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料中本应是七雄争霸的春节电影档因为疫情变得空空荡荡,相比其他影片纷纷撤档、寻机再上的做法,由徐峥导演并主演的《囧妈》在从院线撤档之后做出了新的选择:将版权卖给互联网企业,并由其旗下视频平台在大年初一将影片上线开放给观众免费观看。
这使《囧妈》成为史上首部在互联网播放的春节档热门影片,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给相关视频平台带来了巨大流量。
据报道,截至1月27日零时,《囧妈》在头条系四大平台及智能电视鲜时光三日总播放量超过了6亿,总观看人次1.8亿次。此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华语影史票房冠军《战狼2》的总观影人次数(1.6亿次),虽然互联网观看数据不能与院线观看数据简单比较,却也显示了《囧妈》的关注度。
得到关注之后,人们紧接着关心的问题就是:《囧妈》好看吗?这是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好片?评论并不一致。
一方面,截至2月5日,该片在豆瓣电影评分人数超过了37.8万人,但分数只有5.9分,热度高而分数低;另一方面,不少评论也表示该片真实反映了中国式的母子相处模式,令人感动。
在笔者看来,《囧妈》真实反映了创作者对中国式母子关系的思考,但由于剧作本身的缺陷,这一思考并未在片中得到水到渠成的体现,也就令人颇感尴尬。
中国式母子关系的反思与解决
《囧妈》是徐峥主演喜剧“囧途”系列的最新作品,前几部为《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此系列采用公路片形式,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旅途中所遭遇的囧人囧事来制造笑料。
前两部由徐峥与喜剧演员王宝强搭档主演,徐峥扮演事业有成的中年人,王宝强则扮演底层农民工,前者计划周密,后者单纯善良,但后者却屡屡误打误撞,一次又一次将主人公的计划打破、令其陷入窘境。王宝强装傻卖楞的表演与徐峥弄巧成拙的窘迫相互衬托,为影片带来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令《泰囧》在2012年创造了12亿多元的票房奇迹。
此后《港囧》中徐峥的搭档变成了包贝尔,但角色的搭配方式与喜剧效果仍与前二者类似。《囧妈》的故事发生在通往俄罗斯的列车上,同样讲述一对主人公的旅程,也被许多人视为“俄囧”。
不过,徐峥这次并不满足于仅仅为观众提供笑声,而是想表达更多的对于母子亲情的思考。
题目上,影片并未沿用前作模式取名“俄囧”。搭档上,这次跟徐峥一起踏上旅途的并非喜剧演员,而是年近70岁的实力演员黄梅莹。宣传上,片方专门制作了宣传主题曲《给妈咪》,影片海报上的宣传口号也是“大年初一,看囧妈,抱妈妈”。无不表明影片的重心所在。
《囧妈》中徐伊万与卢小花的母子关系是当下许多中国家庭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的真实写照:聚少离多、相爱相杀。
一是聚少离多。当今社会,许多子女上大学后就离开了父母和家乡,毕业后成家立业、也大都在外打拼,要过年回家或专门的假期才能与父母团聚几天。徐伊万那句“这趟俄罗斯之行,可能是我从读大学离开家,二十多年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正是这一状况的反映。影片上映时间紧扣着春节不放,也正因为这是许多中国家庭难得的团聚时间。
二是相爱相杀。虽然团聚不易,但许多子女与父母间的相处并非都是令人愉快的。正如许多年轻人抱怨的那样:刚回家一两天还好,之后与父母间的种种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的矛盾暴露出来,父母出于关心的各种唠叨也就接踵而至,而早已独立的子女对此难以接受,双方也就容易陷入各种争吵。也正因此,许多年轻人回家后没几天就会盼着离开。
《囧妈》称之为控制式关系,控制的最典型象征就是在徐伊万打电话时接连不断塞进他嘴里的小番茄。不过,控制仅仅是一方的状态,将关系双方都纳入的话,这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因为对于控制,许多子女会采用逃避甚至反抗的态度,被徐伊万偷偷扔出窗外的小番茄代表的就是逃避,而他大喊大叫、要求母亲离自己十米以外的歇斯底里代表的就是反抗。这些场景令许多年轻人感同身受,也是《囧妈》引人共鸣之处。
从《囧妈》可以看出,相爱相杀的控制与反控制只能造成关系的对立与破裂。正如徐伊万妻子不堪忍受其控制式关心要与其离婚决裂那样,在徐伊万要求母亲与自己离开10米后,卢小花也愤而下车,这已然是一种决裂。此后徐伊万虽然找回了母亲,但此种相处模式若不改变,双方仍然会再次陷入关心(控制)-争吵(反控制)-决裂的循环之中难以摆脱。
