片人一样,保持着随时看剧本、看电影的习惯。大约三年前,陈辉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了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陈辉笑称,其实,去年上映的《小小的愿望》的韩国原版电影也是坐飞机时看到的。
陈辉介绍说,福建恒业制片方面有两个部门,一个主抓原创,另一个则主要寻找IP和可以翻拍的作品。
对于翻拍,陈辉一直主张寻找冷门,并且类型鲜明的影片,而悬疑片《误杀瞒天记》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
嗅觉灵敏的陈辉认真地看完了《误杀瞒天记》,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做这个项目的是影片具有“三共”。
陈辉口中的“三共”指的是共趣、共情和共鸣。
“《误杀瞒天记》首先是一部趣味性十足的电影。”在陈辉看来,男主人公设计瞒天过海的计策和警察对抗的情节设置,对观众非常具有吸引力,让影片非常具有可看性。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猫鼠游戏”的背后,体现出了父女情、母子情、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社会矛盾等,都是引发观众共情和共鸣的点,这些同样不分国界。
此外,那时候陈辉便在心里盘算,如果进行本土化的改编,还需要加入华人在异域国家如何自救的共鸣点。
正是冷门、类型化明确,以及有共趣、共情和共鸣这些特点。让陈辉下定了做这个项目的决心。
◎ 翻拍,而不是“拿来主义”
为何最后决定是进行本土化的翻拍,而不是引进原作品?关于这个问题,陈辉心中也有明确的答案。
“因为《误杀瞒天记》不具备时效性。”他告诉记者,《误杀瞒天记》是2015年的一部电影,这和当年的《天才枪手》截然不同。
“2017年引进《天才枪手》时,该片刚刚在泰国上映不久,并且在泰国和其它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口碑都很好。这样的影片如果翻拍,将错过上映的最佳窗口期。”
除了时效性,翻拍与否还取决于是否存在超越原著的空间。“关于作弊题材的电影,《天才枪手》已经做到几乎完美的程度,在国内拍摄一部关于作弊题材的影片,我们评估很难超越原作品。”
但《误杀瞒天记》不同,陈辉认为原版作品还具有提升的空间,人物情感上也需要加入中国式的情感。在陈辉心中,“拿来主义”和翻拍并没有高低之分,关键还是看哪个更适合,更可以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效益。
◎ 问题来了:“怎么改编?”
确定翻拍《误杀瞒天记》后,陈辉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改编?”“我从一开始就认定这部影片要紧紧围绕共趣、共情和共鸣这三点,也要突出华人在异域如何自救。”在和团队商量后,这个大方向就算定下来了。
陈辉告诉记者,作为这个项目的操盘人,以上就是他做这部电影的原因,也只有自己先弄清为何要做这个项目,才能和编剧、导演等创作者沟通。
有了大方向后,陈辉先找到了编剧杨薇薇。“她创作了影片的前4稿的剧本。”陈辉告诉记者,当时的剧本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距离超越原作还有些距离,而超越原作,是陈辉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此后,陈辉又分别找到了几位年轻编剧和年长的编剧,大约在第10稿时,剧本在合作方心中算是比较成熟了。“但我们还是认为剧本有些问题和瓶颈,可是找不到合适的创作者来修改。”
于此同时,陈辉团队也在寻找适合的导演,希望能够通过导演的角度让剧本更进一步。“我见了至少10名导演,寻找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的导演。对于这个项目,寻找的创作者是可以为原有方向加分的创作者,而不是完全颠覆重来的人。”
陈辉最后一个见的导演是陈思诚,陈思诚也最终成为了《误杀》监制。“我只是把这个故事存在的共趣、共情和共鸣点说给他听,其实就是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此后,陈思诚看了剧本,说他需要新的编剧团队对剧本进一步改编。“电影能够有现在的成片效果,他和他的编剧团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稿之后,比原有剧本更有深度,节奏更加紧凑,话题性也更强。”
陈辉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原先描写男主人公热爱电影、生活环境等背景信息用了10场戏,现在只用了不到5场戏就都展现出来了。”
除了让原本较为松散的结构更加紧凑外,新剧本更加突出阶级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入了“别人的孩子是孩子,你的孩子是禽兽”等台词。事后看,这些台词恰恰是观众印象最深,也是最具话题性的卖点。
敲定了幕后团队,由谁出演同样至关重要。对于男主人公李维杰这个至关重要角色的人选,陈辉团队很快圈定了三名演员,并一一接触。
“肖央、张译和刘德华我们都分别接触过,但肖央始终是我们的首选。”在陈辉看来,李维杰这一角色是平民化的,而且在事件发生以前,需要有点小聪明、小幽默,在事件发生后,又要以小人物的角色承担起大英雄的责任。基于年龄和以上描述的特征,肖央最为符合。
幸运的是,此次福建恒业和肖央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陈辉回忆,当时肖央先看了原版的《误杀瞒天记》,紧接着又看了《误杀》的剧本。“肖央很喜欢这个故事,更喜欢李维杰。”
◎ 《误杀》是一部可以“破圈”的电影
“我并不认为《误杀》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陈辉给《误杀》定义为一部“带有多个标签的商业悬疑片”。在陈辉心中,悬疑片通常是推出一个反转的结局,但是《误杀》是让观众看男主角如何设计一个瞒天计策。“它并不是一部强推理的电影,而是在趣味性的下面,讲述一个关于家庭关系、亲情、甚至是阶级矛盾的故事。”
也正因为上述的多元性,在项目初期,陈辉他们就认定影片有“破圈”的可能。“《误杀》不仅仅是给喜欢悬疑片的观众看的电影,如果目标观众只是这群人,票房一定有‘天花板’。”
所谓“破圈”,是指《误杀》的第一层受众是喜欢悬疑片的观众,第二层定义为父母和家庭观众。也正是这样的认定,从投资规模到宣发,福建恒业都是按照这个目标去制定的。
◎ 制定长线发行的宣发策略
一部成功的电影来源于每个环节、每个细节的加分。心中明确了市场定位,手中拿着成片的陈辉自然不会放过宣发环节中每一个给《误杀》加分的机会。毕竟,发行是他的老本行。
“《误杀》的发行思路是一开始就是长线。”时至今日,记者依旧能从陈辉口中听出当初制定这个策略时的坚定和自信。
“这种影片不可能是一下子就爆,我们希望它随着口碑出来慢慢‘破圈’。”事实证明,福建恒业此次对于《误杀》的市场规划完全正确。
基于上述策略,宣发团队把“子弹”更多的留到了影片公映的第二周。“其实我们在上映之前的宣传周期很短,时间不到两周。”
陈辉告诉记者,《误杀》上映首周,虽然也有不少新片上映,但第二周的周末是圣诞档,市场新片非常多,《误杀》这种需要长线放映的影片,最怕的就是被后来的新片占据放映空间,口碑无法持续释放。
《误杀》上映的第二周(2019年12月16日-22日),有《叶问4》、《只有芸知道》、《半个喜剧》和《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等多部影片公映。
“其实当时我最担心的《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陈辉回忆说:“根据当时的信息,《叶问4》无论如何都会分走市场中大约10亿的票房,因此战略中《叶问4》不算我们的竞品,其它几部影片才是。”他担心的是,《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是“星战”系列的终结篇,虽然该系列一直在国内不温不火,但终结篇是否会有超预期的表现,当时还没看过《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的陈辉非常担心。“毕竟当年《生化危机》系列最后一部在国内大卖的情况也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幸运的是,陈辉预想中最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发生。顺利通过第二周后,可以说,《误杀》算是赢得了一场关键性战役。
《误杀》公映后,按照事先的规划,宣发团队投放了大量关于父女情、母子情、家庭等关于情感的物料。而这张“情感牌”早在影片公映前,团队就开始着手准备。“我们通过收集试映后的观众数据发现,观众对于影片中涉及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反应最为强烈,那时便开始计划制作物料。”陈辉说,对于《误杀》这类口碑片而言,如果在上映前便宣传影片多么多么好,会非常缺乏说服力,而且《误杀》从类型到演员,都不具备首周、首日大爆的可能性。因此只有“一边露出(指影片公映),一边出口碑”, 才能使每一波观众都能成为影片的“自来水”。
然而,仅仅按照规划按部就班还不够,宣发团队还根据观众对于影片的反应制作了更多的物料。
“随机部分主要集中在两大话题上。”陈辉所说的两大话题一个是根据观众观影后没看懂而且很有趣味的点进行解读性的物料投放。“这样无论是否看懂,观众会自发交流,起到传播影片的作用,而且也会带动一部分观众去‘二刷’。”第二个话题是讨论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部分是针对家庭观众进行宣传。
圣诞档顺利过关的《误杀》在2020年1月中后劲依旧十足,扛过元旦档新片的冲击后,在1月的第二周(1月13日-19日)和第三周(1月20日-26日)甚至重新成为周票房冠军。
陈辉告诉记者,《误杀》在1月中的优异表现得益于影片的好口碑、市场缺少强片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发行团队的努力,我们每周也在和院线争取排片空间。”
陈辉透露,《误杀》的制作成本约1亿元,宣发费用约4000万。在项目早期,他对于《误杀》的票房预期是5亿元,但看完成片后,他把目标提到了10亿。“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制片、宣发等整个团队的努力。相比12亿的票房成绩,我最高兴的是看到我们制作了一部好口碑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