如何改变父母与子女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相处模式?《囧妈》也给出了答案。在徐伊万跟随卢小花下车之后,一场“熊出没”式的遇险经历终于使两人回归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双方也开始放下偏见理解对方:徐伊万学会了倾听妈妈的心声,了解她的经历与梦想,卢小花也学会了对儿子放手,不再事无巨细为其操心。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答案,毕竟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仍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尊重理解基础上的关心才不会变成控制。徐伊万也从与母亲的关系中领悟了与妻子的关系,学会了尊重妻子的独立性。
情感叙事中的过程缺失
能真实反映中国式母子关系的困境,也能提供相应的解答,《囧妈》本应是一部感动人心的影片,何以口碑不如人意呢?问题在于影片未能在故事的展开中刻画出徐伊万与卢小花的情感变化过程。
电影有两条线索,一是故事线,一是情感线。情感是故事发展的基础,故事发展则会带来情感的发展与变化,两者相辅相成,电影才能丰富饱满、真实可信。
《囧妈》的故事线是徐伊万与妈妈从中国到莫斯科的旅途,情感线则是母子关系通过这次旅途得到改变,由控制与反控制的对立式关系变为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和谐式关系。此一设置对故事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刻画出两人的情感变化过程。《囧妈》恰恰在这个过程上失语了。
徐伊万与妈妈乘坐的是一辆六天六夜的列车,这个时间跨度足够讲述一个两人从相互对立到理解的故事。《囧妈》前半部分也对此做了表现,但表现的都是两人对立的部分,从卢小花对徐伊万从泡脚到喂食等事无巨细的关心(控制)到徐伊万扔番茄换包厢乃至对卢小花爆发,这些都属于问题的展示阶段。
在此之后,影片需要一个细腻的相处过程的来表现两人的情感变化。但影片并没有,相反,在徐伊万对卢小花爆发后,影片让两人下车结束了列车之旅。片中真正展现卢小花与徐伊万相互交流理解的情节只有林中谈话和遇熊,但仅凭一番谈话和近乎魔幻的遇熊就让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实际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这也是《囧妈》后半部分令人感到过于魔幻、脱离实际的原因。
电影诞生100多年,讲述对立冲突的人物在共同旅途中发生情感变化的影片很多,如《一夜风流》、《雨人》、《完美的世界》都是其中的经典。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能够通过对两个人物相处过程的细腻展示来令人信服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
以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男演员的《雨人》为例,片中的查理在发现父亲把所有遗产都留给患有数字症的哥哥后为夺回遗产将哥哥骗出疗养院、两人一起踏上了旅途,此时查理对哥哥的情感是对立的,但在旅途中,查理通过一件件小事发现了哥哥在数字上的天才,也了解到了哥哥对自己的关爱,最终查理恢复了对哥哥的亲情,放弃了对遗产的争夺。此一情感转变过程有大量情节支撑,是令人信服的。
反观《囧妈》,徐伊万从上车后就一直在回避与母亲相处。从不断找人换包厢到遇见俄罗斯女孩,他并未认真去了解母亲的想法。而在他向母亲爆发后,影片也并未给卢小花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而是让其下车了事。
下车是影片的一个败笔,从情节发展看,它使徐伊万母子失去了继续相处与沟通的机会,情感转变难以呈现;从人物性格上来看,卢小花去莫斯科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她之前是在未告知徐伊万的情况之下自己上的列车,现在也不会为了与徐伊万赌气而下车影响梦想的实现。
那《囧妈》有没有改变故事缺陷的办法呢?其实是有的。如果影片不是让卢小花贸然下车,而是遵循人物行为逻辑,在她与徐伊万的冲突之外也表现她对于歌唱的热爱、对于演出的期盼与准备,让徐伊万在现实的相处中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母亲,两人的情感转化就会有说服力得多。要做到这一点,编导不仅需要将儿子作为独立的人来塑造,也需要将妈妈作为独立的人来塑造。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近年中国电影在质量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思想观念上的提升,但好观念并不直接等于好电影,《囧妈》再一次告诉了人们艺术表达的重要性。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